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简述苏家屯站上行场尾部驼峰调速系统方案的设计原则,基本构思以及具体技术措施,并从理论和实际结合,阐述了应用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用计算机控制各种调速顶的调速系统包括反坡调速系统、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编组场尾部平面调车调速系统、箭翎线调速系统,它们属于国内首创,有的系统在国外也尚无先例,这四个调速系统都是用微机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的,该系统的硬件设备有微机、控制电源、控制台、测重、测速、测距等装置。调速设备有加速顶、可控减速顶、各种减速顶和停车顶。反坡调速系统是对驼峰设计理论的创新,得到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伊朗准备采用这个系统;其余三个系统在国内已都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自70年代研制开发的减速顶调速设备,到目前为止,由单一生产向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研制开发与生产厂家也由一家独有发展到多家经营。现有的46个编组站,约210座驼峰,占总数38.8%的驼峰已应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调速系统。制定实施统一的技术规范去生产、使用,维护和保养成为各类调速顶设备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采用点连式(减速器+减速顶)调速制式的编组站,普遍存在如何进行空车线设计问题。为了保证车辆溜放安全,往往以易行车夏季条件溜放进行布顶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对于重车流和混合车流是可和行的,但对于空车流和轻截车流而言,就很难溜行到位,容易发生途停和产生天窗,影响后续车辆溜放。本文针对沤村站上行系统的实际情况,对空车线的设计运营试验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放该系统的空车溜放问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驼峰自动化系统在自动控制模式、特殊溜放情况控制及系统在维护、管理、提高运用可靠性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铁路驼峰编组场对溜放车辆的调速制式,从采用铁鞋、手闸和减速器等点式调速,到减速顶连续式调速,随着调速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驼峰编组站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驼峰调车作业的安全情况大为改观,为编组站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溜放车辆调速问题的分析,看到某些调速设备和调速制式的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为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实现高速和重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中小驼峰的特点出发,总结和分析了我国中小驼蜂现代化调速制式的特点,并对适合中小驼峰运营特点的连一点一连调速制式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铁路现有编组站46个,驼峰约210座,过去设备比较落后,六十年代开始进行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改造,现代化的程序有较大提高,有38.8%的驼峰已由减速器、调速顶、牵引小车组成的战式、战连式、全减速顶、微机可控顶、反坡等调速系统来代替人工下铁鞋。调速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自动化的控制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劳动生产率、计算机的应用、设备的可靠性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14.
15.
南编下行场是全路第一个实现调速自动化的编组场,其调速系统由测速雷达、车辆减速器及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三者组成。驼峰调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一个30股道的编组站,计算机的I/O超过1200点,所控制的现场设备超过500台套,实时性要求强,可靠性要求高,这对现场设备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驼峰控制系统不属于故障安全系统,每一次失控,就意味着一次撞车事故。因此如何实施对现场运营设备的监测和维护,确保驼峰作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提出了对江岸西编组站驼峰及调车场改革所采取的提高驼峰能力,减少工程投资和施工与运营干扰,以及便利施工等措施,可供今后编组站既有驼峰及调车场改造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丰镇车站驼峰调车作业中存在驼峰调速设备性能不稳、驼峰溜放线路坡度变化、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存在缺陷、驼峰作业人员人工干预和应急能力较差等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对驼峰调速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综合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更新,提高驼峰调车作业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以解决驼峰调车作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中小驼峰在我国铁路编组站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它们的技术设备落后,影响运输生产,急需解决调速系统的现代化问题。哈中心正在探讨三个方案:点连式调速系统、普通全减速顶调速系统、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三个方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设计方法,在运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蚌埠东驼峰编组站既有设备是采用继电式控制,调速部分是采用人工铁鞋加后续减速顶的调速方式,此次改造工程是将既有驼峰改造为自动化驼峰,通过对需要解体车辆的速度控制,达到保证作业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