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从西安地铁某基坑工程设计入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分析与计算,阐述了地下连续墙支护体系首次在西安地铁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基坑支撑体系和车站主体结构抗浮性能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和基坑信息化施工等方面均进行了分析、论述,为连续墙支护体系在西安地铁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在现场降水试验数据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南宁盆地的三维渗流数学模型,对车站深基坑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该模型适用于南宁特殊地层基坑的降水设计。对基坑水位降深随时间发展的规律以及地下连续墙对降水井涌水量的影响进行预测,得到以下结论:距地下连续墙越远,涌水量越大,水位降深越小;地下连续墙越长,隔水效果越好,水位降深越大;车站出入口位于地下连续墙中部时,水位降深受地下连续墙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地下连续墙的接头设计与施工防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许府巷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分析比较连续墙接头设计的几种形式,总结接头施工中的防水措施和主体结构基坑开挖后接头漏水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工程中起着挡土、防渗作用并兼作承重结构,而墙段连接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接头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功能。地下连续墙接头形式及施工方法多种多样。结合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大朗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实例,比较在富水软土地质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中接头的方案,介绍了H型钢接头施工方法,供同类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宁波某软弱地层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有限元模拟计算与实测数据规律基本一致,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和大小;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位移的位置也相应下移;基坑开挖深度相同时,无支撑暴露时间越长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海、苏州等东南沿海软土地区深基坑围护大多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大小与变形规律直接关系到基坑的安全。根据上海地铁7号线杨高南路车站基坑的监测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征,发现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符合时空效应规律,围护结构变形速率及大小与分步开挖的空间尺寸及挡墙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围护结构在基底附近达到最大值,增加围护结构厚度对控制其变形效果显著;监测数据显示围护结构变形受施工因素影响较大,施工中应重点从优化施工组织方面控制墙体变形。  相似文献   

7.
基于武汉地铁苗栗路车站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短时强降水对地表沉降与地下连续墙横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与地下连续墙横向变形最大值均出现在狭长基坑长边中部,分别为16.96 mm与4.40 mm,而基坑短边方向受短时强降水影响较小;底板浇筑时间对地表沉降与地下连续墙横向变形影响较为显著;地下连续墙外侧搅拌桩能有效提高其抵抗横向变形的能力;对于预估的沉降较大或对沉降敏感的施工区段,底板应尽量在雨季到来前施工。此外,应加强对无辅助加固措施区段、狭长基坑长边中部的监测,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本文以上海轨道交通某标准地下二层车站基坑工程为例,运用可靠度设计理论,找出可靠度与围护结构入土深度的关系,对工程围护结构入土深度进行优化.研究结论:地下连续墙侧向水平位移并非随入土深度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减小,当入土深度达到一定的值之后,再增加地下连续墙的入土深度对减小地下连续墙的侧向水平位移影响趋于零.因此引入"破坏概率"来分析确定地下连续墙的入土深度,这既能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围护结构的安全,又能减少工程量.  相似文献   

9.
以宁波地铁1号线一期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变形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变形速率和累计变形的变化规律,分析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征及不同开挖工况下累计变形所占比例,并据此提出施工控制措施,以期为后续同类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下连续墙是地铁车站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地下水渗漏会危及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采用示踪连通试验和流速测试相结合的探测方法,以某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为例,在地下连续墙两侧布设钻孔进行地下水连通试验,同时在钻孔中进行示踪流速探测,对探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地下连续墙是否存在地下水渗漏,探明隐患的具体位置,并提出防渗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紧邻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开挖容易导致地铁车站的倾斜和混凝土开裂,以长沙地铁某车站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GT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地铁车站柱、结构板和地下连续墙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地铁车站柱、结构板和地下连续墙的内力和变形,总结内力和位移的一般变化规律,通过与现场实测对比,验证了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以佛山地铁3号线美旗站深厚软土基坑工程施工为研究对象,收集和统计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与支撑内力变化情况,并将统计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围护结构受力变形与理论值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针对现场连续墙开裂问题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合理调整设计施工方案,实现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切实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结合现场施工配合抢险经历,对地铁车站软土深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深厚软土区域地铁地下车站建设技术,推动地铁地下围护结构形式选取合理化,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地铁车站深软土基坑工程围护结构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铁一号线车站深基坑支护技术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共设6座车站,其中14座为地下车站。车站基坑大部分处于半土半石地层中,基坑开挖深度11m ̄22m不等,采用了多种深基坑支护技术。此文在对上述地下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现场技术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上述车站支护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其使用效果。内容涉及地下连续墙、圆形挖孔桩、矩形挖孔桩、钻孔桩、旋喷桩、喷锚支护放坡、无支护放坡,以及横撑、预应力锚索(杆)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铁2号、3号线围护结构选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地铁2号、3号线共设41座车站,其中有35座地下站,针对天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点,从围护结构强度、刚度,适用深度,止水效果,工期,造价,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国内常用的各种施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确定车站主体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出入口、风道较浅基坑选用SMW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地铁16号线地下车站为工程依托,总结了车站结构设计细节和基坑施工工艺的优化经验.基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选择安全经济适用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根据地下连续墙受力特点进行分段配筋;优化钢支撑端头支撑形式.将车站公共区楼扶梯开洞处的传统下垂梁调整为暗梁,以减小中板开洞面积;统一公共区楼扶梯及其下方三角用房做法,增加站...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际软土深基坑工程,依据施工各工况实测位移,分别采用单纯形法位移反分析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参数m值和光顺样条法拟合对地下连续墙弯矩进行分析,并判定设计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单纯形法反演得到优化位移与实测位移基本接近,验证了反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对设计参数m值可取其下限来控制基坑的最大变形。根据光顺样条法拟合求得曲率的基础上分别按弹性刚度和短期刚度进行弯矩估算,可得地下连续墙最大弯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在基坑开挖初期,地下连续墙弯矩可以通过弹性刚度法估算墙体的弯矩承载力,随着基坑的开挖,地下连续墙弯矩实际更接近于规范短期刚度计算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厦门地铁2号线吕厝站车站深基坑出现的地下连续墙及周边地表变形超限问题,结合现场监测及基坑加固手段,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并取得了较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吕厝站基坑变形过大主要由于基坑深度大,支撑体系变形后应力损失、地下水变化明显、受施工场地及周边活动荷载影响,致使地下连续墙局部位置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均超出限值,同时地表竖向位移变形速率也超出规定要求。通过加强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基坑内施工方法,并置换坑底软弱土体和加快封底速度,有效减缓了地下连续墙及周边地层变形,其中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速率由9.83 mm/d减小至1 mm/d左右;地表竖向位移最大变形速率由4 mm/d减小至1 mm/d以下,确保了变形超标深基坑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市福田车站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周边超高层建筑物林立,基坑开挖深度大,平均深达32m。为确保周边建筑物和基坑安全,围护结构采用超深超宽的地下连续墙,超深超宽连续墙单幅体量大,入岩多,施工难度大,阐述超深超宽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施工工法,通过分析3个典型地下车站的施工方法设计、数据和工程实践,获得以下结论:①地下4层或更深车站,或基坑深度超过30 m的结构,采用盖挖逆作工法,相对于明挖顺作,土建投资可节省5.3% ~7.5%;地下3层站,或基坑深度20 ~30m的结构,土建投资可节省2.3% ~5.4%;地下2层...  相似文献   

20.
采用考虑车站建造全过程影响的计算模型对典型地铁车站结构内力随建造过程的变化规律、分布模式及控制弯矩进行分析,并与不考虑建造过程的一次加载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建造过程对车站最终内力及其截面设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考虑车站结构建造过程的方法时,在基坑开挖阶段,最大弯矩值逐渐增大,其位置逐渐下移;在主体结构回筑阶段,中板以上结构弯矩值增大,最大弯矩值点上移;在运营阶段,结构内力进行略微调整。采用考虑车站结构建造过程的方法时,顶板两端节点处弯矩值较大,且顶板至中板间的侧墙全部处于迎土面受拉状态;中板至底板间的侧墙处于背土面受拉状态;底板弯矩分布呈两端小、中柱附近大的特点。当忽略车站结构建造过程时,车站底板两端弯矩及连续墙负弯矩将远大于该处弯矩承载限值,而连续墙正弯矩偏小;当采用考虑车站结构建造过程的方法时,结构内力趋于合理,且均处于承载力允许范围,但连续墙最大负弯矩较前一方法明显偏小。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可靠性,设计中可考虑采用两种计算模型所得结果的包络线进行截面设计,但为了避免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的过度设计,可以对负弯矩较大处采用调幅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