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西门口站软土地铁深基坑工程设计,文章运用PLAXIS和FLAC3D建立二维及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分析.依据计算模拟结果和以往的监测经验,提出了坑底加同的有效措施和基坑施工的沉降预警值.其研究成果可供其它复杂地质条件下对变形要求较高的基坑加固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计算模拟某坡顶邻近建筑物边坡的开挖锚固过程,对比分析了未锚固和及时锚固工况下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及对邻近建筑物基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的及时支护能有效保证边坡及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
基坑的开挖对邻近建筑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引发建筑物沉降、结构变形等问题,威胁建筑物的安全。为研究盾构隧道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以某隧道明挖段及盾构井基坑开挖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基坑开挖引发邻近建筑物的位移变化。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后,建筑物最大沉降值在远离基坑一侧,靠近基坑一侧发生隆起;建筑物桩基向基坑一侧发生位移,楼顶有向远离基坑方向的位移。建筑物总体位移值较小,无倾覆风险,验证了基坑开挖方案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柳汀街站附属结构紧邻历史建筑老城隍庙施工,最小间距仅4.3m,基坑内存在着大量的障碍物。施工时遵循"化整为零"的原则,将原定的地连墙围护改为咬合桩围护,将大基坑分成4个小基坑分阶段施工,并针对性地优化了支撑体系以及坑底加固方案。施工过程中,老城隍庙的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深基坑开挖对现有地下建筑物结构造成影响,这种影响的理论解析较难以获得。通过对该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离散网格得到地层-结构模型,分别选取天然岩土体与混凝土结构的本构模型,并以地质勘查数据为依靠,赋予参数。考虑最不利工况加载边界条件、设计工况,最终得到可靠的模拟结果,对工程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铁深基坑开挖卸荷导致两侧建筑物产生附加变形和内力,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文章基于某地铁车站实例,采用Midas GTS NS有限元软件对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深基坑开挖卸载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为地铁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静、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基坑与隧道相互作用的混合单元离散模型,分析了基坑对隧道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列车扰动情况下隧道结构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深度、基坑与隧道的距离、基坑开挖空间大小等因素对邻近既有隧道结构的静力变形和列车振动响应均有明显影响,其中卸荷规模是影响隧道位移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过地基加固、优化基坑施工工艺、提高隧道结构刚度、加强隧道变形监测等措施来控制隧道结构的变形。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深基坑开挖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问题在工程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实际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了盾构隧道推进对相邻基坑的影响规律,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深大基坑施工诱发的运营隧道变形以及周围土体沉降等施工问题,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控制和风险评估中受到日益关注。文章基于上海市交响乐团在建基坑工程,结合运营隧道以及基坑围护结构监测数据,分析了基坑不同开挖阶段周边地表沉降、地下连续墙变形、运营隧道收敛变形以及竖向位移的规律和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周边地表总体呈下沉趋势,大致呈抛物线型分布;坑外土体侧斜和围护墙体侧移具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规律,且均向基坑内侧移,开挖深度对土体侧移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隧道的水平附加收敛表现为向外拉伸,随基坑开挖的进行,收敛变形增幅明显;隧道净沉降曲线与基坑周围土层、围护结构变形曲线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下连续墙两侧SMW工法加固可有效控制隧道、坑外地表以及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研究成果可为正确制定软土城区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的保护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紧邻大型深基坑的地铁隧道因其变形影响因素复杂、变形控制严格而难以准确预测其沉降变形的问题,文章引入对小样本、复杂、非线性数据具有优越预测性能的支持向量机理论,并利用蚁群优化算法搜索支持向量机最优参数组合,建立了优化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南京市地铁1号线某段隧道的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能够准确反映隧道变形趋势,可以满足紧邻大型深基坑地铁隧道沉降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深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杭州某深基坑工程实例,对深基坑降水引起周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深基坑降水应注意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某房建基坑开挖临近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了基坑支护参数变化对道路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现场监测值与数值模拟值之间的误差在14%之内,说明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临近道路沉降随围护桩桩径的增大而减小,采用增大围护桩桩径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超出范围后会导致工程成本迅速增加;道路沉降随围护桩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但减小桩间距对道路沉降控制效果不太明显,工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大桩间距来同时起到经济、快速和安全的作用。道路沉降随围护桩嵌固深度L的增大而减小,且当嵌固深度L大于20 m之后,围护桩的变形基本趋于稳定,因此要合理设计其嵌固深度;临近道路沉降随坑底土体弹性模量E的增大而减小,效果较好,但当E增大为4倍后,继续增大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参数,并根据优化分析的原则,提出模糊神经网络的优化分析方法,确定了深基坑支撑体系优化分析步骤。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水平变形和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墙顶,且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曲线呈现一个存在多个拐点的“半杯型”复合形态;墙后地表沉降曲线呈现一个非对称的“凹槽型”形态,这与监测得出的规律是一致的.Ad/Aq因工况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并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比值是减小的,同时也反映周围地表沉降具有滞后性;通过各工况定量分析,Ad/Aq大致位于0.4到0.6之间.基坑开挖对墙后地表沉降的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距基坑边沿的1.5倍最终开挖深度,主要影响区在d/H为0~1.0之间,次要影响区在d/H为1.0~1.5之间;沉降最大值出现在d/H比值为0.5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保证回填土地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地层工程性质评价,开展加固措施分析,再结合工后沉降监测成果,通过变形预测来实现地基加固措施的处置效果研究。实例分析表明:工作区浅部地层的工程性质相对较差,尤其素填土层大面积分布,难以满足工程需要,易引发工程问题,进而需对工作区浅部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工程性质;结合工程实际,“强夯+水泥土搅拌桩”的地基处理措施对本工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且共计设计了2093个夯击点和44612根搅拌桩;最后,通过工后沉降变形预测地基处理后的沉降变形值相对较小,且变形趋于稳定方向发展,说明本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路堑高边坡施工阶段开挖过程及锚杆加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章以广西某高速公路90 m高路堑边坡工程为例,采用Midas GTS软件建立边坡三维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锚杆加固前后边坡位移场及稳定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边坡自上而下开挖,各特征点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逐渐增大,且竖向沉降整体上高于水平位移。无支护状态下,边坡开挖稳定性系数由1.59逐渐下降至1.24;锚杆支护状态下,随边坡开挖步数增加,潜在滑动面由局部浅层破坏转化为整体性深层失稳,边坡稳定性呈先下降后回升、随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最终安全系数为1.39。采用锚固加固措施可有效抑制边坡变形,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对铁路或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对坡体防护不当,将会为以后的通车运行埋下安全隐患。主要阐述滑坡的成因、滑坡体防护原则以及对路基滑坡体的防护与加固方法,进而消除安全隐患,使滑坡体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Plaxis2d软件对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以柳州市桥都小苑深基坑施工过程为例,通过对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检测及加固效果,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阐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加固技术的优势,其次结合某桥梁项目实例,对常见的桥梁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并对检测技术的应用过程及相关加固方式进行解析,以期促进我国道路桥梁养护水平的提高,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各类深基坑的破坏大都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的支护结构的破坏,已经成为引起基坑失稳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利用PLSXI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位移、土体位移等问题,提出控制基坑失稳的方法和建议,为类似的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