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降低汽油机部分负荷泵气损失需要灵活的可变气门机构,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依然面临压力波动和气门落座速度难以控制等问题。本文中通过调节节流阀开度使0~4 800 r·min~(-1)的气门升程在0~8.2 mm范围内连续可变,仿真探究了活塞直径对压力波动和节流孔径对气门落座速度的影响,并据此确定了活塞直径和节流孔径,试验研究了液压油温度对气门运动特性和气门落座速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适当增大活塞直径能降低系统工作压力并减小压缩波峰值,有利于降低压力波动,最终选取挺柱和气门活塞直径分别为17和14.5 mm,小于1.6 mm的节流孔径可使4 000 r·min~(-1)时的气门落座速度小于0.5 m·s~(-1)。转速不变,气门最大升程随节流阀开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相同节流阀开度,转速越高气门最大升程越大,节流阀开度越大,不同转速时的最大升程差异也更大。节流阀全关,液压油温度对升程的影响很小;相同节流阀开度,随液压油温度升高,气门腔压力和气门最大升程逐渐降低。气门落座速度对液压油温度不敏感,不同温度的气门落座速度方差仅为4.9%。  相似文献   

2.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自行研制的电磁驱动气门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了落座时气门产生的冲击应力,0.3m/s落座速度下,冲击应力峰值为51.63 MPa;分析了动质量、落座速度和气门侧偏角等参数对气门落座冲击的影响,其中气门侧偏角和落座速度对冲击应力影响显著。通过设计缓冲结构,气门冲击应力降低了50%,且落座速度越大,缓冲效果越明显;缓冲结构很好地抑制了气门的反跳,有利于降低气门精确控制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无凸轮轴气门驱动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阐述了在发动机上以电磁、电液、电气或其他方式驱动气门 ,实现无凸轮轴气门驱动 ,可以灵活改变气门正时 ,简化发动机结构 ,能有选择地闭缸 ,灵活改变发动机有效压缩比以适应多种燃料要求 ,使发动机获得比采用一般可变气门驱动更多的好处。无凸轮轴气门驱动的主要问题是响应速度不够高、气门落座冲击、能耗过高以及驱动系统复杂昂贵。目前无凸轮轴气门驱动还未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LF型发动机是马自达62.0轿车的标准发动机,其外观如图1所示。LF发动机是直列4缸、双顶置凸轮轴、16气门全铝汽油机,排量是1999ml,压缩比为10.0:1。该发动机在转速为6500r/min时达到最大功率108kW,转速为4000r/min时达到最大扭矩183N·m。二、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的组成与原理马自达62.0LF型发动机的配  相似文献   

5.
在1台装备了自主开发的电控液压驱动可变气门机构的进气道喷射单缸试验发动机上,成功地实现了汽油机SI燃烧和可控自燃(CAI)燃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主研制的电液无凸轮轴气门机构能够实现可变气门定时及可变气门开启持续期;该机构在SI模式下能满足发动机的动力性要求且燃油经济性和CO,HC排放有所改善;通过排气门早关、进气门晚开策略,在转速为1 000 r/min、过量空气系数为1的工况下,进气门开启506~511°CA,排气门关闭242~278°CA气门正时范围内实现了CAI燃烧,CAI燃烧获得的最大平均有效压力可达0.395 MPa。  相似文献   

6.
刘杰  刘智  田维  韩志强 《车用发动机》2023,(6):47-53+89
基于自主研制的电液式可变气门系统研究了关键参数对气门升程曲线瞬时变化的影响,通过采用特征点来描述气门升程曲线的特征变化,为参数选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进油相位对特征相位βd和βg的影响都存在临界值,且特征相位βd和βg随供油压力增大而提前;特征相位βd不受泄油相位的影响,而泄油相位对特征相位βg的影响存在拐点;特征相位βd和βg都随凸轮转速的增加而延迟。  相似文献   

7.
斯巴鲁翼豹     
《汽车与配件》2006,(45):66-66
该车采用水平对置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对低转速的扭矩输出帮助不小。作为一款涡轮增压车型,不可避免存在着Turbo车型低速时的“温柔”和起动时的“粗暴”,2900r/min左右的区域成为动力输出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汽车维修技师》2013,(8):18-20
<正>进气系统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VIM),当发动机转速低于4600r/min时,可变进气歧管活动阀门关闭,空气通过较长的进气道进入汽缸,管内进气流具有较大的惯性从而起到惯性增压作用,利于进气歧管中油和气混合。当发动机转速大于4600r/min时,发动机控制模块根据负荷温度等信号给电磁阀接地,使电磁阀打开,空气通过较短的轨道流入汽缸内,降低了进气阻力,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获得了较大的功率(如图18所示)。L2B发动机采用独立式点火系统,每个点火线圈都由点火电压电  相似文献   

9.
在1台几何压缩比为12的双独立可变凸轮相位汽油机上,在转速1 500~5 5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进行了不同进排气相位对发动机输出扭矩、燃油消耗率、爆震倾向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进排气相位优化的规律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可变相位技术后,低速时扭矩提高超过8%,中高速时功率增长达10%~14.8%,转速在4 500 r/min以下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5%,在2 000 r/min时最低燃油消耗率达到250 g/(kW.h)。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船用柴油机可变气门机构试验平台设计了试验平台电子控制系统,具体设计分为控制单元、上位机、传感器和执行器四部分。根据系统需求选取了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开发了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接收传感器信号,精确输出控制信号驱动电磁阀改变气门正时和升程,使得在凸轮额定转速186~425r/min范围内,气门关闭正时可变范围达到0°~70°曲轴转角,最大附加升程达到5mm;在凸轮最大转速550r/min下,附加升程亦能达到5mm,满足了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 4FC1型柴油发动机为水冷、4缸、4冲程、顶置式气门、涡流式燃烧室。 缸径84mm、行程92mm、活塞总排量1995mL、气缸压缩压力 3040.1kPa、转速为2000r/min。 高压泵为带燃油供给泵的波许VE型分配泵,调速器为机械可变型,节流式喷油咀,喷油压力11767.3kPa。供油顺序:1-3-4-2,着火正时:上止点前7°,发动机怠速:660r/min。  相似文献   

12.
已开发出可广泛应用于车用发动机的新型气门相位及升程/持续角连续可变机构。新机构可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同时、连续改变气门相位和升程,以及气门开启持续角。多体动力学模拟定向研究预测到在初始设计阶段没有预见的问题,在未经试验的情况下改善了该机构的性能。单缸机气缸盖上的原型机成功运转至发动机转速7 000 r/min,达到了目标发动机转速范围。介绍该新型机构的开发过程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三菱汽车公司新开发的3820发动机排量为0.659L,缸径和行程均为65.4mm,DOHC12气门直列3缸涡轮增压,输出功率47kW,最大功率转速为6000r/min,输出扭矩94N·m,最大扭矩时的转速为3000r/min。气缸体由铝合金制成,进气歧管及缸盖等采用树脂一体成形,与3G83发动机相比,质量大约减轻了10%(8kg),实现了小型轻量;低噪声低振动;提高了燃烧效率;采用了电子控制节流阀。在装备涡轮增压器的小型车中首次在进气凸轮轴上配备了连续可变正时机构“MIVEC”。[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可变气门(Variable Valve Actuation,VVA)发动机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凸轮轴及滚子摇臂(RockerRoller Arm,RRA)失效,描述了失效发生的背景,并借助CAE分析和先进检测技术对失效系统进行了研究。CAE分析结果显示:高升程凸轮与RRA的最大接触应力超过了设计安全值;低升程凸轮起主要作用时,发动机转速不能超过4 000 r/min。探伤和显微结构研究显示,凸轮轴存在裂纹,低升程凸轮硬度不够。  相似文献   

15.
一、可变气门正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对于现代的高速汽油机(5000r/min以上),由于高速时要有较大的气门叠开角才能满足改善进气的需要,而在低速时,在上止点处则不需要气门重叠,否则排出的废气有可能进入进气管,从而减少进气。发动机不同运转工况下对气门叠开(以下称作“气门正时”)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为了尽可能满足这些要求,现代车用汽  相似文献   

16.
故障现象一辆2010款丰田威驰车,行驶里程为1.15万km。据驾驶人反映,车辆冷机起动困难,大约需要起动7次~8次才能起动着机,起动着机后,发动机发出"咔嗒"的异响。故障诊断试车发现,故障现象确实存在,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传来类似气门发出的"咔嗒"声,异响随着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当发动机转速为1300 r/min~1 800 r/min时异响声明显。用故障检测仪对车辆进行检测,没有发现故障代码。由于发动机能够起动,起动机也能正常工作,于是将故障诊断的重点放在对异响的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机械式四连杆连续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并完成了结构布置设计和第二凸轮型线设计.针对该连续可变气门驱动(CVVA)机构样机进行了试制安装,并在试验台上成功地运转到7 200 r/min,通过对不同控制轴转角下的气门升程和加速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该CVVA机构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陈建宏 《天津汽车》2009,(12):61-62
1故障现象一辆新的威驰GL-i 1.6AT轿车,配备横置直列4缸1.6L汽油发动机,采用顶置双凸轮轴(DOHC)、16气门(VVT.i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智能诊断系统、EFI(电子控制式燃料喷射装置)、DIS(直接点火系统)及4挡自动变速器。在PDS(例行检查)时,发现发动机启动后怠速转速维持在1400r/min,无法回到STD:700r/min。  相似文献   

19.
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性能试验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设计了负气门重叠配气策略,并研究了其对汽油压缩着火(GCI)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电磁阀输入信号对气门正时的影响,发现气门正时随电磁阀输入信号线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负气门重叠控制策略。进一步地,在发动机着火状态下,验证气门升程曲线的可重复性,结果表明排气门升程波动比进气门略大,其最大波动幅值为0.2 mm,最大标准差为0.056 mm,重复性较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随着气门开启持续期的减小,气门升程出现小幅降低。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进、排气门正时对GCI燃烧性能的影响,其中排气门关闭时刻对内部EGR率的改变影响较大,对GCI燃烧性能的影响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可变气门相位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WAVE整机性能软件,研究分析了某汽油机的可变进气相位对发动机进气性能的影响.在优化进气相位基础上,分析了采用可变气门相位技术的发动机在6000 r/min(最大功率)和低速1500 r/min两种工况下,不同排气相位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