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9月10日,国家铁路局、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联合召开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对京广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阶段性对标总结,部署全国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国家铁路局副局长于春孝、国铁集团副总经理郭竹学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肯定了京广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第1阶段隐患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西沿海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瞬时短路故障较为频繁且呈突发性强、隐蔽性高、排查范围广等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故障成因与沿海地区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产生凝露引起爬电闪络、高压柜设计存在缺陷、异物侵入等因素有关,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及时发现并整治高铁电力贯通线存在的缺陷、隐患,确保高铁沿线行车设备供电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鲁南高铁沿线的地面沉降问题,在综合分析沿线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整理长序列的水文监测资料及地面形变监测资料,采用常规D-InSAR和时序InSAR分析相结合的解译方法,得到了鲁南高铁沿线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并根据InSAR解译的地表形变离散点划分沉降段落,综合考虑不同段落的地层特征、地下水开采程度、工程建设规模等方面的因素,对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济宁城区、菏泽城区地面沉降量较大,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超量开采,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深基坑降水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表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高铁选线应避开沉降严重段落和不均匀沉降易发区,完善沿线地面的监测网络,做好地面沉降的监测及预测,制定可行的控沉措施,确保高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据《人民铁道》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大力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切实增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日前部署了自2013年12月15日开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运前高铁客车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此次整治工作内容包括:对有关高铁、客车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覆盖清理;对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铁在安全评估、工程验收以及安全大检查活动中的遗留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对高铁异物报警、防灾系统和监测监控设施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高铁防护栅栏、  相似文献   

5.
围绕铁路安全防范核心需求,设计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高铁沿线周界防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包括4类重点管控场景和5种感知手段,并进行4类场景的应用示范及分析,系统保障车站及高铁沿线安全,实现高铁全天候、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立体化预警,同时提升高铁沿线周边治安管理、安全防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高铁网的不断建设,高铁成为旅客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为了满足广大旅客的通信需求,提高高铁的服务质量,在高铁沿线特别是在隧道内建设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制式和频率的选择,以及多个系统制式在高铁隧道中的覆盖和共用问题方面,对高速铁路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风是影响高铁安全运行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保证高铁的运行安全,需监测高铁沿线风速观测资料.高铁沿线风速数据在采集和传输的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干扰,导致风速观测资料中存在一些可疑值,故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环节.提出一种融合局部均值分解法(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和时间卷积网...  相似文献   

8.
轻钢类建筑物失效入侵高速铁路沿线事故日趋增长,已成高速铁路路外环境整治的一项主要内容,轻钢类建筑物失效运动路径亟待开展研究.本文基于TTU实测模型参数,采用Lsdyna-ICFD计算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验证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此方法模拟高铁沿线轻钢类建筑物门式刚架轻钢建筑的4个风向角流场及4个...  相似文献   

9.
高铁车站早期信号设备存在电源输入回路端口未冗余的问题,为确保高铁信号设备安全稳定运用,对高铁车站的信号设备开展电源冗余整治,提出高铁信号设备的电源冗余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分析高铁沿线网络切换性能,提升高速移动场景下列车网络服务质量,以京沪高铁网络环境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京沪高铁沿线LTE网络切换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时速350km的高速列车,利用车载Wi-Fi中心服务器通信模组,通过内置三大运营商SIM卡各一张,使用ltedatatofile程序抓取LTE网络参数信息,通过tcpdump保存TCP抓包记录,对京沪高铁沿线吞吐量、基站密度、基站切换成功率等网络切换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经实测数据分析,铁路沿线网络切换过程中同一位置信号具有可重复性,信号连接中断具有可重复性。该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有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网络优化补强,同时可为后续高速铁路沿线5G网络建设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铁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监测是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基础,有助于预防高铁周边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目前京沪高铁委托管理模式为依据,调研了京沪高铁周边安全隐患管理现状,研究了其安全隐患监控措施和整治办法,形成了闭环管理系统,在内外协调时采用“双段长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遥感变换检测技术和北斗智能巡检终端的智能安全隐患监控流程。周边环境隐患智能监测系统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的天地一体化高铁安全隐患防控体系,解决了京沪高铁沿线各站段之间安全隐患信息不能相互共享、相互参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环境对高铁线路运营安全的威胁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铁路工程问题之一。以宁夏地区荒漠化为背景,对智能微渗保润技术在高速铁路沿线路基边坡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荒漠化地区高速铁路沿线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智能微渗保润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成功应用到高铁路基边坡水土保持及沙害防治领域中,是荒漠化地区高铁路基沿线防沙治沙的一项新技术、新方法;(2)智能微渗保润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路基边坡土壤的水分、养分条件,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3)相对于普通养护条件,智能微渗保润维养系统试验段路堤边坡植被的成活率、密度、盖度、株高等均得到大幅度提升,既能达到防沙治沙的生态环保目的,又能起到良好的景观效果;(4)本研究成果可为荒漠化地区高铁路基沿线的风沙防治与生态环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铁接触网系统在运行和检修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采用云模型理论研究高铁接触网系统安全性评价问题,利用结构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提出对高铁接触网系统开展安全评价的方法。从人员、设备、管理、外部环境和技术装备保障5个方面,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运用结构熵权法优化指标权重,可兼顾计算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选取云模型理论计算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与特征值,产生正态云滴,利用Matlab工具绘制各安全等级和评价综合云模型的图形,并确定最终安全风险等级;以某铁路局集团公司某供电段接触网工区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沿线“白色污染”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更损害城市形象。为加大广深铁路沿线白色污染整治力度,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首次将沿线和车站的白色污染治理纳入年度环保目标责任状考核内容,明确规定了职责范围和工作目标,组成专门检查小组,每月末添乘对沿线白色污染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予以通报,季末综合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责权利统一。经过实践,取得较好成效,为建立广深安全文明标准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降低高铁列车晚点率是提高其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针对高铁列车晚点现状,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在人、设备、环境、管理4个方面系统分析高铁列车晚点的具体影响因素。并根据列车晚点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进一步选取了14个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专家经验分析,确定高铁列车晚点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联,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得出高铁列车晚点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图,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降低高铁列车晚点率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马成贤 《中国铁路》2018,(12):49-53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发生了变化,从表现形式和突出问题等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强基达标的工作要求,总结高速铁路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实践,分析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法律监管体系和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新的对策,对新形势下高铁外部安全环境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市政与高铁交叉工程对高铁的安全影响问题,选取青山港二号明渠综合整治下穿天兴洲大桥工程为对象,结合工程特点、规范及条文制定了安全影响评价标准,定性分析出造成高铁桥墩水平变形的主要施工步为基坑填挖方、不对称加载、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等。针对以上施工步进行三维有限元定量数值分析,提出高压旋喷桩对临近铁路桥墩影响的等效计算方法。研究发现,对黏土淤积层进行高压旋喷桩加固会导致临近铁路桥梁基础产生较大水平变位,采用非挤土桩基础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明显减小临近铁路桥梁基础的水平变位。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高铁工程施工及安全评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分析影响高铁轨道设备安全的单个风险因素,基于K-SIGMA模式,考虑轨道设备单个风险因素的7方面属性指标,采用随机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从风险梯度、风险强度以及风险水平3方面对高铁轨道设备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判。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高铁轨道设备单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为风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铁隧道衬砌出现的裂缝病害,通过对隧道秋检资料的统计分析和隧道的现场调研,初步掌握了隧道裂缝的分布规律。裂缝作为隧道衬砌常见病害,从混凝土自身特性、基础不均匀沉降、施工因素、列车动荷载作用、空气动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考虑高铁隧道的特殊性,从空气动力学效应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隧道衬砌裂缝的形成大多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建议隧道裂缝整治时,应先确定病害的主要成因再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运行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铁运行安全风险源识别、研判、防控,是确保高铁运行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从高铁综合检测、牵引供电检测监测、通信信号监测预警、列车运行状态监控、线路基础设施监测及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全面介绍我国高铁运行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关键技术,提出要不断完善高铁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增强科技保高铁运行安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