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国内地铁车站客流无序性和突发性的现状,提出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地铁车站客流预警模型。以南京地铁全线网某时段客流数据为输入样本,运用GRN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得出预测数据并对比实际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数据拟合,精度可行。将预测数据与南京地铁实时客流预警系统相结合,提出突发性大客流应急情况下的运营服务对策措施,为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避免突发大客流造成人员踩踏、恐慌等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SMW工法桩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止水抗渗效果好,可操作性强,被广泛用于上海、江苏、浙江等软土地区地铁附属结构围护施工,但地铁车站围护结构相关工程案例较少,类似工程盾构洞门处设计和施工缺少相关经验。文章依托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8号线济学路站工法桩围护结构,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经验,针对端头井SMW工法桩H型钢插入高水头承压含水层,型钢拔出后洞门可能出现的渗漏问题,施工时有针对性地降低端头井承压水,同时采用洞门玻璃纤维筋临时封堵墙+型钢拔出后桩内高压旋喷桩注浆止水加固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常规的几种插值和拟合方法的原理对比分析,选取拉格朗日插值法和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对桥梁水害水位单位线预警方法进行修正,提出修正的桥梁水害水位单位线预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应用思路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弥补了传统的水位单位线法预警过程中时间跨度大、预警时间和水位精确性低的缺陷,提高了桥梁水害灾情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使得无雨量观测资料的中小桥水害预警成为可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州地铁多年来在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建设目标,详细描述其架构与功能。平台以安全应急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提供决策支持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性尝试。  相似文献   

5.
结合现阶段西安地铁客流组织中的运营风险与客流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对当前客流预警的各种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提出以视频监控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客流监控预警信息系统来实时测算客流密度,从而进一步确定客流预警量化标准与客流控制启动的时机,帮助运营人员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同时提出优化乘客信息渠道的建议,使乘客实时获取线网拥堵情况,供乘客出行决策,及时缓解拥堵区段客流压力,切实提升乘客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地铁14号线三路居站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选择快捷、舒适的换乘方式,在给乘客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尽量不对地面交通、地下市政管线和周围环境等造成影响,节省投资,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铁基坑隧道工程各监测项目实测数据及其预警指标、预警数量等多项因素进行挖掘和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一种基于多因素权重矩阵分析法的工程安全风险状态量化评估方法,克服当前监测预警多、风险评判定性为主的工程安全风险状态局限性,填补工程安全风险动态及定量化评估的空白,提升工程预警及安全风险状态判别的合理性、及时性和智能化。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工程中,有效并及时地指导地铁基坑隧道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预警响应及处置工作,提高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预控效果及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增加,近年来,武汉轨道交通建设也飞速发展,城区轨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地铁保护区也越来越多,这些区域内多存在在建或规划的大型建设项目,其建设过程可能造成地铁结构变形,增加地铁运营的风险,因此,对地铁保护区内结构进行安全监测受到管理部门和施工部门的重视。依托武汉市长江多级阶地典型的地铁保护区隧道结构变形安全监测项目,详细论述地铁保护区变形安全监测的方案设计、实施及控制指标等因素,并通过对比现场监测和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各因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针对武汉地区的地质特征提出地铁保护区应考虑的主要安全风险因素,为降低武汉地区地铁保护区内的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安全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铁列车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的滤网脏堵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变流器滤网脏堵预警模型,以指导滤网的预测维修决策。首先,为确定强分类的特征参数,结合列车牵引系统的检修记录,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列车历史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其次,基于选定特征构建了孤立森林异常检测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分别在历史健康数据、故障数据集上进行测试,以确定模型能够识别滤网脏堵的准确度。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孤立森林模型分数能够直接反映牵引变流器滤网的脏堵程度,可有效指导滤网脏堵的维修决策。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基本特征。对武汉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应对网络化运营带来的新需求、新挑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在跨越江河湖泊时一般需设置防淹门,防止紧急情况下河水涌入淹没车站。防淹门一般结合车站或中间风井设置,通常距离车站控制室较近。由于成都市轨道交通18号线区间较长,防淹门设置点距离车站较远,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确定远程控制实施方案,通过现场调试功能验证,成功解决远距离防淹门控制难题,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客流滞留分级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台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和客流高峰期限流的核心区域。运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列车延误时站台的客流滞留、密度分布和服务水平变化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测算了站台达到拥挤和安全极限时的客流容量,分析了不同客流到达率下站台达到拥挤和安全极限的时间分布以及服务水平变化曲线,并提出利用关键控制点对站台进行客流拥挤和安全分级预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铁站域空间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与"地铁站域城市空间"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区别。结合地铁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在地铁站域空间语境下空间设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铁小半径曲线与车体振动、舒适度及轨道状态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广州地铁各曲线进行长期试验研究,分析小半径曲线与轨道状态、车体振动、行车舒适度的关系以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行车速度越大,车体横向加速度越大,乘客舒适度越差;曲线半径越小,乘客舒适度越差;通过小半径曲线与其他曲线、直线的轨道质量指数(TQI)对比发现,曲线的半径越小,TQI越大,轨道状态、轮轨接触关系越差。最后提出通过小曲线的速度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结构施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过既有线段为研究对象,对下穿既有线结构的新线地铁车站施工方法进行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柱洞法、中洞法和侧洞法3种大断面地铁车站施工方法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仿真分析,研究地表沉降、既有线沉降、既有线变形缝两端结构差异沉降和塑性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3种工法下第1阶段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在总沉降中占主要部分,柱洞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和既有线结构沉降最小,中洞法次之,侧洞法最大;不同工法下相同位置处的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趋势相同,洞室上方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先增大后减小,远离洞室的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始终增大;3种地铁开挖方法产生的塑性区基本位于洞室周围,但侧洞法的塑性区深入到既有线结构,影响既有线结构的安全运营。可见,柱洞法相对于其他2种工法具有一定优势,在地层沉降控制要求比较严格时,推荐首选柱洞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天津地铁5号线思源道站结建工程为背景,从施工监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基坑施工过程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周边环境、深层位移、基坑自身支撑体系等进行监测,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实时反馈,保证了既有地铁站安全运营。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基坑周边环境竖向沉降、水平位移、基坑自身支护体系受力变化等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基坑开挖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零距离近接既有地铁站地下空间拓建施工,基坑采用分层岛式开挖及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环形内支撑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周边环境和基坑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地铁线网和城市燃气管网密度日益增大,地铁线路不可避免下穿燃气管线及其调压站,而地铁列车运行对燃气设施产生的振动影响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少见报道。以某地铁线路下穿燃气调压站实际工程为分析对象,综合采用地铁振动类比测试和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对燃气调压站受地铁振动影响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减振垫-厚重筏板基础-减振垫-箱形设备基础"隔振控制方案,并对其隔振效果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措施实施前, 3个燃气设备基础Z振级预测值为78.3~81.4 dB,加速度峰值为0.155~0.22 m/s2;控制措施实施后,Z振级降为69.9~73.4 dB,加速度峰值平均下降61%,控制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武汉地铁7号线徐家棚站为国内第一个大型换乘地铁车站与地下物业开发、越江公路隧道全面合建的地下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基坑超深,为目前国内最深的明挖地铁车站;站址距离长江800 m,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工程实施风险较大。采用何种施工工法、结构方案和施工措施保证本工程安全顺利地实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结论:(1)本工程采用的盖挖逆作法施工和"先逆后顺再拆"特殊施工工序,是"公铁合建"超大超深基坑工程实施安全有效的工法,使本工程安全顺利实施;(2)双高压旋喷桩是先进的地连墙接缝止水防渗措施,使本工程地下水得到有效治理;(3)本工程为类似超大超深基坑止水帷幕和地连墙接缝止水防渗设计提供了成功范例,对上覆物业开发"公铁合建"新型地铁车站结构和基坑工程的研究、设计、施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研究既有的行人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客流仿真技术对安检互认条件下的市郊铁路与地铁换乘站进行仿真,将车站内客流需求、设施设备、运行计划、乘客行为和客流组织集成到SRAIL系统中,通过动态监测手段对设施设备布局进行合理评估.并以在建的新航城站为例,通过SRAIL系统对站内客流进行仿真,从服务水平、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