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为减小e-CVT混合动力模式与纯电动模式切换过程中发动机起停引起的整车纵向冲击度,提出一种发动机停机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功率分流混合动力传动系模型,确定最有利于发动机再次起动的曲轴转角为其最优停机位置;其次,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设计发动机停机过程最优拖转转速轨迹,并在发动机转速小于200 r/min时协调控制电机与制动器对曲轴转角进行实时动态调节,使得发动机停止在最优目标位置附近;最后,通过仿真和台架试验对所开发的发动机停机优化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使发动机停止在最优位置±6°范围内,保证了发动机起、停阶段的整车驾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上海通用别克GL8陆尊(First Land)商务车3.0L V6 LZC发动机在执行以下维修程序后,无论是否设置故障代码P0315,都需要执行曲轴位置系统偏差读入程序:更换发动机;更换发动机控制模块(ECM);更换曲轴减振器;更换曲轴;更换曲轴位置传感器;任何影响曲轴与曲轴位置传感器相对关系的发动机修理。  相似文献   

3.
<正>昂科拉发动机启停系统控制框图如图17所示。发动机控制模块采集蓄电池状态参数、车辆运行参数、车辆安全数据及空调系统输入等信息,控制发动机的自动停止与启动。执行自动停机前,发动机控制模块除了采集车速、离合器位置、挡位输入信号以外,还会根据其他传感器输入信号及网络上的输入信息,综合判断是否符合停机条件,当所有条件都满足要求时,模块才输出停机指令。如表3所示为自动停机还需要参考的一些主要信号。在发动机自动停机期间,除了踩下离合器踏板外,如表4所示表格中任一情况发生时,系统也将自动启动发动机。2014款手动挡昂科拉启停系统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运动干涉故障,是指发动机的运动零、部件因受异物或相邻零件的阻碍而发生碰撞、异响甚至损毁的现象。一旦发现发动机出现运动干涉故障,应迅速停机,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切不可让其带“病”工作,以免酿成损毁机件的重大事故。故障判断停机时摇转曲轴,如曲轴转到某一位置时有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HCNG发动机NOx排放,采用负阀重叠EGR策略,利用AVL-Fire软件对HCNG发动机不同进气门开启角(θIVO)下的进气过程和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采用负阀重叠前后发动机缸内EGR分布和燃烧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负阀重叠EGR策略下,排气门关闭角(θEVC)固定为340°曲轴转角不变,当θIVO为380°曲轴转角时,既可避免发生回火又能保证一定的进气量及充气效率;采用负阀重叠后,在压缩冲程后期,缸内EGR率呈梯度分布(靠近火花塞位置EGR率较低),更有利于着火及火焰传播;采用负阀重叠可降低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及最高温度,但会减少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降低发动机功率;通过负阀重叠实现内部EGR可降低NOx排放,但会导致着火困难,燃烧速度变慢;提高点火能量可缩短着火落后期和燃烧持续期,加快燃烧速度。  相似文献   

6.
正发动机运转时,泄漏的气体会由气缸进入曲轴箱内。随着发动机负荷增大,泄漏气体也会增加,压力随之上升。正常工作时发动机必须排出这些气体,以免压力将机油挤向密封位置处。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发动机上基本上安装了封闭式曲轴箱通风装置,以将不含发动机油的绝大部分泄漏气体送入进气系统内并确保曲轴箱内不会产生正压力。在当代发动机上,一个可以产生较小压力的进气装置  相似文献   

7.
缸内直喷CNG发动机点火提前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4气门4缸车用汽油机改装为缸内直喷CNG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试验及燃烧过程试验基础上,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点火提前角进行了基础标定,并分析了发动机的点火提前特性.研究表明:发动机采用缸内直喷,输出扭矩对点火提前角变化敏感;随着点火提前角增大,发动机最高燃烧压力升高,出现最大燃烧压力所对应的曲轴转角逐渐靠近上止点,发动...  相似文献   

8.
<正>1.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如图1所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由脉冲传感器的信号计算曲轴的位置和转速,由此确定活塞何时接近上止点(TDC)。然而它并无法由脉冲传感器的信号确定活塞是否位于燃烧位置(压缩冲程)或是排气门是否开启(排气冲程)。若要判定发动机在哪一运作周期,必须也取得凸轮轴传感器的信号才行。曲轴飞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型水平对置四冲程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设计了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判缸信号传感器,研制了发动机的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发动机多段喷射控制策略,包括正时控制和分段控制,并使用微控制器的脉冲序列输出(Queued Output Match,QOM)功能实现多段喷射控制。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段喷射控制策略准确可行,实现了水平对置GDI发动机多段喷射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10.
曲轴位置传感器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主要部件,它是控制发动机点火正时、确认曲轴位置的信号源,但在分析发动机故障时,曲轴位置传感器常常被忽略,已成为当前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上的盲区,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对采用错拐技术的内燃机进行惯性力系平衡分析的通用方法,推导并建立了任意缸排夹角和任意错拐角条件下的V6机型惯性力系分析公式,分析得到了90°V6内燃机错拐30°后其惯性力系的平衡特性。针对某V6柴油机,对比分析了该柴油机采用错拐技术前后倾覆力矩及惯性力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错拐曲轴平衡技术可有效抑制内燃机内部的激励载荷,是改善内燃机振动、噪声特性极为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曲轴的破坏形式主要为圆角部位的疲劳失效,为减小计算规模,提高分析效率,文章对某直列4缸发动机曲轴系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计算曲轴的动态载荷谱,使用圆角子模型完成曲轴强度分析。计算表明,曲轴最薄弱部位于第8曲柄臂相连的曲柄销圆角,其疲劳安全系数为1.471。采用圆角子模型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完成发动机曲轴的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3.
对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GT-Crank模块建立某V型6缸发动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发动机单缸断油和单缸关闭气门两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发动机正常发火与单缸停缸时系统扭振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单缸停缸时系统扭振以低谐次为主,扭振振幅较正常发火显著增加,扭转应力变化不明显;单缸关闭气门扭振振幅较单缸断油大;不同气缸断油和关闭气门扭振振幅最大差距分别为16.5%和4.3%。  相似文献   

14.
针对曲轴修理中整体式磨削产生的曲轴磨削后装入气缸时活塞顶偏高或偏低,工作时发动机漏油,产生异响或振动,并伴有拉缸、拉瓦现象等问题,分析影响曲轴磨削质量问题的多方面因素,认为曲轴磨削前的校正方法、磨削定位基准和夹紧力、磨削精度是影响曲轴修理质量的关键,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电控柴油机转速传感器处理模块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试验检测出电控柴油机曲轴、凸轮轴磁电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与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和触发轮间隙的关系,并从中拟合出磁电式传感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出基于PIC18F458的电控柴油机曲轴、凸轮轴传感器信号智能处理模块。该模块采用柔性处理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发动机判缸、转速测定、故障诊断等功能。实验证明,该模块与以前的处理模块相比,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可靠性更高,可以为ECU控制程序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转速信息。  相似文献   

16.
高进 《天津汽车》2010,(6):48-50
三缸汽油机的结构特点使其惯性力和力矩相对四缸机更需要特别关注,否则,惯性力导致的振动将极大影响整机的平稳性和舒适性。文章通过对三缸汽油机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平衡进行分析和计算,表明采用单平衡轴与曲轴过量平衡法,使其旋转惯性力和一阶往复惯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平衡,减少了振动,提高了可靠性与舒适度;同时通过当量质量的计算为曲轴的动平衡加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内燃机曲轴与连杆大头止推轴肩磨损问题,采用Excite-PU建立机体-曲轴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曲轴纵向振动进行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曲轴纵振对曲柄销位移及曲拐开档尺寸的影响,据此构建磨损比率模型,用以判断曲轴易磨损位置。结果表明,曲轴纵振可导致曲轴与连杆大头止推轴肩间隙减小,进而发生磨损,且理论分析的易磨损位置也与实际磨损位置对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 GT‐Crank 软件对柴油机曲轴瞬时转速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研究了正常状态、单缸磨损、多个相邻缸磨损和多个非邻缸磨损状态下瞬时转速的变化规律,提取了状态特征参数,并分析了气缸磨损对其他缸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瞬时转速在柴油机状态检测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乔卫国 《汽车技术》1994,(6):53-54,22
在详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简易的气门调整方法,即不论往复式四行程内燃机的曲轴处于任何位置,调整处于可调位置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然后转动曲轴一圈,调整原先处于不可调位置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用此种方法可调整任意类型和缸数的四冲程内燃机的气门间隙。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动机曲轴、曲柄布置规律和气门开闭规律,先找出进排气门都开启的缸,再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进排气门都关闭的缸,然后确定可调气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缸四行程发动机的气门间隙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