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2008--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给汽车行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参考依据,文章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体系——“车市波动分析法”。设定了1个系数(扩张系数)和2种效应(扩张效应和收缩效应),用波动图形和数据来判定汽车市场的走势。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是按波动规律发展的,21世纪汽车市场进入第5次波动期;2008年汽车市场进入本轮波动收缩期(第5次收缩期);2009年上半年进入“谷底”,下半年到2010年平稳回升,而后进入更高水平的新一轮波动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车市波动分析法”(以1系数(扩张系数)+2效应(扩张效应,收缩效应)为工具)分析2009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受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促进及车市周期波动的影响,我国第1季度车市开始回暖,但仍在“谷底”运行;4、5月继续回暖。据1—5月统计分析,第2季度末我国车市有望提前走出“谷底”,下半年继续平稳回升,结束第5次波动周期,于2010年进入第6次波动的上升期。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从15万辆增加到934万辆,增长60倍,汽车品种由“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发展到重中轻微轿客品种齐全,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汽车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从与发达国家有三十年的差距缩短为不到十年;  相似文献   

4.
中国车市波动规律与第6次扩张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民 《上海汽车》2009,(12):18-21
采用“车市波动分析法”,设定一个系数(扩张系数)两种效应(扩张效应、收缩效应),用波动图形和数据判定车市走势。分析研究后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是按波动规律发展的,经历5次波动周期压缩。2008年汽车市场进入本轮波动收缩期(第5次收缩期),2009年1季度车市进入“谷底”运行,2季度车市走出“谷底”,3季度平稳回升,结束第5次波动期。从4季度起到2010年前后,中国车市进入新一轮波动期的“第6次扩张期”。  相似文献   

5.
“六五”期间对我国汽车市场有一个基本评价,叫做“缺重少轻、轿车基本空白”。经过“七五”、“八五”的努力,缺重的问题已经得了基本解决。《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使汽车工业的面临新的挑战并发生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宰汽车市场的三大规律性特征为结构性变动。周期性波动和阶梯型增长。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表现出特别明显的“阶梯型”增长的中周期特征,高速增长期约为2-3年,年均增幅将保持在20%-40%,随后,汽车市场将进入新一轮的长时间盘整,但该盘整期年均增幅仍高于历次盘整期,将达到5%-8%,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下一次爆发式增长应在2010-2013年左右,其间,汽车工业的跃增式发展将彻底改变我国汽车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7.
马荣堂 《上海汽车》1995,(6):47-52,46
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结合定性分析,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阶段和生命曲线作了比较研究。采用了3种比较研究方法,即(1)产业结构高度分析的相似性比较研究;(2)应用霍夫曼定理对我国工业结构水平作了分析,并与日本作了比较研究;(3)应用皮尔生长曲线以保有量饱和期为重要特征的预测分析,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生命曲线作了预测分析,认为1988年进入长期,2003年以后转入成熟期并参照了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8.
论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在即,我国汽车工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应按国家“十五”计划纳要的指导方针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审时度热,主动融入汽车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工业体系分工;在与国际著名汽车公司的合作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借鉴国成功经验和自主创新中走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民经济呈小波动式规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生4次波动周期。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市场发展受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变化的影响,汽车市场走势大体上与宏观景气走势相对应,且波峰与波谷发生时间大体相当。改革开放以来车市经4次波动周期,2001~2003年已进入第5次扩张期,2004年车市继续兴旺,产量上升增速回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扭转我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的局面,加快南京汽车制造厂“七五”期间轻型车换型的步伐,经国务院批准,南京汽车制造厂以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依维柯公司的 S 系列轻型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对本厂进行技术改造、改建和扩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零部件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娟 《汽车情报》2006,(27):18-23
1.汽车工业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1)汽车工业带动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和2003年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5年汽车累计产销571万辆和5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3.5%;其中乘用车产销393万辆和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1.4%,增速超过汽车。据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配件》2006,(15):8-8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在合肥举行的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年会暨中汽协会五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如是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汽车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结构性变动剧烈,宏观经济增长仍是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在短周期下仍表现为与宏观经济增长同步、同向、同周期波动,而且这一规律今后仍将成立,并仍将直接影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未来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热点。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了瓣一轮调整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下一次爆发式增长出现的时间在200  相似文献   

14.
沈彤 《上海汽车》1996,(5):33-35
本文通过国外先进国家的汽车产品开发对比,找出差距,(1)做好零部件的产品开发工作;(2)培养人材,尽快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用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产品开发,走自主开发的路;(4)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推动汽车技术发展:(5)政府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我国汽车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的进程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走适合国情的产品开发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已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国Ⅲ阶段)(GB18352.3-2005),2007年1月1日起,我国重型车提前实施“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2005标准),这些都是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这一环保新政策的出台,无疑使众多重货企业面临一场“殊死考验”。  相似文献   

16.
《汽车情报》2007,(1):15-15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车用橡胶制品(除轮胎之外)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十五”期间,国内汽车橡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仍有50多亿元的汽车橡胶制品(相当于汽车橡胶行业年销售额的20%)需要从国外进口。这说明我国的汽车橡胶产业目前还满足不了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中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划被进一步提到重要日程上。不仅如此,多数省市政府在加紧编制地方“十一五”规划的同时,也把汽车作为重点产业,专项制定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据了解,早在2001年,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十五”规划中,就有22个省市把汽车作为重点扶持产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市场是按波动规律发展的,30年来已发生了5次波动。文章采用“车市波动分析法”研究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后认为:2009年上半年车市走出“谷底”,下半年平稳回升,结束“第5次波动期”,2010年中国车市进入“第6次扩张期”。文章阐述了“第6次扩张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并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使车市按波动规律稳健快步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1984年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成立北京吉普开始,我国汽车工业的中外战略联盟实践已历经20多年。这20多年联盟史可分为上世纪80年代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重点和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利用合资形式“以市场换技术”的两个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中外合资汽车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战略联盟提升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实力,引进了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了国内市场,扩大了汽车工业规模,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一个全新的战略竞争格局,将引入新的竞争规则。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为:兼并、重组、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新能源环保汽车,轻量化、电子化、智能化;汽车零部件的高通用化和高成组化;汽车电子网络销售等。进入WTO,我国应采取调整汽车消费政策,培育汽车市场,加快联合步伐,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