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王晓军壮阔五十载,奋进新时代。1969年新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地铁时代!截止2020年底,国内已有4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546公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地铁时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北京要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始终保持国际最先进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在公共交通中.发展大容量、无污染,高效率的轨道交通正日益成为世界性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首选模式。可以预料到.城市轨道交通也是我国解决大城市长期交通堵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发展方向,持续发展大运量、快速度、高能效、低排放的轨道交通建设,使之逐步成为大城市内部以及城市群的骨干客运方式,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现代化城市的有效途径。在轨道交通发展中,线网规划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性方案,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其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乘客出行的便捷性、网络运行的高效性和故障疏解的可靠性。截止2019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354公里,已通过规划审批线路规模达10883公里(部分线路已建成运营或在建),预计至2020年,运营城市将达到40座左右。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结构中,绝大部分以射线为主,环线比例较少。目前,39个已开通运营城市中,仅有5个城市有环线运营,其中北京有2条。  相似文献   

5.
《都市快轨交通》2008,21(1):100-1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共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有序快速的发展时期,发展态势非常迅猛.全国4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有3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已步入网络化发展时代.中国将成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快和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以南通市为例,探讨了Ⅰ型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功能定位、服务范围、规模、布局思路等论述了Ⅰ型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思路及目标,估算了南通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并制定了南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Ⅰ型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结合交通需求与城市经济能力,合理把握建设时机和时序。  相似文献   

7.
谈轨道交通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分析我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大城市多中心的优化结构,说明了最新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对西安城市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各大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轨道交通自身作为一个特定产业发展。还带来了城市布局、金融创新和相关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刚刚兴起阶段。为此。了解和分析国际上一些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和融资特点。进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道路,对推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选择入手。探讨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两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城市的组团式发展和郊区卫星城的兴起, 市域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前往往采取将市中心的地铁制式延伸到远郊区的做法,很少采用市域轨道交通类型;近年来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中心区和郊区之间的交通不畅,而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大容量、无污染、高效率的轨道交通正曰益成为世界性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首选模式。可以预料到,城市轨道交通也是我国解决大城市长期交通堵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途径。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国有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其中也势必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需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为此,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提高以下几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运量大和快速安全等特点。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我国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但如何优质、安全地建设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本刊高级顾问王梦恕院士认为,目前在建设的理念和做法上还有很多欠思考的地方,必须深入研究并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各大城市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解决交通拥堵办法的首选,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这一时期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如何又好又快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作了思考,提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对郑州市的社会经济、产业、道路交通现状以及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强调了郑州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特点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的特点,给出了市域线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并分析了市域线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市域线的建设可配合和引导城市发展,满足和方便城市客运交通需求,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网络。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等特点,是大城市解决居民出行的有效手段。然而,城市轨道交通高昂的融资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资本金(政府)+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详细计算了各种不同还款模式的还款本息值,分析不同还款方式对轨道交通建设各方的影响,从而使各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在降低融资成本运作方面有所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建设投资高达2000亿元;“十一五”期间预计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还将投资2000多亿元。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铁路采购与物流》2006,24(2):62-63
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建设投资高达2000亿元;"十一五"期间预计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还将投资2000多亿元.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利用大型城市铁路枢纽线路开行市郊列车不仅是对铁路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完善并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合理使用轨道交通资源、配合并引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1)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应基于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之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来构建,采取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配置,发展市郊铁路可以完善大城市轨道交通体系;(2)北京铁路枢纽有富余能力的铁路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一部分,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功能;(3)发展市郊铁路的模式一是城市轨道交通延伸,二是利用既有的干线铁路,通过适当改造使其具备开行市郊列车的功能,三是新建市郊铁路;(4)本研究对于大型城市建立轨道交通体系、开展利用既有铁路枢纽线路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宏伟规划和计划,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目前.中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初步统计近期规划建设55条线路.约1500公里.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长春、大连10个城市已经建成城市轨道交通420公里.其他在建线路总长则超过340公里.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应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预导向作用的观点: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适应客流需求与引导城市发展相结合,并形成健全的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使建成后的城市交通体系整体结构趋向合理,之后城市轨道交通将引导客运交通体系的发展.结合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