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横向稳定器是汽车悬架系统的重要件之一,不仅提高了悬架系统抗侧倾的能力,而且较好地改善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本文对汽车横向稳定的设计原则、匹配方法及常见的1型和2型稳定器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同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汽车的侧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进行了主动横向稳定杆结构和应用现状分析,研究了主动横向稳定杆核心零部件和系统的先进技术进展,接着分别介绍了汽车液压互联系统、电磁悬架、奔驰ABC悬架技术;研究车身侧倾控制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降低车轮的侧倾转向角和侧倾外倾角,进而使转向更加中性并且提升汽车在弯道的极限性能。  相似文献   

3.
汽车悬架横向稳定杆是悬架系统重要组成部件,良好的横向稳定杆能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平顺性和舒适性。首先,对横向稳定杆的组成、分类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简要概述,对其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情况进行介绍。其次,综述了该领域国内外学者对汽车悬架横向稳定杆的研究状况,从优化设计、疲劳寿命和主动控制方面进行分述,并简要叙述各控制方法的控制原理及其特点。最后,依据横向稳定杆的研究状况,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针对特殊行驶工况下空气悬架客车横向动力学失稳现象的揭示问题,本文中提出一种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为准确反映空气悬架客车横向动力学演化规律,建立了考虑空气弹簧和轮胎非线性力学特性的系统3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为实现复杂高维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首先基于中心流形理论对系统进行降维处理,而后对得到的约化系统进行定性性态分析,确定了系统满足鞍结分岔的充分必要条件。设置4种工况对空气悬架客车横向动力学系统在平衡点处的分岔行为进行了相平面分析,掌握了空气悬架客车在不同路面条件下随车速及前轮转角变化的横向动力学失稳演化规律,最后基于整车动力学进行仿真验证表明解析分析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证明本文提出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鉴于传统车辆的悬架系统所配的前、后横向稳定杆,往往不能兼顾操纵稳定性和越野性能,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液压互联悬架,分别建立了安装横向稳定杆和安装液压互联悬架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设计并开发出液压互联悬架功能样车。基于动力学模型和功能样车进行仿真和试验,分析了在扭曲模态下,车身附加扭矩和车轮垂向载荷的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液压互联悬架系统能提高车辆侧倾稳定性,且不会额外增加车身承受的扭矩;同时,4个车轮的垂向载荷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越野性能。  相似文献   

6.
轮边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一种重要驱动形式。安装横向稳定杆可在不改变垂向刚度的前提下提高车辆侧向刚度,从而在保证行驶平顺性的同时改善行驶稳定性。由于单斜臂悬架轮边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与传统悬架形式存在区别,因此需要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推导公式和建模仿真。以电动汽车整车平台为研究对象,根据车辆实际结构和空间布置的需求,确定稳定杆的结构参数,以此提出不同刚度的横向稳定杆方案。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个方案进行建模仿真,从时域角度和频域角度分析整车系统对方向盘转角的阶跃响应特性。研究方法对于其它形式(如麦弗逊悬架、双横臂悬架等)的轮边电驱动系统横向稳定杆的设计匹配亦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运用ADAMS/car软件对某微型轿车悬架系统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使用ADAMS/Insight以轮胎横向滑移量、主销偏距和四个车轮定位参数为设计目标对悬架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了优化分析,使该悬架的运动学特性更符合理想设计值。  相似文献   

8.
全地形越野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与转向系统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全地形越野车使用中前轮磨损严重、转向横拉杆易断裂、悬架与转向系统球头磨损严重等问题,建立了该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断开式转向系统的运动学分析模型,以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轮胎的横向滑移和两个前轮的转角关系与由阿克曼定理确定的转角关系之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其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进行了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试制的新车,解决了原车悬架与转向系统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汽车工程》2021,43(9)
为顺应汽车底盘电子电气(E/E)架构集中化发展趋势,并解决传统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中悬架刚度调节范围窄、侧倾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本文中以具有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器的新型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为被研究对象,首先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整车动力学模型与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器模型,开发基于模型设计的新型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集成控制策略;然后开发基于英飞凌32位TC275主控芯片的并行多核电子控制单元,并利用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工况和双移线工况开展离线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集成控制策略及并行多核电子控制单元可改善车辆操纵稳定性,并有效提高车辆抗侧倾性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有限元法,采用ADAMS软件,对某商用车型前后悬架系统进行了KC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工况下,前后悬架横向刚度满足性能目标,KC性能满足动态属性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夏利轿车(TJ100型)前悬架采用带横向稳定杆的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横向稳定杆兼起纵推力杆的作用;减振器同时又作为悬架杆件之一。前悬架支座橡胶套具有足够大的体积且结构简单,能有效地缓和冲击、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后悬架采用带纵拉力杆的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由两条横向、平行布置的拉力杆、减振器和螺旋弹簧组成。来自路面各方向的负荷分别由不同悬架杆件承受。但其缺点是:由于与车身接合点  相似文献   

12.
牟向东 《汽车科技》2002,(3):21-22,33
对富康轿车随动悬架结构中横向稳定杆的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横向稳定杆结构对于富康轿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横向稳定杆计算与汽车侧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与汽车横向稳定性有关的几个问题:横向稳定杆的设计:悬架侧倾角刚度及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的匹配:汽车侧倾轴线的确定及汽车侧倾角计算。讨论了提高汽车悬架侧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正让我们考虑不带横向稳定杆,或者带完全无效的横向稳定杆的独立车轮悬架的简化图,如图17所示。在一个车轮上的作用力不会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车轮的行为。在如图18所示简化图中,是配有无限刚度横向稳定杆的独立车轮悬架,没有独立的车轮悬架,两个车轮具有相同的运动,每个车轮分得总位移的二分之一。在如图19所示简化图中,是配有中等刚度横向稳定杆的独立车轮悬架,右侧悬架连接在左侧悬架上,但是它的位置变化小于左侧悬架的位置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交叉反连式、纵向互联式、横向互联式三种结构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首先阐述各种悬架形式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AMESim软件建立各种互联结构仿真模型和整车振动模型,最后通过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对不同结构互联悬架与传统不互联悬架的车身垂向加速度、悬架动行程、车身侧倾角、轮胎动载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交叉反连式液压互联悬架具有相对较好的舒适性与稳定性,对于提高人们乘坐汽车的舒适性与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横向互联空气悬架车辆行驶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智能体理论构建横向互联空气悬架互联状态控制智能体系统。首先建立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整车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准确性,随后在传统BDI(belief-desire-intention)智能体的基础上,加入汤普森抽样算法,建立具有在线自学习能力的仿天棚互联状态控制智能体。该智能体从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感知环境状态,通过其内部的推理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自学习,输出适应不同环境状态的仿天棚互联状态控制策略的关键参数——滞回区间至互联状态控制模块。在混合工况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使车辆在行驶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相似文献   

17.
轿车悬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钢  秦明  吴宪 《上海汽车》2004,(7):26-29
文章介绍了轿车悬架系统的技术现状,各种类型悬架系统的优缺点,主要的悬架技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串联型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建立了五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提出一种用于汽车悬 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半主动悬架 计算机仿真和结果分析,并通过与被动悬架相比较,证明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汽车平一方面要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19.
车辆智能悬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性能车辆悬架技术一直是车辆悬架发展的重点,采用智能控制的悬架系统是悬架深入发展的趋势。文中从车辆智能悬架发展现状,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分析车辆智能悬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指出车辆智能悬架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沟通     
《世界汽车》2013,(11):150-151
Q1:我注意到有些车型的宣传资料中提到前后悬架带有“横向稳定杆”,请问什么是“横向稳定杆”,它有何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