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林根 《中国造船》2004,45(3):23-23
北京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综合院、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修船技术委员会等于 7月上旬在中国泰安召开了船舶信息化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浙江、福建等 9个省市从事信息化建设、研究、设计、生产、教学和管理的专家和领导5 0多人 (研究员、教授 16人 ,高级工程师 16人 )欢聚一堂 ,回顾总结了船舶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探讨研究船舶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提出发展船舶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并就信息化建设热点、难点展开了交流、研讨 ,会议取得共…  相似文献   

2.
简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进程及船舶工业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从船舶融资业务、国际航运主业发展、港口基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进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以及邮船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船舶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船舶工业发展提出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以信息技术提升船舶科学技术,是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大战略措施.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和上海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船舶科技与信息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船界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聚集上海,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重点围绕船舶科学、船舶设计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分析世界与我国船舶科学技术与船舶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世界船舶市场的前景,同时对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研究与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竞争力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新世纪初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对策,以信息技术提升船舶科学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建议.现将专家建言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上海船舶工业2004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列举了上海几大船舶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究开发了多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船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充分显示了上海船舶工业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面向云计算的船舶生产信息平台建设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舰船科学技术》2014,(12):107-111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船舶制造企业相比较,我国在船舶生产管理方法与理念方面还存在差距,尤其在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上。为此,本文对船舶生产信息平台建设进行研究,针对我国船舶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制造与管理模型,提出云架构下的船舶生产信息平台结构设计,同时对该平台的开发环境、安全措施及费用进行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江苏与上海船舶工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陶永宏 《造船技术》2007,(6):1-5,33
江苏与上海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基地,本文从船舶制造业、船舶配套业和船舶科研技术等方面对江苏与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船舶工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船舶运输业,还是造船业、修船业,我国均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上海,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龙头,云集了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船舶企业,如:江南造船集团,上海澄西船舶有限公司,上海大东船务有限公司,上海沪东造船厂等等。在船舶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日益突出,特别是修造船厂的火灾事故,在船舶火灾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仅交通部公安局2000年对全国港航系统火灾的统计中,修造船厂火灾就占到15.8%,更何况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和船厂业务量的急剧增大,修造船厂火灾百分比又…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世界船舶工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说明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分析了船舶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之后,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开展错位竞争,使船舶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等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船舶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船舶工业的制造水平,也为船舶的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等方面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动力系统作为船舶的心脏,包括主机、传动装置、主轴、变速装置和螺旋桨等部件,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等特点,船舶动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一直是船舶工业的重点。本文结合传统的船舶动力系统监测装置,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船舶动力系统的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邢丹 《中国船检》2014,(1):13-15,108-109
目睹一个个船厂倒下,业界在无比震惊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的残酷无情。虽然2013年船舶订单出现了回暧迹象,但因造船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仍未根本摆脱,船厂的日子依然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12.
《世界海运》2010,33(8):80-80
<正>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英文缩写JASI)是由江苏省辖区内的造船、修船、拆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主辅机制造、航海仪器仪表制造及其他船舶配套设备制  相似文献   

13.
欧洲造船工业份额的不断流失与其层出不穷的产业振兴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船领袖2015规划更是表达了欧洲重拾昔日辉煌的愿望,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并没有因为主观的意愿而缩小。突如奇来的危机,更让欧洲造船业昨日难现。然而,此消彼涨,量的流失使质的优势更加凸显,欧洲船厂已经脱离批量市场而转向更尖端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4.
王荣 《船艇》2006,(3):20-25
杜塞尔多夫2005年船展于1月15日至23日举行,一些人试图从参观者身上寻找到德国市场复苏的迹象,结果却大失所望。展会登记表显示参观人数减少了,这也表明船艇工业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下艰难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造船工业正在阔步前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平涛 《船舶工程》2005,27(1):i003-i006
2004年12月17日,在杭州召开的“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上,位于该市萧山区的“跨湖桥文化”被正式命名。跨湖桥遗址于1990年第一次被发现,2001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有独木舟。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也就是说我国航行和船舶的历史起源于7000年之前。  相似文献   

16.
以数字化造船促进中国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庆和  潘建辉  张荣 《上海造船》2005,(1):10-12,24
数字化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实施“数字化造船”工程已成为全球造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数字化企业”、“数字化造船”和“数字化造船企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描述了实施“数字化造船”工程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架构了“数字化造船企业”的组成内容,并提出了实施“数字化造船”工程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世界造船业不景气和经济持续不振的局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世界第一的造船强国地位,日本造船业近年来调整了企业结构,当前的日本造船业被日本媒体称之谓“处于转换期的造船业”。  相似文献   

18.
刘潇 《中国船检》2010,(3):38-40,127
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船舶减排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后金融危机"时期,船舶节能减排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公约规范的需要,而更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中国造船的节能减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呼吁,加大投入及研发力度,努力在技术创新中寻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马强  任威  林建国 《船舶工程》2013,35(2):104-107
为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造船行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更好的保护人和环境。尝试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导入造船业,提出造船行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分析船舶工业清洁生产的意义、内涵、模式与途径。认为在船舶工业推广清洁生产,创建绿色造船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和再生利用,引进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管理,能够增强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造船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发达国家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当前造船业发展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认为我国造船工业需要加快金融创新,转变企业机制和优化造船业的制度环境,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