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车提速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曲线通过速度,提高曲线速度的关键在于平面曲线标准的确定,平面曲线标准包括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和圆曲线的最小长度等。既有线提速没有现行的标准及规范可利用,在勘测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对“我国过去和现行的各类最高行车速度线路设计规范”、“京广、京沪、京洽三大干线提速研究资料”、“广深准高速铁路改造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就既有线全面提速平面曲线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刘英 《铁道建筑》2001,(12):40-42
讨论了提速线路改造工程中的线路平面参数问题:(1)最小曲线半径;(2)缓和曲线长度;(3)圆曲线和夹直线长度;(4)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5)复曲线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最大曲率差;(6)超高;(7)线间距。  相似文献   

3.
既有铁路线路有一些反向曲线的夹直线较短,使用偏角法对反向曲线进行整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夹直线不直、夹直线长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偏角法在整正反向曲线过程中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的优化方案,并以向塘西编组场机7线反向曲线的整正为例,应用优化方案对反向曲线进行整正。实践表明,优化方案能够使反向曲线的夹直线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既有站场反向曲线存在夹直线不直、夹直线长度不足、曲线不圆顺等诸多问题,现场作业仅凭经验缺少技术指导,且无明确的管理办法。以永康站6道反向曲线为例,通过作业方案及整治过程的论述,提供可借鉴的整治方法,提出反向曲线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允绍 《铁道勘察》2007,33(5):26-30
铁路线路平面主要由曲线和直线组成,而夹直线的长度对线路平面的稳定性有直接关系。当夹直线较短时,容易出现平移或扭转。若采用单曲线测量方法,恢复线路平面较困难。介绍曲线连测连算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夹直线变动地段相邻曲线的平面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列车运行产生的横向力大小,是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也是造成列车对轨道破坏的关键因素。当列车通过反向曲线时,蛇行运动会产生横向力,这个横向力的大小与反向曲线间夹直线长度有着直接关系。分析列车在反向曲线夹直线上不同位置所受到的横向力。在此基础上,对反向曲线夹直线最小长度的设置标准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国内动车所普遍存在的半径250 m的S形曲线为研究对象,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CRH5动车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根据实际情况构造了线路工况,分析曲线半径、曲线超高和夹直线长度对动车组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S形曲线的曲线半径可以改善曲线尤其是曲直过渡处的车辆安全性,提高动车组安全裕量;建议半径250 m的S形曲线超高设置为5 mm;建议一般S形曲线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15 m。  相似文献   

8.
铁路既有线复测平面曲线优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坐标法进行铁路既有线复测后,根据测量曲线的连续大地坐标点系,通过合理的方式对既有线线路进行优化计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讨论平面曲线特征分界点判别依据的基础上,分析基于圆曲线最小二乘拟合计算模型的原理及其不足;通过建立夹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调整量计算模型,提出以夹直线的最小二乘拟合为切入点,以曲线调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以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为优化参数,建立平面曲线调整量优化模型,利用夹直线的连续性对连续多段平面曲线实现一次性优化计算;采用定步长迭代方法进行优化模型求解,通过优化计算得到既有线各曲线要素特征值及各测点的调整量。计算实例表明:优化模型算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各类平面曲线,并在大曲线半径上有效避免了圆曲线最小二乘拟合法存在的病态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标准与常规铁路站场有很大区别,站场岔后曲线应满足较高的列车通过速度,以满足站场接发列车能力.本文采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研究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站场岔后曲线参数合理取值,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根据舒适度条件,给出了不同通过速度条件下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岔后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对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化研究表明:通过岔后曲线夹直线长度应尽量避免取夹直线上车辆第一周期峰值衰减距离与定距之和,对于1200 m曲线,其夹直线不宜选取30 m;岔后缓和曲线长度超过50 m时,对车辆舒适性的改善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木根 《铁道勘察》2005,31(6):68-70,83
介绍上海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设计速度为100~120 km/h)的线路主要技术标准,以及线路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不设缓和曲线两圆间夹直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1.
获取合适的线路整正优化设计参数可以使线路整正总体拨量更小,降低线路整正维护工作量.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既有线整正方法.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前夹直线和后夹直线方程,并以此识别和计算出各个特征点;再结合布谷鸟搜索算法,以前后夹直线斜率、截距、前后缓和曲线长度和圆曲线半径等参数为自变量,以各个测点线路拨量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既有小半径R=250 m曲线无缝线路加强的实际需要,利用ANSYS软件建立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无缝线路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在不同道床阻力条件下,地锚拉杆设置对线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得到:道床阻力等于正常值时,即使圆曲线不设置地锚拉杆,轨道也能满足稳定性要求;道床阻力小于正常值时,缓和曲线每10 m、圆曲线根据情况每5 m或每10 m设置1根地锚拉杆,有利于控制轨道变形;夹直线两端缓和曲线钢轨爬行位移在道床阻力减小时会有所增大,建议在夹直线两端各增设一钢轨位移观测桩。  相似文献   

13.
李新忠 《铁道建筑》1996,(12):28-30
两相邻曲线及其夹直线上的三座小桥,有两座桥的中心线严重偏心。通过平移导线及缩短-曲线的缓和曲线长度,有效而经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中规定"桥上应避免采用反向曲线"与《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1—2006)中"明桥面桥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多条线在铁路桥梁上线路设置短夹直线反向曲线存在的具体问题与解决办法,提出其他铁路项目在具体设计中处理此类问题可借鉴的解决思路:铁路设计一般情况下应遵循"桥上应避免采用反向曲线"的选线理念;困难条件下,应采取较好的线路条件,反向曲线的夹直线长度最少应满足1列运营列车长度;特殊困难条件下,桥梁上反向曲线夹直线长度不满足1列运营列车长度时,应通过线路平纵断面优化、桥改路等多方案经济技术比较辅以相关研究(如仿真检算)进行充分研究论证,以确定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线路竖曲线引起的长波高低不平顺超限问题,采用基于惯性基准法的虚拟轨检技术,建立高速列车—线路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车体加速度与车体-车轮相对位移反演得到虚拟不平顺,进而分析列车检测速度,竖曲线半径、长度、坡度差、夹坡段长度等竖曲线基本参数对虚拟不平顺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检测速度与竖曲线半径对虚拟长波不平顺影响较大,同时将计算结果与规范对比,建议对于设计时速为300 km/h的高速铁路,在设计允许的条件下,竖曲线长度和夹坡段长度设计值应大于500 m。  相似文献   

16.
为防止乘客滞留于屏蔽门与列车之间的缝隙,避免由此引发的行车、人身安全事故,提高运营效率并减轻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屏蔽门与列车之间缝隙需安装防夹装置。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防夹装置及其特点,建议曲线站台增设激光探测装置,以提高屏蔽门防夹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客运专线道岔平面设计参数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道岔渡线不同夹直线长度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针对侧向速度160 km/h和220 km/h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参数设计方案,提出了动力响应较小的优化方案。此外,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由单圆曲线组成的道岔渡线,必须设置夹直线,且长度应大于车辆的长度,而对于圆缓线型或缓圆缓线型道岔渡线,夹直线的长度对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没有显著的影响,缓和曲线之间可插入任意长度的夹直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介绍了一种三模块Tram-train列车,然后建立了该车型130个自由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对圆曲线、S曲线运行时的转向架/车体、车体/车体间的相对转角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影响车辆相对转角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包括圆曲线中车辆的不同运行速度、中间车定距、缓和曲线长度,以及S曲线中不同曲线半径、夹直线长度...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线路坡度、不同曲线转角a条件下,曲线半径由R2时,所节省的年度维修运营费差别很大,因此小半径曲线改造应根据民线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效益比较。文章探讨的内容为小半径曲线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线路股道众多,既要保证部分列车能高速平稳通过,又要满足部分列车到发、折返等作业需求,受列车运行速度有所降低及车站总体布局的影响,到发线上曲线半径一般远小于正线曲线半径,正线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连接线路参数选取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在综合考虑高速铁路站场内列车在站场正线与到发线间运行工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高速铁路站场内道岔区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分析道岔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夹直线及缓和曲线长度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影响,拟对高速铁路站场内正线与到发线间连接线路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论: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及缓和曲线长度的匹配关系,赋予计算模型所需的线路参数,运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站场正线与到发线间连接线路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角度,建议高速铁路站场内正线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设置至少9 m长的夹直线,当高速铁路站场用地受限时,夹直线长度可适当减小甚至可以不设夹直线,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不大;(2)当缓和曲线长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对缓和列车在曲线上的振动意义不大;(3)在站场规模一定时,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取正线与到发线间线路参数及统筹分配站场内不同区域的空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