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混凝土是通过在普通混凝土中复合特殊材料而形成特殊功能的新型混凝土,能显著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性能。相比于普通混凝土智能混凝土具有自感知、自修复、自调节、高阻尼能特性。结合城市桥梁工程的结构特点,综合智能混凝土自身特征探讨智能混凝土在城市桥梁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冬季低温环境混凝土蒸汽养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了智能蒸汽养护系统用于预制混凝土梁的养护。介绍了智能蒸汽养护系统的技术原理和智能蒸汽养护系统的现场应用过程及效果,着重阐述了智能蒸汽养护系统相比于传统燃煤蒸汽养护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钢筋作为桥梁混凝土节段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材料,其制造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桥梁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基建行业钢筋加工方法自动化程度低,不仅造成材料浪费,且影响桥梁建设进度和质量。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为钢筋制造提供了新的方法。基于BIM技术和智能装备的视角,针对传统加工方法的不足,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思路,系统地研究了钢筋智能制造的成套解决方案。即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立钢筋模型并进行可视化模拟,同时基于整数规划算法开展套料优化,进而建立钢筋模型智能建造的数据源;以智能设备作为智能建造数据源的“执行者”,直接读取数据源的下料单,实现钢筋的智能建造。以桥梁混凝土节段梁的钢筋制造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BIM技术和智能装备相结合的钢筋智能制造方法使得材料的余料率最低,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实现了钢筋半成品和网片的智能化加工,提高了钢筋加工的进度和质量,增强了桥梁的防震减灾能力,真正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结合的钢筋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钢筋制造,推动整体基建行业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丛林  栾超 《上海公路》2014,(4):20-23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力、温度、湿度以及裂缝等参量是影响路面结构性能的主要指标。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应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监测分析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在国内外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应用。通过论述光纤传感技术在道路等方面应用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实际应用于沥青路面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各类光纤传感器的分析及对智能传感交叉组网技术的论述,提出了智能道路的概念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建设实际,分析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业化、智能化建造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沉管钢壳制造、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密实度定量检测、钢壳管节长距离浮运安装等。为保障沉管隧道全过程高质量建设、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保障项目总工期,提出"标准化、工业化、装配化、智能化、精细化"建设理念,策划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智能建造体系,围绕沉管钢壳智能制造、混凝土智能浇注、智能检测、管节智慧安装及智慧工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智能张拉和智能压浆技术在阜建高速公路全面推广应用,有利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标准化施工,有效地提升桥梁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庄国方 《世界桥梁》2012,40(4):69-72
为促进智能混凝土材料在桥梁上的应用,通过劈裂及抗弯试验研究纳米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特性。试验结果显示:纳米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会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拉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电阻变化率与拉、压应力之间呈良好的线性规律;适当掺量且分散良好的纳米碳纤维可以使混凝土复合材料获得良好的压敏特性,成为自身具有损伤评估和应变监测功能的传感器。基于纳米碳纤维混凝土的良好压敏特性,将其作为具有应变监测功能的智能混凝土材料应用于桥梁结构中非常可行。  相似文献   

8.
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探讨基于图像识别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的新方法。通过混凝土外观图像样本,对图像进行淡化、强化、纹理、扩散、不同色度的处理,提取能反映图片中外观缺陷特点的参数,运用智能评定系统进行便捷、可靠的分析。开发了智能评判软件。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混凝土智能化研究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社会正向智能化发展,先进的智能化产物大量地涌现。作为建筑基础的混凝土材料也需向智能化发展。即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加一些智能组分,形成具有良好压敏性和温敏性等的智能型混凝土.以实现混凝土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0.
《驾驶园》2018,(9)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智能张拉与压浆施工工艺的应用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详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智能张拉与压浆施工原理、工艺流程,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20,(5)
文章介绍一种利用西门子S7-1200PLC作为控制器,选用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和HMI触摸屏设计的智能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采用"按批分配和隔批补偿"的称重控制算法,提高骨料、水泥称重的速度和精度;设置HMI组态界面参数,调整混凝土自动化生产中骨料和水泥的配比,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智能控制。该设计方法对境内搅拌站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埋入式智能感知器件势必会与路面沥青混凝土材料产生交互影响,为研究器件布设深度、数目、形状以及分散情况对沥青路面材料力学特性及破坏形式产生的影响,利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从细观角度出发,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在单轴压缩模拟试验条件下沥青试样埋入智能感知器件后的离散元模型,通过模拟沥青混凝土试样在不同影响条件的破坏模式,分析了不同路面埋设深度、器件数目、器件形状和分散状态对含智能感知器件沥青混凝土试样的力学特性及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含智能感知器件的沥青混凝土试样的力学特性及破坏形式受器件数目影响较大,且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多发生于感知器件边缘与沥青混合料接壤处;器件单元的形状外轮廓会对试样裂缝的开展产生引导作用,矩形感知器件影响下的沥青混凝土试样,其破坏裂缝多呈“V”字形开展,而梯形的智能感知器件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容易诱发试样内部产生沿梯形侧边45°的斜裂缝。在各种因素影响条件下,含智能感知器件的沥青混凝土试样以3个器件在试样中呈对角分布状态时的强度最低,稳定性最差,此种分散情况会造成试样最大化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沉管管节预制过程中混凝土性能控制难度大及管节浇筑参数控制严格等难题,节约人工成本和提高施工效率,针对深中通道沉管管节特定的结构型式,结合预制场选址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智能化浇筑工艺。该工艺在研制智能浇筑台车和折臂布料机的基础上联合“BIM+物联网+智能传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实施效果表明,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智能化浇筑工艺减少了浇筑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及机械伤害,有利于提高管节预制质量及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国家会展综合体主体展厅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预应力张拉采用了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该套技术通过计算机将预应力张拉过程自动化,并能实施自动采集数据,将预应力张拉工序可视化,有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7智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在硬化早期阶段具有明显的自主收缩、孔隙率较高、易于开裂等缺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用掺量为25%的预湿轻骨料来替换骨料,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一个“蓄水器”,使混凝土得到持续的潮湿养护。这种加入“预湿骨料”的方法,可使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机械运行规律,分析了机群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机群智能控制系统结构方案,对机群智能调度系统中的优化调度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配比与施工工艺一致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养护条件决定了其强度的发展和裂纹的产生情况。针对传统的养护方式的不规范、不科学、不精细的现状,基于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与无线测控技术设计了一套水泥混凝土智能养护系统用于现场预制构件的养护施工,并对其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突飞猛进,占75%以上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预应力损失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无损检测技术和局部破损检测技术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当前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检测技术存在的技术难点,提出采用部分区域局部破损检测和大范围无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持久应力的测试精度,并建议通过在预应力钢筋中埋设智能传感器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持久应力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程实例主要阐述智能张拉系统在某项目30 m箱梁中的应用,智能张拉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张拉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预应力施工质量,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值得推广.在龄期相同、混凝土强度相近、外界温度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人工张拉的箱梁跨中起拱度小、张拉伸长量偏差大,而智能张拉的起拱度及伸长量接近设计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水泥混凝土养护方式不规范、不科学,往往因养护不当导致强度不足与产生温度裂缝。水泥混凝土智能养护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通过温度、湿度、水化热多参数自动分析控制混凝土的养护施工,可保证养护过程规范、科学、精细,对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裂缝的出现、提高养护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