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碎石封层中沥青和碎石用量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海荣 《公路》2008,(4):156-159
沥青和碎石用量是影响碎石封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详细介绍国外碎石封层中沥青和碎石用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沥青和碎石用量计算的设计案例,以期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步碎石封层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级配碎石作为沥青路面的上基层,其配合比设计是形成其强度的主要原因。从级配碎石基层的研究现状出发,利用料样级配和设计配合比对级配碎石进行合成配合比设计,深入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重冰区道路冻融损坏,提高路面耐久性,改善同步碎石封层使用效果,分析了理论法与经验法2种同步碎石设计方法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冻融循环特性与抗剪拉拔强度指标的同步碎石封层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对同步碎石封层设计方法的优化,成果可有效提高重冰区路面同步碎石封层的使用效果,改善重冰区路面的冻融损坏。  相似文献   

4.
韩国杰  王道宏 《公路》2007,(10):129-133
采用高性能二灰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HPLFA),设计了柳忠高速公路二灰稳定碎石基层,铺筑了试验路段并进行后期检测,对高性能二灰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HPLFA)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可以广泛地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中控制性指标不足的问题,达到提高级配碎石力学性能的目的,在传统的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基础上,引入主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理念,增加体积参数作为确定最佳级配的控制性指标。通过试验论证了CAVF法在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得到的体积指标可以量化表征级配碎石材料的结构形式,并且保证了结构的力学性能,使得级配碎石最佳级配的选定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结构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开宇 《公路工程》2009,34(2):48-52,59
结合我省高速公路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试验路的工程实线,对含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不同结构类型中沥青稳定碎石不同的力学响应,提出了不同的ATB沥青稳定碎石不同的配合比设计指标.并试验路修筑进行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7.
级配碎石是无结合料粒料材料,主要靠集料的嵌挤形成强度,因此混合料设计非常重要。首先就固体体积率对级配碎石性能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然后对细集料不同毛体积测定方法对固体体积率计算值影响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统一的计算方法。对级配碎石固体体积率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近些年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的经验,就级配碎石达不到设计标准时如何进行调整进行了介绍,为级配碎石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碎石层对差异沉降的缓冲性能,设计了模拟差异沉降试验箱,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的效果;在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松散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设计了碎石层二次松散系数测试箱,并分析了粒径大小、颗粒形状、内摩擦角与二次松散系数的关系。根据常见的沉降曲线形状推导了相应的碎石松散边界方程,并由此分析了影响碎石松散区域大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碎石模拟试验箱的设计及试验是成功的;碎石层散体材料可以缓冲差异沉降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二次松散的性能;二次松散系数随碎石粒径及内摩擦角增大而增大,且同粒径卵石的二次松散系数总是低于碎石;沉降最大值及二次松散系数是决定松散区域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用强夯大桩径碎石桩加固软弱路基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碎石桩单桩和复合地基的施工质量检测。根据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及检测结论,比较分析强夯大桩径碎石桩设计参数的选取,为强夯大桩径碎石桩加固软弱地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邵怀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分析确定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渗透系数、空隙率和力学强度指标。提出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级配范围和对集料、水泥的技术要求。推荐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和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介绍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施工工艺以及现场芯样的评价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表明,研究设计的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排水性能、力学强度都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邵怀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分析确定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渗透系数、空隙率和力学强度指标。提出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级配范围和对集料、水泥的技术要求。推荐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和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介绍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施工工艺以及现场芯样的评价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表明,研究设计的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的排水性能、力学强度都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2.
提出4种大碎石柔性基层路面结构,选用两种沥青,用大马歇尔法进行大碎石柔性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用GTM设计法确定最佳油石比,并结合试验路段工程,研究了大碎石柔性基层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同步碎石封层的功能层作用,提高耐久性,延长道路寿命.通过对同步碎石封层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对沥青用量及性质的影响、碎石粒径的影响及施工工艺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国内外采用了不同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同步碎石封层的设计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可较好地满足同步碎石封层的抗裂效果.同步碎石封层各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初步探讨对于提高同步碎石封层的质量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合理的施工工艺对于提高同步碎石封层作用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提出4种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路面结构,选用2种沥青,用大马歇尔法进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用GTM设计法确定最佳油石比,并结合试验路工程,研究了沥青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共振碎石化路面的碎石化效果,获得设计依据和参数,以上海沪青平公路及金山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筛分分析,得到碎石化层颗粒尺寸、分布及级配情况;通过现场落锤式弯沉仪(FWD)测试和承载板测试计算出碎石化前后结构层回弹模量,进而评价碎石化法对旧路地基的影响并得到碎石化层的力学性能;根据试验路所在地区的公路FWD与贝克曼梁弯沉转换关系,将FWD实测弯沉换算为贝克曼梁弯沉后与设计弯沉相比较,并据此提出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后的部分验收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碎石化路面设计弯沉应按柔性基层设计。研究结果及提出的相关验收标准可为今后碎石化道路施工及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对国内外同步碎石封层组成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碎石用量和沥青用量设计方法,并结合实体工程应用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水泥碎石基层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水泥碎石基层沥青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成因,并结合强度、干温缩变形性能提出了综合抗裂指数的抗裂评价指标。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实际,采用综合抗裂指数对水泥碎石基层设计级配进行了评价,并据此对该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论表明采用综合抗裂指数评价水泥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是一种很关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振动搅拌技术可使水泥更好地分散在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并且使混合料的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半刚性基层的路用性能,但是,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拌和设备是工地施工中的大型振动搅拌机,进行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时尚无室内振动拌和设备可用,以致于无法准确分析振动拌和与非振动拌和水泥稳定碎石的技术指标。针对此问题,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室内集料击振筛进行改装,以模拟水泥稳定碎石的工地生产振动拌和设备。通过一系列试验建立改装的室内振动拌和设备与工地振动拌和设备的等效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室内振动搅拌机的原理与参数分析,室内振动搅拌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室内与工地振动搅拌的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等。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振动拌和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结果优于工地振动拌和的设计结果,而且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工地振动搅拌机拌和混合料的抗压强度;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改装的室内振动拌和设备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拌和时间,使改装的室内振动搅拌机达到了工地大型振动搅拌机的同样效果,可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9.
提高级配碎石基层使用性能的方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了提高路面结构中级配碎石基层的回弹模量,通过材料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和施工工艺设计,对级配碎石基层的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设计的目的是确定出使用性能较好的级配,这是提高其使用性能的内在因素;结构组合设计的目的是以刚性较强的半刚性材料作为级配碎石的底基层,充分发挥级配碎石的强度非线性性能;碾压程序和机具组合设计的目的是形成稳定、均匀的结构层,这是提高使用性能的保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试验路模量反算结果表明:级配碎石的强度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级配设计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文中把贝雷法引入南友(南宁-友谊关)路的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试验路段的设计中,通过贝雷法对级配进行评价,并对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设计级配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