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加快我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进步.“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装备交流大会及产品展示会”与铁道部召开的“全路供电维修装备管理会议”同期举办。本次大会由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中国铁道学会安全委受会、西南交通大学、《世界轨道交通》杂志共同主办。中国铁道学会.铁道部运输局供电部.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世界轨道交通》2010,(1):35-35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世界轨道交通》2009,(12):63-63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世界轨道交通》2010,(2):45-45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世界轨道交通》2010,(3):67-67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世界轨道交通》2010,(4):43-43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运营密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装备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牵引供电设备的质量、维修、管理、建设、运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总结和交流中国铁路电气化先进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技术水平,全力推进电气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运总里程数将达到15万公里,同时铁路电气化率将达到70%以上,并且还将继续增长。为了对我国铁路电气化系统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洞悉铁路电气化系统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为铁路电气化供电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安全管理提供详尽的参考依据和准确的市场定位,2019年12月13日-14日,“第九届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与装备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将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由此可见,到2010年,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将达到4.05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形成快速电气化铁路网,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将会达到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一半,也就是5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承担的铁路运量比重将超过80%。2006年底,随着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开通,标志着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24000公里,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二大电气化铁路国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铁路基建总投资1万亿至2万亿元,超过”十五”建设投资规模的4倍,年均达1100多亿元。铁路将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由此可见,到2010年,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将达到4.05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形成快速电气化铁路网,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将会达到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一半,也就是5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承担的铁路运量比重将超过80%。由是观之,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与装备发展的“盛宴”已经来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对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现代化的检测设备是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维修质量的保证,是实现电气化铁路状态检测和状态维修的重要手段。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装备交流大会及产品展示会”上,铁道部运输局供电部介绍了高速铁路供电的安全检测监测总体技术规范的编制过程。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研究自2008年铁道部立题研究,直至去年年底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6月27日铁道部铁运[2012]136号“关于发布《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总体技术规范》的通知”,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1.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条干线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正式开工建设,从此中国铁路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步伐。50年弹指一挥间。从创业、徘徊到高速发展,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的道路。今天,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中国的电气化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跃居世界前列。让我们一同回首我国电气化铁路50年的发展历程,一同期冀中国电气化铁路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2.
《世界轨道交通》2008,(4):64-65
随着铁路电气化的不断发展,控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铁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对全路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大。保证其安全可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安全可靠的接地系统和可靠连接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气化铁路突破两万公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1年8月15日建成开通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到今年已经整整45年了。在这45年中,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5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的通车里程已经突破两万公里,达到了20132公里,这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过去45年的建设概况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比发达国家一般要晚半个世纪。1961年8月15日,在新建的宝成铁路宝鸡——凤州段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条电气化铁路全长91公里,线路穿越崇山峻岭,隧道…  相似文献   

14.
电气化铁路某车站龙门吊在吊装货物时,经常产生电火花甚至电弧,危及作业人员与龙门吊的安全。调查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内因是龙门吊所在股道未与车站股道电气绝缘,外因是牵引回流不畅。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彻底消除了这一现象,同时举一反三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至今已突破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在铁路运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为何如此重视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电气化铁路的优势到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电气化铁路对铁道通信的影响机理,包括磁影响、电影响和阻性耦合影响。并就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的影响给出了相应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提高电缆金属护套的屏蔽性能,加防护地线和气闭绝缘套管,进行绝缘连接处理,加瞬时过压保护器SPD等铁道通信电缆线路和光缆线路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京沪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的主骨架,是世界最繁忙的铁路运输干线之一。为实施国家能源战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推进东部地区铁路干线电气化成网,实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国家决定对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根据京沪铁路的现状特点,结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总体部署,按照铁路《既有线提速200km/h技术条件》的要求,对京沪线电气化工程、200km/h提速改造工程、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设计、信号配套改造工程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设计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耿杰  钮承新 《中国铁路》2000,(12):18-20
论述了电气化铁路的功率因数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说明通过电力机车和牵引供电设备改造,改善牵引供电系统功率因数,可有效减少电费支出,提高电气化铁路技术经济效益,并提出了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与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电气化铁道电磁干扰对通信线路产生的影响。结合目前的现状和有关工程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了对通信干扰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61年8月15日建成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凤段,到2003年已经42年了。在这42年中,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十余年建设历程 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比世界其他几个电气化铁路大国一般要晚半个世纪。1961年8月15日,在新建的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