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于高边坡,因主观原因准许不能准确地把握滑动面及坡体的实际变形状态,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本文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作为分析平台,采用强度折减法,建立坡体安全系数与失稳机理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模型。该模以迭代计算不收敛作为边坡失稳判断依据,分析坡体初始设计的稳定性。通过改变坡体设计方案,来提高坡体整体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通过分层降低设计坡比,可实现提高坡体的安全系数,但是提高效果有限;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数值迭代不收敛判决有助于坡体稳定性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3.
4.
通过探讨有限元强度折减原理,提出强度折减理论在ABAQUS中的实现方法,对边坡稳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基于ABAQUS强度折减的方法,建立了计算模型,并与极限平衡法所得安全系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ABAQUS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土体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剪胀角影响相对较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无影响,但边坡塑性区分布受泊松比影响显著。结论对工程建设、边坡稳定性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影响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的因素,研究了不同围岩级别、不同跨度、不同结构形式和不同埋深等条件下隧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机理,分别针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静动力转换边界将静力场施加到动力计算中作为初始应力条件,对动力强度折减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计算应用证明了其可行性;使用改进的动力强度折减法对深、浅埋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埋深隧道在地震中的破坏过程不同,浅埋隧道是从隧道上方两侧开始破坏的,逐渐形成贯通到地面的破裂面;深埋隧道最先在4个边角的应力集中处出现塑性应变,顶部和底部的塑性应变较小,随后从两侧开始逐渐形成贯通的塑性应变区,直至破坏。 相似文献
6.
围岩强度指标是隧道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准确预测围岩强度对隧道支护设计和稳定性计算十分重要。文章针对富溪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推测岩石强度;以隧道围岩的Q指标统计为基础,利用基于Q指标的经验公式推测围岩抗压强度;按照富溪隧道各个断面围岩的抗压强度,评价各段围岩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采用的三个经验公式中,无论平均值还是分散度,Yudhbir公式预测结果都最接近规范标准值,说明所用方法用于隧道工程是可行的。该方法简单、实用,预测结果能够反映围岩工程特性,符合实际,可以作为隧道工程中定量评价围岩强度的有效方法,可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谢勇利;路喆津;杨峰;彭琦;刘士法 《现代隧道技术》2025,(2):39-48
隧道围岩抗剪强度(c0, tan?0)非等比例折减至极限时,存在无数种可能的临界失稳破坏状态。为此,引入最短路径强度折减理论,应用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分析方法,借助网格更新、继承策略及非线性规划运算等手段,逐级求解临界容重γcr并使之逼近实际容重γ0,以此实现圆形隧道围岩非等比例强度折减分析。结果表明:(1)运动单元上限分析等比例折减结果与Optum G2软件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可印证围岩滑移线网破坏模式的合理性;(2)不同强度折减比例ξ及路径L均可反演出极限状态强度参数(cs, tan?s)、综合安全系数Fs及其对应的围岩滑移线网;随着折减比例ξ的增大,安全系数Fs与折减路径L先减小后增大,对应的滑移线网主要破坏面则向破坏区域内部收缩,表征破坏特征的刚性块体间的错动效应加剧;(3)不同极限状态点(cs/c0, tan?s/tan?0)对应的围岩滑移线网均具有同等的内部耗散能和抵抗破坏效应,极限线可区分破坏域与安全域,但无法依据上限定理筛选出围岩最不利的失稳破坏状态;(4)应用最短路径强度折减理论发现,极限状态线总存在一条最短折减路径Lmin,对应于围岩最小综合安全系数Fs,min及以滑移线网表征的最不利失稳破坏状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在隧道工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影响着隧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整个阶段.为了保证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经济及其他问题,研究围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文章以广西某地隧道工程为依托,运用MIDAS/GTS软件,基于应力应变假设条件,对开挖后隧道三维及衬砌二维受力和位移进行分析,得出隧道围岩稳定性计算值与实测值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稳定路堑边坡影响道路安全问题,根据规范要求应采取有效的边坡支护方法保证边坡及环境安全。文章结合具体路堑边坡工程实例,按照工程建设要求以及地质条件,将该路堑边坡分为8阶,采取弱层削除、坡面喷浆以及锚杆支护的加固方式提高边坡稳定性。基于强度折减原理和有限元法分析理论,以数值模拟结果证明该加固方法有效提升路堑边坡稳定性及其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5.
依托黄黄铁路新建刘元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以围岩径向位移释放率指标分析采用全断面和微台阶两种工法下穿施工的围岩稳定性规律。结果表明,新建隧道下穿防空洞段采用微台阶法施工,在控制围岩径向位移释放率、塑性区分布及稳定安全系数等方面较全断面法优势突出;微台阶法下围岩径向位移释放率及围岩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46.13%、2.13,全断面法下围岩径向位移释放率及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78.08%、1.99;当台阶长度为3 m时,隧道下穿施工围岩稳定性相对较好。监测数据表明,采用微台阶法下穿施工,洞内变形满足规定要求,且变形值与模拟结果数值吻合较好,进一步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大尺寸模型试验,研究了拱盖法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的发展模式和围岩受力情况。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先后经历了缓慢沉降、快速沉降和缓慢沉降三个阶段,其中中导洞开挖、竖向支撑拆除是沉降快速发展的阶段,拱部二次衬砌完成后开挖下部围岩对地表变形贡献不大;在掌子面推进过程中,监测断面各部位围岩荷载的释放过程具有较大差异性,拱部围岩荷载相比于拱脚和边墙释放更快,且幅度更大;拱部围岩中导洞开挖和临时支撑拆除会导致已稳定的围岩压力二次释放;由于支护的及时跟进,围岩自承能力得以发挥,围岩径向收敛变形得到较好的控制;拱部围岩中导洞开挖和临时支撑拆除会导致已稳定的围岩压力二次释放,建议工程中应将拱顶沉降作为拱盖法围岩稳定判别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软弱围岩中修建竖井会面临围岩变形量大、初支受力过大从而被破坏的风险。本文依托白马隧道通风竖井工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竖井进行开挖-支护全过程模拟,通过分析竖井钻爆开挖后围岩的变形特征以及初支结构的受力特点,验证竖井开挖方案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竖井采用复合式衬砌加短段掘砌混合作业后,围岩位移量随竖井开挖深度呈近线性递增,竖井井底围岩位移最大,为0.72 mm。围岩最大主应力也随着竖井开挖深度逐渐增大,围岩最大主应力大小约为7.89 MPa,位于井底;竖井衬砌范围受爆破开挖影响,围岩主应力较低,为确保施工安全,施工时需及时支护,以形成有效承载结构。竖井支护结构受力随着竖井开挖深度逐渐增大,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力位于竖井底部,初支最大主应力为8.96 MPa,二衬最大主应力为6.94 Mpa,均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软弱夹层对隧道开挖的影响,文章依托某软弱夹层公路隧道实际工程,运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隧道三维计算模型,模拟全断面法开挖施工全过程,分析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情况,为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方案,文章选取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中一个含软弱围岩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勘察和上下台阶开挖方法,结合Midas NX有限元软件进行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和应力计算,得到开挖过程中仰拱上扬、拱顶下沉、边墙及拱脚外扩等位移变化规律,以及随着施工步骤的增加,围岩应力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支护结构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