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动态识别道路坡度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行驶中动态识别道路坡度的大小是采用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实现智能换挡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目前的一大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来识别坡度角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识别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动态识别道路坡度角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的数学模型基础上 ,介绍采用数字信号融合和模拟信号融合两种技术方法实现其融合算法 ,以达到识到坡度角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动态识别道路坡度角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的数学模型基础上,介绍采用数字信号融合和模拟信号融合两种技术方法实现其融合算法,以达到识别坡度角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带两挡AMT变速箱的纯电动客车在实际运行时因整车质量和道路坡度的变化导致最佳换挡点发生变化的问题,采用多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对道路坡度和整车质量进行了在线辨识,将识别的道路坡度作为换挡控制参数,制定了以加速踏板开度、车速、车辆纵向加速度和道路坡度为控制参数的四参数换挡控制策略,采用Simulink和AVLCruise软件搭建了控制策略模型和整车模型,两软件联合仿真对平路空载得到的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和新制定的四参数换挡策略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多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能准确识别道路坡度,与平路空载得到的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相比,新制定的四参数换挡策略能够适应道路坡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坡度是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它在工程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利用DEM (DigitaiElevationModel)数据获取地面坡度值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自动生成和识别某一坡 度范围区域边界线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在IBM一PC/XT微型计算机上编制了利用DEM数据 自动绘制坡度图的程序,并用该程序绘制出了某一实验区域的坡度图。   相似文献   

6.
基于MEMS(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采用车辆行驶坡道上的重力分量进行纵向坡度的动态测量,并结合陀螺仪的信号建立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模型,推导出数据融合流程。利用标定后的传感器完成水平道路和坡道的实车试验,采集实车试验数据进行离线算法验证。重力分量法与双天线GPS测量的坡度差值在±1°上下波动,表明重力分量法能够获得实时动态纵向坡度,满足智能汽车识别环境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采用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数值模拟隧道压力波.以国内某条地铁线路为背景,研究了地铁A型车以140 km/h恒速通过7 560 m隧道时,五种坡型、三种坡度对隧道压力的影响,给出隧道内压力最大值位置.结果表明:坡型对隧道压力的影响大于坡度;V型和W型坡隧道最大正压值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人字坡反之;人字坡隧道最大负压值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V型坡和W型坡反之.  相似文献   

8.
以狮子洋隧道为背景,对隧道火灾因坡度引起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火灾时隧道内的温度、能见度及烟气蔓延特征,结果显示:隧道坡度对烟气蔓延的影响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存在着一个临界突变值.得出了烟气蔓延到最大又回流的一段长度,是由于隧道内、外的温度差产生烟囱效应的结果.并对临界风速公式中坡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系数提出了修正.为研究隧道火灾及制定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超大连跨悬索桥的可行性,采用重力刚度法研究了超大连跨悬索桥在铁路活载作用下的刚度(坡度变化)特征.根据列车活载的作用位置,将桥梁沿纵向划分为车前、车下和车后3个坡段,分别探讨了它们的最大转角变形.还对不同垂跨比、跨度和连跨悬索桥的跨数进行了参数研究,分折了不同参数对连跨悬索桥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前和车后坡段的坡度变化随垂跨比增大而增大,随跨度增大而减小;车前坡段的坡度变化随悬索桥跨数的增加而减小,车后坡段的坡度变化随悬索桥跨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确定边坡坡度对于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至关重要,是路基设计的重要任务。一般路基的边坡坡度可根据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和设计规范推荐的数值采用,特殊路基的边坡坡度宜通过边坡稳定性验算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超高速公路行驶安全性,使用结构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基于智能路钮的高速公路虚拟轨道系统. 该系统由路面子系统、车载子系统和服务中心子系统组成. 安装车载系统的车辆接近写入路钮时激活虚拟轨道系统,阅读器读取标签路钮的位置坐标和该处道路线形信息,同时数据处理模块读取线形参数并处理得到道路切线与车身角度,读取前轮偏角、车辆速度和相邻两个标签路钮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模型得到车辆在相邻两个标签路钮之间行驶时方向盘的转动角速度,并将控制参数发送给转向电机. 研究结果表明,当超高速公路设计车速分别为140,160,180 km/h时,只要保证路钮间的距离分别小于1.33,1.50,1.69 m,就可保证车辆偏离中心线的距离小于0.5 m. 因此,基于智能路钮的虚拟轨道系统可将车辆限制在虚拟轨道内行驶,保证超高速公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为考虑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研制的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和公路交通车辆,分别采用三车模型和单车模型,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车辆、桥梁的气动力系数,讨论了车速、风向角、车辆在桥上所处轨道位置以及车辆类型等因素对车辆和桥梁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大和合成风向角的减小,车辆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存在增大的趋势,车速对单车模型气动力系数的影响更显著;车辆在桥上所处轨道位置不同对车辆、桥梁气动力系数的影响均较大,桥梁气动力系数对车速和合成风向角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交叉口发生堵塞,会影响交通的有效运行。因此,如何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对城市的交通有重要意义。以南稍门十字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借助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调查其高峰时段的现状交通量、信号配时方案及车道功能的划分,研究交叉口优化配时方案和改善交叉口车道划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的减少车辆延误,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证明VISSSIM仿真软件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为解决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日趋严重的拥堵现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区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力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山区沥青路面上坡路段严重的车辙破坏,通过对上坡路段车辆行驶特性的分析,计算车辆对路面结构的水平和垂直荷载。通过建立道路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山区沥青路面车辆荷载对结构剪应力的影响,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纵坡技术指标,提高山区沥青路面抗剪切性能。  相似文献   

15.
路面随机不平度下车辆对路面的动载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法对路面随机不平度进行时域模拟,建立二分之一车辆动力学模型,应用龙格-库塔法分析了路面等级、车速、载质量和车辆参数对路面动载荷的影响,研究了车辆产生的动载荷规律。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动载随着路面不平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车辆动载和动载系数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增大,且在固有频率附近会出现峰值;载质量的增加虽导致动载系数降低,但动载增大,故应严格限制超载现象;增大轮胎刚度和减小悬架阻尼都会引起车辆动载与动载系数的增大,因此,应限制高压轮胎的使用和选择合理的车辆阻尼参数。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中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获得准确的车辆状态和身份估计,并将相关信息用于交通管理的决策.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思想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际验证了其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今中国高速公路货运主导车型6轴铰接列车以满载状态在相同纵坡条件下行驶时, 其性能差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 中纵坡设计代表车型的问题, 采用典型平路试验和实际道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获得了该主导车型的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 分析了试验车发动机转矩、功率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 依据汽车行驶受力方程, 建立了该主导车型在各个挡位下的坡度与车速的关系曲线, 确定了不同纵坡坡度时, 发动机全负荷状态下车辆稳定行驶的最大平衡速度, 获得了该主导车型的加速性能曲线和减速性能曲线, 提出了符合中国当前货运车型变化的高速公路上坡方向纵坡坡度、坡长等主要控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 在相同纵坡条件下, 由于主导车型比功率的降低, 其平衡速度较标准中纵坡设计代表车型对应的平衡速度降低了20%~30%, 且适应其动力性的最大纵坡坡度比标准中规定的纵坡坡度小50%, 因此, 中国当前主导货运车辆动力性能不适应高速公路纵坡条件; 根据6轴铰接列车在不同纵坡上的加减速特性, 满足6轴铰接列车爬坡需求的最大纵坡坡长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 且降低幅度逐渐增大, 最大降幅达到60%。   相似文献   

18.
对汽车列车的运动特点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考虑铰接角的单拖挂汽车列车驾驶员模型;对挂车制动时车辆运动状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差动控制的道路跟踪控制器,建立了基于Simulink和Trucksim的联合仿真模型,验证了双移线工况下模型的路径跟随性和行驶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差动制动的单拖挂汽车列车道路跟踪控制器,与单...  相似文献   

19.
桥头跳车现象已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一大病害 ,在分析了形成桥头跳车的原因后 ,从七个方面阐述了防治这一病害的措施 ,它极大限度地缓解了桥头跳车这一通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