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汽车》2006,(10):6-6
最近几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产销量还是保有量都有大幅度增加。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集团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用“八国联军“来形容现阶段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似乎并不过分。汽车市场的多样化与繁荣对推动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是件好事.消费者对此更是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简况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产生起始于1912年,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曲折的发展过程。概括来讲,分三个阶段建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中等吨位载货汽车出厂。这一时期,主要围绕为国外汽车在中国以维修为目的而仿制生产汽车零配件。  相似文献   

4.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40):24-25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既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国汽车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长期以来存在着散、乱、差等问题。要想改变 种落后的局面,只有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实现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中国汽车工业才可能踏上健康的发展之路。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有其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汽车工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我们,出口导向珠出路。日本、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证明,国民经济欠发达的汽车生产后发国,将汽车工业作为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也有相对优势部分,那就是商用汽车。中重型载货汽车从生产规模、产品成本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劳动力密集的某些改装车、专用车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农用车、微型车则更是具有中国市场特色的优势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已占据优势地位,产品档次也符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在有效保护期内,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商用车将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生存能力较强的产品。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商用汽车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不高,不能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同国外大厂商进行合资或合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下,仅为日本的1/8,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在营销方式,技术开发能力,需求结构,志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汽车工业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不足,相关商业落后,兼并重组机制失效,需求开发不足又是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也不尽人意。中国虽然能够生产从货车到轿车等多种车,但从40年前的老解放车开台,就一直走仿制之路。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深化层次原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阻碍了汽车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汽摩配》2005,(12):6-6
本刊讯 在全球汽车工业价值链中,汽车零部件价值就已占总价值链的50%。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增加值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3188亿元人民币,市场销售额为310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日本媒体报道,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国生产的积极性呈现跃跃欲试的热情,甚至出现一股空前高涨的汽车零部件投资潮流。迄今丰田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正在不断扩大在华的生产规模,因此也带动了一大批配套零部件厂商向中国直接投资进行当地化生产。不仅如此,甚至在日本本土也已经看到采购在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近几年的产销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然而,如何从大国变成强国?仔细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我们发现依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汽车生产企业的水平极度不一致、因产能过剩而引起的恶性竞争、技术与成本缺乏优势等。本刊“年终专稿”《世界汽车工业大格局下的中国汽车工业》指出,“我国汽车行业应该培育10—15个有竞争力的企业,集中优势企业的力量参与国际汽车工业的竞争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一汽为何建在中国的东北长春的孟家屯?东风公司(二汽)又如何被建在了处于秦巴山区的小镇十堰?……在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步八第二个五十年的时候,第一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者,不少人没能看到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离开了人世。而健在的也越来越少。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初期或波澜壮阔,或荡气回肠,或发人深思,或催人泪下的艰难历程,不少已经被人淡忘,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正处在渐渐被封存的危险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唐洋 《时代汽车》2004,(1):18-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个爆发式快速增长期,汽车社会以惊人的速度来到人们面前,这不仅引起了全世界汽车制造商的高度关注,而且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一个时期来的热门话题。围绕汽车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问题所引发的有关投资、技术、品牌、市场、交通、环保、信贷、服务等方面的讨论,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走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尚有许多问题亟须改善和解决。最近,本刊记者就当前汽车行业的热点、焦点问题专赴北京采访了国家科学技术部专务委员、我国著名汽车专家陈祖涛先生。  相似文献   

14.
德国汽车工业前景不容乐观,国内汽车市场饱和,国外汽车市场对德国汽车的需求出现下降,各大汽车厂家纷纷压缩生产。在中国汽车市场,德国汽车企业只有大众汽车公司的成绩不俗,其合资企业产品占有中国轿车市场50%的市场份额,其它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都不顺利。  相似文献   

15.
清洁汽车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专用汽车》2002,(4):28-29
燃油汽车的发展在给社会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还大量消耗石油资料并严重破坏大气的质量。发展清洁汽车包括改造传统燃油汽车,推广燃气汽车和发展电动汽车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6.
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由潜在变为现实,在市场的拉动下,汽车生产大幅度增长。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形势喜人。根据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核实的数字,2001年生产汽车234.2万辆,比2000年的206.8万辆增长13.2%,2001年销售汽车237.1万辆,比2000年的207.8增长了14.1%,2002年,生产汽车325.4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8.9%,销售汽车324.975辆,同比增长37%。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工业系统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又综合的大产业系统,它由汽车工业开发和生产系统、汽车工业流通系统、汽车工业用户系统、汽车工业专业服务系统构成。这四个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汽车工业这一整体系统中,汽车工业开发和生产系统是汽车工业系统的核心,汽车工业用户系统对汽车工业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大发展,在宏观管理上必须有所创新,应实施以资源配置为主导的政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全球汽车工业富裕的存量资源,结合我国市场需求,生产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  相似文献   

19.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28):34-35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既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她、在风狼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准 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中国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汽车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最后也是最大的市场,那么最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吸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蚕食,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并非是免费的午餐,汽车零部件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世界汽车业在中国的战略,特别是零部件巨头企业在中国的渗透策略,面对关税的调整、行业的重组等等诸多竞争因素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工们零部件业将如何应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