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的沉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海上航行安全和人命救助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各国政府,特别是沿岸国政府应对海上遇险人员、船舶及航空器提供搜寻救助服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认为,搜救工作专业化、专门化问题在海难的成功救助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沿岸国政府完善的搜救装备和恪尽职守精神,不仅体现了对国际公约的承诺,关系到政府的声誉、国家的对外形象,也关系到自身的稳定和进步,关系到海上交通、渔业、旅游、海洋资源开发等海洋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1):30-33
发展海上救助事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人命及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航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更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维护执政党地位和政府形象的需要。为此,黄菊副总理指示:“海上人命救助专业救助队伍要加强救助装备建设.增强救助效果,冲得上去.救得下来”。交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迅速,但由于内河水上搜牧法规不完善,政府的领导、胁词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原因,内河人命救助效果不太理想。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在内河人命救助中的作用,这是当前内河人命救助现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内河人命救助成功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力保障;是内河搜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大风浪中救助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和高技术的工作,如何既能保护救助人员自身的安全又能顺利的完成救助任务,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文中从船舶自身的管理、救助人员的培养和救助指挥员的决策来阐述大风浪中救助作业的主要风险以及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崔燕 《中国船检》2011,(12):76-78
海上救助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海事界的地位。中国救捞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一次次大风浪中的救助,一次次应急抢险打捞,中国救捞人用他们的忠诚、热血和专业能力化险为夷,保障了海上人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缺失与法律救济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怡 《中国水运》2007,7(2):261-262
社会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的矛盾日趋显现,权力的弱势是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这种弱势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无法获得本应在立法、执法、司法中的到的权利。因此,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断完善法律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我国海上搜寻救助力量不足和社会搜救资源缺乏管理等问题,认为主要是缺乏基金,提出增收港务费解决救助基金问题,并指出国家要通过立法解决基金筹集,救助机构的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实行"无效果,有报酬"的举措,从而保障海上搜救得到快速、有效救助.  相似文献   

8.
船只发生事故,遭遇灾难的人员生还率要低于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抓紧海上救助时间,提高海上救助速度,对遇难船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时间与速度对于海上救助的重要性、时间与速度的影响因素、缩短救助时间与提高救助速度的措施三个方面对海上救助时间与速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浅水岛礁区、水域受限的情况下,救助高位搁浅船(以下简称“难船”)具有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如何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救助任务,始终困扰着全体救捞人员.本文根据2例岛礁区救助高位难船案例,分析和总结此类救助的风险及预防措施,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难救助及其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廷中 《世界海运》2002,25(1):48-49
所谓海难救助(Salvage at sea),是指对海上遇险的财产,由外来力量对其施救或提供援助的法律行为.在各国的海商法中,均有海难救助制度,我国亦同.在海商法中,海难救助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某些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船舶优先权制度、海上保险制度、共同海损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