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车用的高压气态供氢系统,研究了方案的相关安全性。系统采用35MPa的高压储氢罐,多功能瓶阀集成在高压气瓶内部,供氢管路采用316不锈钢管路。系统的储氢量可以提供300km的行驶距离。讨论了车载供氢系统的氢安全策略和实现方案,以及车载供氢系统在整车的布置方案和燃料电池车的氢管路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某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储氢瓶因悬置安装集成阀引起的瓶口附近疲劳问题,对储氢瓶模态和实车运行时的车顶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并导出了振动试验台重现振动所需的疲劳评价谱.利用该评价谱在振动试验台上对储氢瓶进行激振,测试储氢瓶瓶口在各种评价谱下的动态应力,并根据多轴疲劳理论分析了储氢瓶的疲劳特性.结果表明,该储氢瓶瓶口的疲劳强度在可接受的区域内,集成阀的振动不是储氢瓶瓶口疲劳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车载氢系统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主要由储氢容器、压力调节器、单向阀、氢气加注口和压力释放阀等组成.当车辆运行颠簸或者发生碰撞时,车载氢系统的安装强度直接关系到整车氢安全,在国家标准中,分别对车载氢系统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提出要求.针对80套国产车载氢系统进行安装强度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Z方向相对位移最小,Y方向相对位移次之稍大,X方向相对位移最大.  相似文献   

4.
李春  邹阳 《专用汽车》2022,(11):75-79
基于对燃料电池汽车结构特点的分析,并在参考GB、GTR、ECE等关于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后相关标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后电堆残余电能和储氢瓶瓶阀状态监控的技术要求。同时,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特殊性和碰撞后涉氢系统安全性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关于燃料电池汽车气体置换和碰撞后涉氢系统安全性技术要求的测试方法,为燃料电池汽车开展碰撞测试提供了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5.
解析丰田燃料电池轿车Mirai高压储氢系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田汽车公司于1992年开始开发燃料电池汽车(FCV: fuel cellvehicles ),此后进行了许多项目研发,以期使这些汽车得到广泛使用。丰田FCHV-adv发布于2008年,采用的是燃料存储压力为70MPa的氢气罐,而不是35MPa的氢气罐。通过各种改善燃料经济性的措施,FCHV-adv的实际续航里程达到了至少500km.继FCHV-adv之后,丰田公司开发了一款新型FCV轿车Mirai(未来),使其量产化。该轿车配备了新型70MPa高压存储系统。新型FCV的储氢系统比FCHV-adv的存储系统质量轻得多,且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6.
由冯米塞斯屈服准则可知静水压力通常对材料屈服强度无影响,文章对一般高压瓶进行保持内外压差的增压加载过程模拟,得到等压差总是导致相同应力场的强度的结论。针对高压储氢瓶既能保持材料强度又能提高内压和容量的目标,利用该结论进行双层高压储氢瓶的概念设计。文中设计的双层瓶比常用储氢瓶增加了一层内瓶,瓶内形成两个压力分层,因此增加了一个可调控的内部压差。保持一定压差,调整内外层相对尺寸,分析双层瓶在相同屈服应力条件下的单位体积储氢量。结果表明,在相同屈服应力条件下的单位体积储氢量最大可比对应单层瓶提高约25%。文中设计和分析结果,对提高储氢瓶的储存能力具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照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车载储氢瓶中氢气充入质量与氢气状态参数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充氢温度对充气结束后气瓶内填充质量与最终温度的影响和环境温度对充气结束后车载储氢瓶内最终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载气瓶内初始压力越低,可填充气体质量随充氢温度的升高其减少率越大,最终温度随充氢温度的升高其温升率越大;车载气瓶内初始压力越低,最终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其温升率越低。同时该预测模型可以针对车载气瓶内不同的初始条件去预测气源氢气所需的最低预冷温度,为目前加氢站的气源氢气温度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减少加氢站氢气冷却所需能耗。  相似文献   

8.
根据燃料电池汽车储氢和供氢系统在整车行驶和停放时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状态,考虑储供氢系统在行驶和停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情况,参考车用储氢装置的现行标准,针对储供氢系统在整车上的布置情况,设计了一个不同安全等级,多层次监控的氢气安全系统.该系统已在世博燃料电池车上使用,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9.
氢燃料电池汽车排氢阀,直接关系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堆的性能及其安全。氢燃料电池汽车行驶时,排氢阀处于打开或是关闭状态。打开时,把阳极侧少部分的水和混合气体排到大气中,使得氢气浓度保持较高水平,电堆转化效率不至于降低过多;关闭时,使得阳极能够保持足够的工作压力,使得电堆保持较好的转化效率。文章说明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排氢阀的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的作用、工作原理、开启时间。  相似文献   

10.
五十铃的6QA_1型发动机为六缸直列、四冲程水冷、顶置气门、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152kW/2 300r/min,配置在日本五十铃大型平头载货车(16t~26t)和大客车上。6QA_1型发动机的机油泵性能较好,其出油压力超过1.078MPa以上。为保护全流式机油滤清器和分流式机油滤清器,在机油泵出口处装有减压阀(阀门开启压力为1.078MPa),且在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旁并联一旁通阀(压力差超过0.147MPa时阀开启),以防止全流式滤清器堵塞或通过性差时,机油仍可通过旁通阀进入主油道。为保证主油道中的正常压力(一般为0.392~0.49MPa),主油  相似文献   

11.
《电动自行车》2022,(1):17-18
2020年,我国碳纤维消耗量为4.8万吨,但国产碳纤维供应量不到2万吨.尤其是在高性能碳纤维领域,我国产能仍有较大短板.这种碳纤维材料做的储氢瓶可以比钢瓶减重70%,是各储氢瓶生产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  相似文献   

12.
高压储氢系统是氢氧燃料汽车重要组成部分,容量、温度与压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储氢容量,同时影响安全管理策略。根据对储氢气瓶储氢特性的分析研究与试验对比,形成质量&压力系统数据集,基于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有利于高效判断储氢质量,获得对应的安全加氢质量阈参考值,在实际应用中是安全策略的指导数据与判断基础,进行加氢安全控制,包括实时显示储氢质量、预测续航里程、加氢安全控制策略(如温度控制)等,并可以与加氢机交互控制安全加氢量。  相似文献   

13.
汽车的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当今全球汽车厂商均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难题,为此,他们和燃料供应商一起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是改善传统燃料的硫化物和芳香烃含量,二是开发替代燃料。在众多的替代燃料中,氢无疑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氢能源车研究中,氢的供应和储存是一个难题。美国能源转换公司(ECD Ovonic)推出的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技术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推动了氢能源车研究的发展。在底特律期间,记者有幸采访了该公司,领略了引领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最新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14.
简单介绍了插电式燃料电池轿车的结构及其氢管理系统的功用,重点依据热力学理论,阐述了燃料电池轿车车载氢瓶在加氢和供氢过程中氢气的温度、压力和SOC的变化情况,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完成建模,通过仿真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上述参数变化的大致规律,从而实现对加氢和供氢过程的模拟,同时为氢安全的设计和验证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电控多点喷射系统的燃油供给系统(如图1所示)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每缸一个)、冷起动阀和油压调节器等所组成。 燃油从燃油箱经过电动汽油泵以约0.25~0.30MPa的压力流经燃油滤清器,进入燃油分配管,然后再送至各缸喷油器与冷起动阀,当喷油器接到ECU指令后,燃油以  相似文献   

16.
介绍氢燃料电池客车供氢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高压气态储氢的性能和优缺点,提出客车供氢系统氢安全性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tlab/Simulink/Stateflow软件平台,结合STW的软硬件资源,开发出了燃料电池汽车氢管理控制系统。在氢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储氢系统管理、氢安全检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完成软件框架设计与开发,如Simulink模块设计、Stateflow模块设计与Tasking集成编译。  相似文献   

18.
9.压力限制器 压力限制器结构如图6所示.压力限制器安装在油轨下侧,当高压泵后面的燃油压力调节器出现故障时,起到保护燃油系统的作用.当燃油轨中的油压达到175MPa时,阀被打开,允许多余的燃油返回燃油箱.  相似文献   

19.
正佛吉亚集团与雷诺集团于日前宣布,将就氢燃料轻型商用车的储氢系统展开合作。佛吉亚将于2021年年底开始,为第一批轻型商用车队提供储氢系统。这些储氢系统将在佛吉亚位于法国巴旺(Bavans)的全球专业技术中心开发、生产。应对量产需求,佛吉亚正在法国艾伦乔伊(Allenjoie)建造一家专用于储氢系统生产的新工厂以扩大产能。  相似文献   

20.
用有限元法对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用储氢瓶进行了预紧导致的残余应力应变分析和充放气条件下的表面应力应变分析,通过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可知,二者基本吻合,说明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可信。进行储氢瓶疲劳寿命分析时,先得出铝内衬零件S-N曲线,再将铝内衬筒体中部的多轴交变应力转换为等效的对称循环条件下的单轴交变应力,最后根据该S-N曲线得出储氢瓶疲劳寿命为2.57×105次循环,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