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改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NVH特性,开展了限扭减振器的设计及试验研究。首先结合某款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分析了限扭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设计了限扭减振器限扭力矩与扭转减振器的扭转特性,并通过试验对限扭减振器的扭转特性进行验证;最后,利用键合图方法对某款使用限扭减振器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建模,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求解。传动系统主要元件的角加速度分析结果表明,限扭减振器对于发动机波动扭矩输入激励造成的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有明显的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2.
EQ1091 载货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正交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EQ1091载货汽车的动力与传动系统进行了初步匹配.基于正交优化设计方法为仿真试验设计了正交试验表,利用AVL Cruise软件对所匹配的车型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根据设计的试验方案对EQ1091载货汽车进行了仿真.最后,通过正交优化没计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并对动力与传动系统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组合,选出一组对动力性、经济性都较优的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3.
动力传动系统弯振与扭振是引起诸多后驱汽车车内轰鸣声的共性问题。某前置后驱柴油机汽车在全油门加速工况时,动力传动系统的多个耦合弯振频率及其3阶扭振造成车内多个转速下的噪声峰值。通过进行动力传动系统扭振计算分析与弯扭振试验研究,采用减小动力传动系统激励源与改变该系统弯扭刚度的方法,解决了由于动力传动系统弯扭振动特性引发的NVH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与传统汽车相比,省略了离合器,所受的激励也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特性。在建立某电动车电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并结合加速过程中动力传动系统受到的激励,研究了传动系统扭转性特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同汽车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度会变化的情况,提出了动力传动系统分相建模方法。该方法根据有限状态机中相的概念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工作状态分为空挡滑摩相、空挡锁止相、在挡滑摩相和在挡锁止相4种相位,并给出了每种相下系统自由度的变化和驱动转矩的计算公式。同时,由于离合器摩擦模型对动力传动系统非线性特性的精确模拟具有重要影响,故建立了满足动力传动系统实时定步长仿真要求的摩擦模型。最后,在典型工况下,进行了模型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动力传动系统在预开发阶段的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对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激振力的分配和传递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整车刚柔耦合模型上施加动力传动系统激振力,提取车辆关键硬点载荷并据此进行NVH性能的传递路径分析,从而对动力传动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匹配。针对某搭载四缸发动机前置后驱微车车内中低频轰鸣噪声问题,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法建立整车刚柔耦合模型,并通过KC试验和动态载荷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后,计算该车型在3挡全油门工况下的关键硬点载荷。根据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结果对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进行匹配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匹配后车内噪声明显下降,有效解决了中低频轰鸣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某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振动和噪声的问题,建立了复合行星轮系和整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对该传动系统进行扭转振动分析。在计算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基础上,通过扭转减振器的刚度匹配实现共振转速的优化。研究发现,系统在某特定转速比下出现共振特性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减振器刚度增大而增大;通过减小减振器刚度可以使共振转速远离发动机怠速转速范围,从而提高整车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冯振威  马能武  徐旭 《时代汽车》2024,(6):158-160+170
由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度、分布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统一,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许许多多的扭转振动,产生振动和噪声,减少结构强度,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降低动力传动系的产生的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质量飞轮可以合理地减少动力传动系统带来扭振。文章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汽车传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扭振模型,通过该模型详细分析和对比了双质量飞轮和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双质量飞轮更有利于减少扭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似性科学,介绍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中单元特征相似性分析方法和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了在汽车动力传动系匹配设计中如何提取相似元和相似特征并建立相似模型问题,并通过实例详述了该方法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设计中的应用,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为进行汽车动力传动系匹配设计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和控制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辐射噪声,应用声传递向量法对动力传动系统进行结构声辐射仿真研究.以汽车驱动桥为例,运用声传递向量仿真算法,计算得到驱动桥壳体表面辐射声压级、外场域点声压级等声学响应,并且在研制的汽车驱动桥性能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声传递向量法在进行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声振分析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良好的识别能力,是汽车产品设计过程中适用于结构声振分析的可靠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置前驱动轿车加速纵向振动模型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在稳定车速行驶时,突然踏下油门加速或改变负荷,车身有明显的纵向振动,直接影响乘坐舒适性和汽车的动力性。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前置前驱动的样车进行系统分析,考虑轮胎,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发动机第五悬架的特性对车辆纵向振动的影响,建立整车动态模型,利用MATLAB语言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试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仿真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离合器扭转刚度,半轴扭刚度及改变第五悬置刚度特性曲线等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人们对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成为推动业内对汽车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措施进行广泛研究的主因。产生汽车振动和噪声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是引起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1]。文章以公司自产某前置后驱微型货车为例,经过对该车传动系统采点试验测试,明确了传动系扭转振动是导致该车发动机一定转速范围内产生车内振感和噪声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扭振幅值,改善整车NHV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中基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特征值灵敏度分析,获得影响各阶固有振动的关键转动惯量,确定共振频带附近激励时所需动力吸振器的安装位置。根据外部激励的宽频转矩模型与系统固有振动之间的关系,将振动频带切割分段,在相应频段的相应位置安装对应动力吸振器分段控制。然后对各个动力吸振器进行最优参数匹配设计,并对安装动力吸振器组的传动系统进行移频特性和固有振动能量分析,佐证减振机理。最后对安装动力吸振器组的传动系统进行瞬态振动分析,验证该方案对传动系统宽频减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能量流,对传动系统类型的选择、设计和控制策略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行驶工况和自身状态这2种因素,对3种传动系统的能量流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类型的选择、设计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论述了汽车怠速振动的原理,汽车动力总成的振动模型,模态频率和解耦率的试验方法。继而对问题车辆的动力总成及悬置系统的缺陷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模拟计算,确定优化后的方案满足匹配要求。最终通过试验测试结果确定优化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深度混合动力轿车的传动系振动与噪声问题,对传动系统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和噪声测试,识别出了噪声源。在考虑啮合刚度的齿轮副等效轴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复合行星轮系和整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对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进行了研究,并与噪声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齿轮副啮合是该传动系的主要噪声源,而扭转振动是引起传动系噪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结构,是对混合动力车辆进行选型、优化设计及控制策略开发的基础,对整个汽车产品结构的创新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并联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传统发动机、动力耦合装置、动力传输装置以及电动机/发电机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传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模拟计算的基础上,以汽车能量利用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商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某商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经过优化传动系统参数,该车燃油经济性较原方案改善了3.82%,动力性提高了1.63%,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所建立的汽车气压制动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了EQ140型汽车气压制动传动系统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其动特性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仿真计算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仿真模型能够正确描述该气压制动传动系统。  相似文献   

20.
AT汽车动力传动系动态工况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AT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动态工总模拟的原理,开发了可对AT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进行动态模拟的系统,应用该系统对汽车的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为AT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和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