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南昆线电气化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从接触网检修、接触网工程施工、接触网与线路基础及受电弓等方面,分析了电气化铁路弓网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及时调整设备参数、规范工程施工管理等相关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达到减少弓网故障的目的,从而提高南昆线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概况,通过对既有电气化铁路提速后运行环境的分析,阐述了提速对接触网金具的要求及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保障铁路接触网安全运行,需要对接触网技术参数进行有效检测。通过比较高速电气化铁路和普速电气化铁路在检测监测方面的不同之处,发现普速电气化铁路存在平顺性不高、公里标断链、软横跨漏拍、接触线高度跨度大、支柱排列无序、检测时间短等问题,根据检测监测原理提出减少曝光时间、取消GYK定位、提高灵敏度、加大拍摄范围、增加正反向标识、提报运行计划等调整策略,使得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车能运用于普速电气化铁路,保障铁路列车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接触网覆冰日益威胁着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对于地处东北地区或其它寒冷地区的客运专线,因采用夜间停电综合维修方式,造成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列车运行,气温较低时会造成接触导线出现覆冰现象。所以,探讨接触网覆冰的危害及研究接触网融冰的方法对铁路安全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牵引供电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电气化铁路运行管理模式,探讨适合我国铁路实际的客运专线牵引供电运行管理模式,对接触网运行维护机构及人员配置、提高牵引供电设备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管理水平、提高检修抢修水平、完善客运专线建设相关设施,以及运行管理专家队伍配备等提出建议,对客运专线建设和既有电气化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鉴BIM技术在我国大型工程建筑设计中的经验,铁路相关勘察设计项目已开始尝试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工作。接触网是铁路牵引供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气化铁路勘察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接触网设计现状,重点对接触网BIM设计的优势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日趋成熟,但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重要的供电设备,是构成影响电气化铁路发展及安全运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BIM技术在铁路接触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BIM在接触网信息化的作用与发展,提出了BIM技术在接触网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目标、实施技术路线,为以后BIM技术在接触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山区电气化铁路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空气湿度高、地形地貌复杂,易出现接触网结冰现象,影响铁路干线的正常运行。目前关于接触网防融冰技术规程规范缺少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具体的规定,专用接触网防融冰装备技术成熟度不高、缺乏实际运营。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接触网防融冰技术现状,全面分析接触网结冰灾害的风险源,研究接触网防融冰设计思路及具体应对措施,因地制宜地提出接触网差异化防融冰关键技术方案,为山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融冰设计、运营维护等提供实际指导作用。研究结论:(1)明确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重现期,细化了电气化铁路冰区等级划分;(2)分析并罗列出了接触网结冰灾害的风险源,逐一确定出接触网防融冰设计思路及具体应对措施;(3)系统地提出了接触网防融冰关键技术方案及建设方针;(4)本研究成果可为电气化铁路防灾减灾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动脉,而接触网则是电气化铁路的动脉。通过接触网才能将电能输送到电力机车上去,驱使电力机车运行。它直接架设在铁路线路的上方,工作环境恶劣,而且没有备用,一旦发生故障,电力机车就不能运行了。运输中断会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提高接触网的工作可靠性,建立完善的接触网检测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吴进桐  李晓军  唐文华 《电气化铁道》2023,(S1):174-178+182
风区接触网零部件已在兰新高铁、穗莞深城际铁路、海南环岛铁路等多条典型内陆大风区和沿海大风区的电气化铁路中使用。现服役的风区接触网零部件属于初代国产化产品,总体使用工况良好,具有抗风稳定性优异、维护量小的突出优势,但经过十余年的运行,逐渐凸显出若干问题。因此,对风区接触网零部件已显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对提高风区接触网产品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速或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概况,通过对既有电气化铁路提速后运行环境的分析,阐述了提速对接触网金具的要求,并简要说明了限位减振定位装置、限位定位器、提速线岔和滑轮组补偿装置等新型接触网提速金具的技术、安全性能,及其在保证提速区段行车安全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铁道技术监督》2008,36(5):45-45
各铁路局,各专业运输公司,各铁路公司(筹备组): 按照铁道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优化设计的要求.科技司组织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相关标准进行了全面整理、修订和补充制定,完成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预应力混凝土支柱第1部分横腹杆式支柱》等9项铁道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制定,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工程的特点 ,通过对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施工过程中部份主要工程项目人工和机械台班的实地测算 ,指出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工程不宜直接采用现行铁路概、预算定额的理由 ,以及对现行定额进行补充修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铁道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气化接触网是沿铁路线架设的特殊电力线路,其金属零部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大气环境的腐蚀。这样,不但缩短了接触网金属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护成本,而且对电气化铁道的安全运行也构成了威胁。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典型环境对铁路接触网金属构件的腐蚀影响,开发、构建新型涂层防护体系技术,以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降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护成本。研究结论:(1)海洋大气环境的特点是空气湿度大,含盐分多,在受到酸性气体污染的海洋大气环境中金属结构腐蚀严重;(2)接触网金属零部件材料具有多样性,但目前仅对Q235材料加工的零部件采用了不同等级的热镀锌防腐处理,基于热镀锌涂层在不同腐蚀环境介质中的耐腐性不同,所以接触网金属零部件采取单一的热镀锌防腐措施很难满足当今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要求;(3)采用有机涂层对现役的接触网构件进行防护处理,可以大幅提高接触网构件在典型大气环境中的防腐能力,延长使用寿命,从而节约维护成本,提高接触网零件可靠性;(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设计与使用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风致舞动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应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风致舞动灾害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造成的不利影响,总结一系列国内外接触网舞动相关的文献。舞动现象内在原因复杂,当前舞动机理性研究中的邓哈托判定以及尼格尔判定都对实际情况作出较大简化,现有的舞动理论并不能准确的定量分析接触网舞动现象;通过研发防舞装置来抑制接触网舞动发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有限元模拟分析可以为研究舞动开辟新的思路。最后对接触网舞动研究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个别环节基本术语概念模糊不清、描述用语不够科学严谨的情况,介绍接触网系统接触线高度、结构高度、拉出值的基本定义和现行铁路设计规范中相关参数的要求,同时,对比分析接触网分相有关捕述用语,提出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高客运专线接触网可靠性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当前我国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靠性,通过研究国外电气化铁路保障接触网可靠性的有效措施,应用可靠性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提高我国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可靠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和风舞带来的危害,研发基于称重法和光纤传感器法的接触网导线覆冰和风舞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导线拉力、环境温度和湿度、风速和风向、导线的振动等信息,并依据导线、绝缘子参数及由专家分析系统建立的导线覆冰及舞动模型计算接触网覆冰和风舞实时状态,及时给出预警信息,保证电气化铁路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跨铁路的站房、桥、隧处所接触网承力索、供电线等带电线索由于采用绝缘护套防护而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收集与绝缘护套有关的典型接触网故障,按照TB/T 3253—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绝缘护套》测试绝缘护套性能,得出当前的接触网用绝缘护套不能完全满足接触网安全运行的要求的结论。并提出提高产品质量、用预绞式防护条代替绝缘护套以提高防护效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电气化铁路因27.5 kV电力牵引接触网周围形成工频(50 Hz)电磁场广泛存在于铁路运营的多个环节(场所),对电气化铁路职工造成职业危害。本文就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遗传毒作用及其与肿瘤和白血病的关系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出电气化铁路职工的工频电磁场防护对策、开展电气化铁路职业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