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都市快轨交通》2010,(1):92-92
据上海地铁运营管理部门消息,国内首套“地铁客流实时信息显示系统”经过多次试验,从2009年12月31日起在上海地铁全网络试点启用。该系统通过后台自动设置,实时监控轨道交通各线路区段的客流、特定位置的客流密度与运营状态,并用颜色表示该路线的即时运营情况,其中绿色表示畅通、黄色表示拥堵、红色表示运营中断,令乘客对当前的线路运营情况一目了然.便于他们调整乘坐地铁的计划,避开拥堵和发生故障的区段。乘客可以通过车站站台、  相似文献   

2.
从上海地铁票价引导错峰出行的需求出发,通过客流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乘客对不同票价优惠幅度下错峰出行的接受度.调查结果显示,约25%的乘客愿意接受时段票价优惠选择错峰出行,说明上海地铁选择票价引导错峰出行是可行的.最后从合理优惠时间、合理优惠范围以及合理优惠幅度3个方面,进一步研究错峰出行的票价优惠方案.  相似文献   

3.
乘客出行决策是影响地铁网络客流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分析了现行票制下的客流时空特性;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弹性票制下乘客的出行决策行为,提出了3种高峰时段弹性票制方案。在高峰时段施行弹性票制,以此实现地铁网络客流均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 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上海轨道交通早高峰客流拥挤与居民通勤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客流时段分布特征、客流潮汐现象以及拥挤断面分布等高峰特征。通过分析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找出经过高峰客流拥挤断面的客流去向。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经过拥挤断面的外围轨道交通站点1 km范围内居民的职住空间分布,得出这些外围站点周边居民70%以上在中心城区就业、旱高峰集中乘坐轨道交通前往中心城上班的结果。分析了居民通勤的主要通道,发现通勤(职住)通道上的客流不平衡与轨道交通早高峰客流拥挤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快慢线票价一致的研究背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分线运营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按照乘客出行起讫点车站类型进行客流分类,考虑换乘时间和换乘次数对广义出行费用函数进行刻画,采用正态概率分布模型对案例中各类客流的路径选择概率进行求解。得出结论:快慢线列车开行比例较高情况下,当AB-AB类、AB-B类乘客乘坐慢车出行时间在21min和41min以上时,乘客将全部选择快车出行;而B-B类乘客在出行时间不低于52 min时才会考虑两次换乘方案。说明短距离出行时乘客倾向于选择直达方案;长距离出行时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实现快速出行的路径方案,尽管此种路径会牺牲一定的换乘次数,乘客会权衡换乘对总体出行时间的影响并选择最优路径出行。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铁车站内上下、换乘客流集中,车站布置较为复杂,很容易在站内通行瓶颈点发生拥堵情况。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站厅一处自动扶梯为对象,从监控视频提取乘客的到达速率、步行速度和排队情况,分析乘客在自动扶梯前的行为特性,并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该自动扶梯处的乘客到达与排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动扶梯的实际乘客运输瓶颈,并对车站在日常通勤高峰和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客流组织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总结和回顾了上海轨道交通票价体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行的票价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上海轨道交通票价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乘客、企业和政府三者利益,提出上海票价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策略,为上海轨道交通票价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际轨道交通票价作为影响客流大小的关键敏感性因素,关系到客流预测的准确性。为明确城际轨道交通票价与客流的关系,本文提供一种基于均衡模型的票价敏感分析方法,通过对平均运行时间、花费价格及其他影响因素分析,建立效用函数,计算效用值;依据客流均衡配流模型,得到各类交通方式均衡状态下客流量;在此基础上,利用灵敏度分析模型得到不同方式出行票价与客流量的关系;最后以杭绍城际轨道交通线为例进行票价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算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余能利用的分时段票价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力是按高峰小时运量需求配置的.由于各时段不均衡客流的存在,非高峰期线路余能的利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上海地铁为背景,对分时段票价的市场条件、运作方法以及相关影响等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实行分时段票价的市场和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文雨松  李整  崔阳华  谢麟 《铁道学报》2011,33(6):99-102
在单位线法的基础上提出流量影响线法。流量影响线的数学模型与简支梁应力影响线的数学模型相同,这样就将洪峰流量计算转换成结构力学中的影响线最不利加载。流量影响线法需要利用历史上的洪水在桥梁墩台上留下水痕高程并收集到降雨量系列,完成流量影响线的标定。在接收到新的降雨量数据后,将雨量当作移动荷载在流量影响线上加载,计算出流量历程曲线,据此确定出最大洪峰流量和到达桥址处的时间即造峰时间。使用流量影响线计算流量时不需要流域面积,可以减少外业工作量。无论是已经建立单位线的地区还是没有建立单位线的地区,都可以利用流量影响线法预报山洪对中小桥的影响。流量影响线法可以为抗洪提供科学依据,为行车安全与抢险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刘远长 《铁道勘察》2021,(1):81-85,90
半干旱平原地区宽浅性河流主河槽流量占比较小,河滩流量占比较大,上下游河道地形地貌及跨河建筑物的设置对交叉处设计流量影响较大,设计流量如何确定,河滩处的流量如何分配,桥位如何选择是设计工作中的难题.以某铁路跨越位于坝上草原的二道营河为例,提出考虑上游河道阻水及流量错峰折减的分析方法;以某铁路跨越位于坝上草原的葫芦河为例,...  相似文献   

13.
以某浅埋隧道为背景,对隧道开挖的爆破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各测点峰值振速;并应用小波包理论对实测峰值振速进行分析,得到了峰值振速预报值。对比实测振速峰值,发现影响爆破振速模拟值准确性的关键是振动荷载的计算,且数值模拟值偏大。小波包分析是建立在对原始爆破信号分析基础上的,其预报值较为精确,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随机极值理论和工程实际应用2个方面入手,对峰值因子的取值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与峰值因子相关的计算理论;然后,对我国荷载规范和国外荷载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一大跨屋盖结构算例,探讨在屋盖结构风振分析中的峰值因子确定问题。该算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我国荷载规范规定的峰值因子取值来计算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时,其结果可能是偏于不安全的。建议该类结构的峰值因子取值为4.0~5.0。  相似文献   

15.
采用2种不同刚度的扣件,对地铁振动传播途径各主要部位进行了振动测试,获得了各部位相应的振动加速度时程数据。首先,统计了时域振动加速度峰值及其变化情况;然后,通过傅里叶变换计算了各部位振动的频谱,对比分析了振动在传播过程的频谱变化规律;最后,计算分析了地表Z振级变化。结果表明,扣件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60 Hz附近的振动峰值影响有限,隧道壁和地表的竖向及横向振动振级分别在650 Hz和340 Hz附近迅速下降,之后趋于平缓。使用刚度较小的扣件有利于减小地表竖向振动,但不利于减小地面横向振动。  相似文献   

16.
CJ/T 236-2006《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对屏蔽门的噪声限值及其测试方法作出规定,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其规定的“噪声目标峰值小于等于70dB(A)”的判定合格标准却值得商榷,因为它与人耳对声压起伏变化的辨别不相适应.对屏蔽门而言,其要求过高,不切合实际.应明确为:噪声目标有效声压级小于等于70 dB(A).此...  相似文献   

17.
滑带土残余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昆  郭菊彬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8):13-15,26
研究目的:评估滑带土残余强度,为滑坡稳定性研究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强度参数。 研究方法:滑坡现场调研,以现场大剪试验与室内土工试验为主,理论分析为辅。 研究结果:滑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比较接近,成线性关系;塑性指数能较好的用来估算残余强度。 研究结论:沿古滑坡滑动带复活或滑坡存在一定的蠕动变形情况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可近似采用残余强度值。现场试验表明,剪应力一剪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峰值,且经过一定的剪切位移后,残余强度才出现。残余强度试验值与反算法得出的参数值较为吻合,现场试验被证明是评估滑带土残余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关于客流高峰持续时间现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回归分析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持续时间预测模型。分析和定义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高峰事件的概念,探讨了客流高峰事件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回归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求解方法。以南京地铁1号线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并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验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广州轨道交通在实现初步网络化运营后,出现暴发性客流增长的特征。阐述广州客流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规律、线网客流特征和特殊性,以及目前运营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现行设计标准与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对比和研究,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设计标准及参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建议:设计不应唯预测客流而论,系统规模选择应有前瞻性,车厢内站立标准应放宽,应高度重视换乘站设计。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高峰小时特别是极端高峰(15 min)时运力紧张的局面,从技术角度对运力提升措施进行分析,梳理分别适用于高峰小时和极端高峰的运力提升方案,包括加开备车、调整列车开行比例和运行交路、上下行不均衡开行、采用跳站方式、增购车辆等,并对各方案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阐述,为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