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集对分析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理论新方法.利用该方法以某路提出的4种膨胀土路堤填筑方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以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等作为评价因子,对几种填筑方法做出较全面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以瑞典圆弧法和简化Bishop法为理论基础,推导得到适用于分层填筑公路路堤稳定性计算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软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安全系数和最危险滑裂面,并进一步对分层填筑公路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填筑公路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可有效避免原有计算方法不适用于分层填筑公路路堤稳定性计算的弊端,并将计算过程编制成计算机语言,通过ExceI来实现;分层填筑公路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较极限平衡法计算软件分析结果偏小,实际应用中会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斜坡地基上填筑80 m级的机场高边坡为例,采用一次填筑与分层填筑的方法,对该高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次填筑与分层填筑时填筑体变形大小、形态的差异较大;分层填筑时最大沉降和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1.8,0.7 m;一次填筑时最大沉降和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3.2,0.8 m。建议斜坡地基上填筑高边坡的变形采用分层填筑,稳定性采用一次填筑或分层填筑。  相似文献   

4.
成南高速公路粗粒土路基填筑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粗粒土路基填筑试验的过程与试验方法,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给出了使用粗粒土填筑路基的施工方法和参数。  相似文献   

5.
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填筑施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路提填筑施工控制的一整套方法。通过分析软土地基路堤填筑过程的特殊性,提出了路堤筑施工优化的三种控制形式和适用条件,根据一维固结理论提出了优化控制所需要的预抛高的估计方法。根据三种控制形式的原理提出了三种形式卸载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路堤填土工程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堂  周爱国 《公路》2002,(3):28-32
路堤填筑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路堤填土工程适宜性研究尤为重要,基于高速公路路堤填土工程性质的分析,提出了填土工程适宜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分析了其可行性和难点,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某试验段为例,进行了工程适宜性评价。这将对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砂岩和泥质页岩的工程性质,探讨了其填筑路基的适用性,并扼要介绍了用砂泥岩填筑路基施工的方法和要点。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某高速公路煤矸石作填筑材料的施工路段 DK127+720典型断面为工程背景,分析和模拟了三种不同压实度及3种不同填筑高度的煤矸石路堤的 FLAC3D计算模型。计算了在不同压实度和填筑高度下路堤模型的竖向沉降、水平位移以及最大应力值,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压实度和不同的填筑高度路堤模型的位移、应力值,分析得出了影响路堤模型的竖向沉降、水平位移以及最大应力变化的关键因素。以现场观测值为依据,对比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得出了两个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EPS材料在桥头软基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泡沫聚苯乙烯(EPS)作为一种超轻型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用于路堤填筑工程可以显著的减少路堤引起的地基沉降和对桥台台背产生的侧土压力,提高地基稳定性,为解决桥头跳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介绍了EPS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在一个实际桥头软基路堤填筑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连云港地区纵七路抛石挤淤加固软基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不处理直接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处理后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反压护道处理后填筑路基3种工况下的沉降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抛石挤淤工法能显著降低工后沉降,反压护道的沉降控制效果不明显;分析抛石挤淤的加固机理主要为置换体的人工硬壳层效应及加速排水。  相似文献   

11.
交通控制与诱导集成的关键问题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综述了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诱导系统集成的研究现状,重点对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集成的6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应用演化博弈论、有限理性和人工情感等研究探讨驾驶员对交通诱导信息的反应机理和先由交通诱导系统将交通流诱导到合适的路网上然后由交通控制系统来适应这些交通流的思想建立集成模型。提出应用人工交通系统与平行系统的思想来研究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的集成实施问题,通过人工交通系统的"计算试验"对交通控制方案和诱导方案进行试验和评估,期望为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二者的集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连拱隧道改扩建方案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王飞 《隧道建设》2019,39(Z1):346-354
以安徽省内某高速公路中双向4车道连拱隧道改扩建项目为依托,提出了10种连拱隧道改建方案,并从行车安全性、对既有工程的充分利用、交通组织易于识别等多角度对方案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结果选出3种较优方案,对3种较优方案从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占压矿产等方面进行定量比选分析,并对隧道原位扩挖2种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得出: 1)大断面隧道改扩建中采取较强的支护可有效控制隧道变形; 2)方案1和方案2施工引起隧道位移和应力均可控,2种最大轴力值相差不大,但方案2位移控制效果更好; 3)大跨度隧道在改扩建或新建过程中,需注意隧道拱顶沉降和拱底隆起,其中拱底隆起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重型汽车噪声源识别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声强法和声全息法各自的优点,对重型车车外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的噪声源及其主要的噪声频段。在进行车外噪声控制过程中,选用优化的吸隔声结构能够降低噪声2.5dB(A)以上,降噪方案对发动机、整车的其他性能影响在允许范围之内,且噪声控制成本少于整车的0.4%。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行应用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  王健  房坚  黄卫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2):140-143,147
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南京地铁与公交一卡通行方案进行优选。分析了南京公交IC卡系统现状和地铁AFC系统选型,表明公交IC卡系统不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多应用的拓展,而地铁AFC系统则充分考虑了这些需求。讨论了地铁、公交一卡通行各种可能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加权最小隶属度偏差模型对南京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行应用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加权平均模型相一致,表明一步到位方案为最佳方案,但加权最小隶属度偏差法反映了不同方案偏离理想方案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张明武 《交通科技》2012,(5):106-108
双喇叭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立交形式,其改扩建涉及的影响因素多,改扩建设计的难度大。分析了双喇叭互通式立交改扩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我国北方某条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为例,探讨了双喇叭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的比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新蓬  周垚  章应雄 《汽车工程》2007,29(6):507-510
针对某重型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案,利用ADAMS软件建立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实测其基本参数,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分析比较两种方案的悬置系统参数匹配的合理性,以达到提高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longitudinal train dynamics (LTD) simulations, which covers numerical solvers, vehicle connection systems, air brake systems, wagon dumper systems and locomotives, resistance forces and gravitational components, vehicle in-train instabilities, and computing schemes. A number of potential research topics are suggested, such as modelling of friction, polymer, and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vehicle connection simulations, studies of wagon dumping operations, proper modelling of vehicle in-train instabilities, and computing schemes for LTD simulations. Evidence shows that LTD simulations have evolved with computing capabilities. Currently, advanced component models that directly describe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the operation of air brake systems, vehicle connection systems, and traction systems are available. Parallel computing is a good solution to combine and simulate all these advanced models. Parallel computing can also be used to conduct three-dimensional long train dynamics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以某斜拉桥为背景,研究液压阻尼装置的布置方案,通过比较减震前后该桥的地震响应,分析液压阻尼装置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效果及液压阻尼装置的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3种支撑体系,即漂浮体系、阻尼体系、铰结体系(锁定体系).研究表明,支撑体系对斜拉桥结构的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设置液压阻尼装置能有效地减小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塔、梁位移和内力响应.对液压阻尼装置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探讨,分析阻尼系数、速度指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为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液压阻尼装置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动态设计可弥补由于隧道地质条件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等致使初始设计方案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的缺陷。应用系统论的思想,采用动态控制系统反馈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动态设计方法及隧道动态设计的具体流程,并以大酉山隧道为例,针对重湿陷性黄土隧道的特殊地质状况,分析了隧道施工中根据实测信息、支护状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的过程,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One way of addressing traffic congestion is by efficiently utilizing the existing highway infrastructure. Narrow tilting vehicles that need a reduced width lane can be part of the solution if they can be designed to be safe, stable, and easy to operate. In this paper, a control system that stabilizes the tilt mode of such a vehicle without affecting the handling of the vehicle is proposed. This control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ontrol schemes known as steering tilt control (STC) and direct tilt control (DTC) systems. First, different existing variations of both STC and DTC systems are considered and their shortcomings analysed. Modified control schemes are then suggested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ies. Then a new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se two control schemes that guarantees smooth switchover between the controllers as a function of vehicle velocity is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TC, DTC, and integrated systems is evaluated by carrying out simulations fo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ome experimental work. The design of a second-generation narrow tilting vehicle on which the developed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implemented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