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独立地面式地铁车站",系单独把地铁车站建在地面,而进站前及出站后的区间线路均建在地下,进出站有斜坡段联接的一种设置车站方案.本概念可扩展为"独立高架式地铁车站"或"独立浅埋式地铁车站".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铁车站站厅建筑布置及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广州地铁三、四号线地下车站站厅建筑布置及规模的控制因素、平面布置形式及其合理性,并对广州地铁三、四号线地下车站典型站厅建筑布置的客流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铁高架车站形式类比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高架车站作为地面建筑,周边情况复杂,限制因素多,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比地下车站大。为解决地铁高架车站在设计过程中,车站不同形式对用地、道路、客流、景观等多种因素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对地铁高架车站周边地块及道路对车站形式的影响入手,再深入到不同功能需求下车站本身的站型及内部公共区布置形式,利用分析法得出各类型高架车站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类型车站对不同外部条件及功能的适应性,得出适应常见条件因素的优选方案。旨在为地铁高架车站设计工作中快速准确地形成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延伸线自开发区13号街至沈阳地铁1号线张士站。起点设在开发大路与13号街交口附近,线路一直沿开发大路路中敷设前行至张士站。全线设13号街、中央大街、7号街、4号街共4座车站。针对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延伸线工程中央大街站道路横断面状况、道路规划以及周围地面建筑环境,结合车站埋深、结构形式及建筑布置等综合因素,对中央大街站车站建筑方案的设计思路、车站形式的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铁10号线知春路站、花园东路站的车站形式选择为例,通过对其控制条件的分析,对地铁车站多种形式相组合进行研究。着重论述地铁车站站址周边地形对地铁车站选择形式的影响,在满足地铁车站的使用功能和运营功能的基础上,地铁车站建筑形式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站址周边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岗厦站工程为例,通过对该车站防水工程的分析,探讨在采用桩墙合一这种特殊工程结构形式的地铁车站中,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对防水工程的影响,并根据现场的施工经验,提出完善防水方案,解决防水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某城市地铁地下站为例,从水系统的流程、与用户的连接方式、系统配置等方面分析了车站采用冰蓄冷的方案。采用该地下站的冷负荷数据,对车站冰蓄冷系统和常规制冷系统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得到结论:由于该城市峰谷电价差超过3.5倍,采用冰蓄冷是可行的,但优势不突出。冰蓄冷方式利用电价差达到总费用最小,省钱但不省电。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铁M8线延吉中路站位于营口路上,靖宇东路横穿延吉中路站而过,考虑靖宇东路的交通及靖宇东路上的地下管线施工期间要保持畅通,交叉段(36#—39#轴之间)采用盖挖法施工方案(见图1—1所示)。城市地下工程盖挖法施工方案主要有“盖挖全逆作法”、“盖挖半逆作法”和“临时便桥明挖法”三种。本文以我单位施工的上海地铁M8线延吉中路站为例介绍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对地铁车站盖挖法施工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地铁双寨站为例,探讨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既有高架站与新建地下站的换乘方案设计。分别从站位选择、换乘方式、换乘流线组织及既有车站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3号线既有车站改造规模后,得到如下改造方案:拆除车站东侧楼扶梯及电梯,增设地面换乘厅;西侧拆除3号线附属北侧楼梯;在南侧设置进出站厅,将3号线既有车站主体内部空间均转换为付费区。这样14号线便可采用通道结合地面换乘厅的形式进行换乘,并与3号线站厅层连接。客流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案设计较为合理且改造工程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庭共享空间改善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结合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设计方案,探讨地下车站中庭空间形式及建筑布局,提出中庭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铁车站中庭方案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蓼  王鹏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2):50--51,55
介绍某地铁车站因站位设置及管线原因采用特殊的中庭方案,以获得良好的空间感觉。与一般标准车站相比,结构侧墙及柱受力不利,因此将车站简化为平面框架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构内力表明,结构侧墙及柱受力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证明这种新颖车站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交通形式,伴随着地铁线网的延伸,地铁同国铁、高铁、公路、航空等交通模式的联系也愈发密切,有必要对地铁与高铁车站及各种交通模式的接驳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区域交通枢纽的立体化发展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研究结论: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实际工程———地铁太原南站为例,阐述了地铁车站与高铁车站交通组织流线采用地下中央换乘大厅集中进行换乘,使高铁、地铁、停车、商业、广场各流线之间畅通无阻,同时对地铁穿越太原南站地下工程区间特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建议该段采用盾构法施工。最终展望了太原南站区域交通枢纽将带动城市副中心商圈发展,成为典型的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发展的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14号线某站为地铁车站上盖物业结构形式,文章采用时程分析法、粘弹性人工边界,建立结构-基础-地基整体计算模型,对地铁车站上盖物业这种地下+地上复合结构进行专项抗震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组合工况在地铁结构设计中不起控制作用,地下结构的最大相对水平位移峰值发生在地下结构顶板上,应加强对其抗震设计,切实提高地铁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国内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剖析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伸线的龙泉东站,针对在车站与广场、地下商业开发一体化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车站公共区与广场和商业的结合、车站出入口与物业的合设、区域地下开发之间的连通以及预留设想等,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且对车站规划布局及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重庆某暗挖地铁车站的工程实际,对车站下半断面的开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二维地层-结构模型有限元模拟分析,提出车站下半断面开挖方案,并针对风险较大的施工步序提出了应急动态处理开挖方案;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在下半断面开挖过程中车站处于稳定状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类似工程的暗挖车站下半断面采用此开挖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结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从宏观场地规划、中观建筑设计、微观空间表达三个维度解构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影响要素。结合客观技术和主观感知层面,提出利用组合赋权法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各影响要素的综合权重及总得分的计算公式。系统地归纳了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拓展了地铁车站空间文化表达方式,并探索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与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一体化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采用明挖法施工,一体化结构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在一体化结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站厅层设置3个连通口,为形成连通口,需要截除共用的围护桩。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由于施工效率低,不能确保在地铁车站投入运营前完成围护桩的截除。根据工程总体施工安排,对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一体化结构受力及变形状态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便于工程实施的截桩方案,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地下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并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由于两结构之间设置人防门和行人通道,需要截除共用围护桩。原设计的配套地下结构建造工序安排将会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到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影响的工序主要是共用围护桩的截除,提出的方案是:先完成配套地下结构的负二层结构浇筑,然后将负一层结构划分为3个建造单元,每个单元分别采用不同的建造方案。施工关键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对配套地下结构中板受力状态等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围护桩的变形监测结果也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能够满足围护桩的安全要求。该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已成功实施,为今后地铁车站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董杰 《铁道工程学报》2012,(6):100-103,125
研究目的:一批日渐投入运营的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日均小时发送量和高峰小时发送量均较高,使得铁路客站的流线设计得以重视。专为来自于地铁的换乘客流设计的"地下进站"流线无疑是缩短换乘流线的最佳模式。因此,研究和设计"地下进站"流线是必要的。研究结论:(1)铁路客站的流线模式向着"通过式"转变;(2)铁路客站地下进站设计应尽可能缩短旅客的换乘距离;(3)"地下进站"流线应考虑设计预留,并合理利用铁路客站有限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20.
天津地铁6号、7号线珠江道换乘站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可采用的换乘方案,拟定了L型节点换乘设计方案和通道换乘设计方案。为减少管线迁改工程量,推荐采用通道换乘方式。通道换乘方式,虽换乘通道相对偏长,但与地下站厅相连,将集散厅设置一个6号、7号线公共出入口直通地面,使车站布置更为灵活,并妥善解决了各约束要素的矛盾,因此,是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