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京哈线提速到200 km/h后运输生产与线路养护维修出现的矛盾,分析动态检测数据,加强对线路质量的动态监控,提出了具体做法,有效地指导线路养护维修,满足了提速后线路高质量的要求,确保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舒适地运行。  相似文献   

2.
柳州铁路局引进山西世恒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GC-Ⅲ型车载式轨道监测装置,率先在桂林工务段管辖线路上进行动态监控试点.从监测装置提供的数据与现场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出合理的门限值,有效地提高装置使用准确率.根据装置提供的Ⅱ、Ⅲ级病害,进一步查找出其基本分布规律,为线路养护维修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信息采集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管理办法.根据实际运用,发现装置尚存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车载探地雷达信号响应谱的振幅和包络特征可以间接关联有砟轨道道床脏污状态,路基、桥梁、隧道等3种线路环境下检测信号存在差异,由雷达信号提取道床脏污指数时需要求同存异。针对现有道床脏污率提取算法仅用于路基雷达数据的不足,需根据全线不同线路雷达信号特征改进道床脏污指数计算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铁路路基模型,数值模拟路基、桥梁、隧道3种线路环境上不同脏污程度时的雷达信号响应,并在相应线路下进行现场雷达测试和挖验试验。结果表明:路基、桥梁、隧道3种线路环境下,以功率谱曲线振幅最大值或包络面积构成的道床脏污指数与道床脏污率均呈正相关,且计算桥梁线路下雷达信号功率谱响应时需截断时间窗口中的梁体反射信号,隧道线路下无需截断仰拱反射信号,可类似于路基线路进行计算,该结果为利用探地雷达对全线道床脏污水平评估和预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实际测量上分析线路设计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一直是困扰设计者的一个难题。多年来由于缺少数据的支撑,这方面一直没有进展。笔者借用京津城际铁路精密测量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地统学理论分析研究实际数据,提出轨道几何形态的分形特征及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的最大值、合理值以及实际坡度的可能值,线路平面曲率、坡度变化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值不应超过13 500 m,竖向坡度的合理设计精度为0.1‰,超高顺坡最小值0.084 2‰。  相似文献   

5.
高铁线路开通运营后,工务维修管理模式需要向精检细修转变.各路局一般对动态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管理,采用轨道动态质量管理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满足路局、站段、车间不同层次用户对于动态检测数据的日常分析需求,波形综合分析软件的里程校核、多次历史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等功能,为工务段和车间对轨道几何状态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结合昌九城际铁路线路动态检测结果分析,介绍了轨道动态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线形动态检测设备的数据中,线路长波偏差能反映整条线路轨道的长波偏差情况。详细阐述了应用线路长波偏差分析线路状态,进行跟踪、制定线路维护方案的原则及方法。以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为例,对线路维护方案的效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动态监测的长波偏差进行线路维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铁路线路设备质量状态主要依据轨检车检查、机车车载式轨道动态监测系统和静态检查,这三种检查方式在数据处理与利用方面均存在不足.在分析三类数据之间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提出将三类数据分别量化为三个指标,对不同等级和特点的线路通过试验研究赋予三个指标不同的权值,从而得到线路设备综合质量状态评价,并提出计算与应用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数据开发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应用环境、系统硬件和软件组成;阐述该系统在应用创新方面引入立体化的数据管理和调用权限技术,以及线路数据开发流程管理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结合当前LKJ数据管理机制,根据LKJ车载线路数据分层管理的新思路,设计多层应用数据管理架构和合理而高效的线路数据存储结构,并实现能够快速、方便辅助完成交路组织的可行性方法,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刘卫仁 《科技交流》2003,33(1):7-13
本文通过调查及大量勘测数据,结合青藏铁路岗密学至那曲段的特殊地质,多次对线路方案进行比选、优化,以使线路更合理、更经济。  相似文献   

10.
通过轨检车的检测数据,可以了解和掌握线路的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和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管理)的动态质量。为此,从峰值管理和均值管理2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些基本的检测数据分析方法,以此更好地指导线路维修生产,适应铁路行车速度不断提高对轨道高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轨道衡使用环境影响其检测准确度的分析,找出了轨道衡使用线路的坡度和曲线度是影响轨道衡检测准确度的主要环境因素。利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对这一影响所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控制与解决,在经过现场实际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铁路通信动态检测数据对GSM-R网络质量进行合理评判,针对CTCS-2、CTCS-3线路对GSM-R网络的运用需求,从越区切换、语音呼叫、话音质量和电路域数据传输等4类检测项目中,选取13项具体测试指标进行量化描述,并基于对应的标准规范和检测数据特征对各项参评指标进行单独评价;然后,使用基于对等共识模型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衡定各项指标权重;最终,提出基于动态检测项目和检测问题的GSM-R网络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GSM-R网络质量综合评价指数(GQI)。通过选取实际动态检测数据进行GQI计算,探讨检测指标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GSM-R线路不同的网络状态与评价结果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GQI可对GSM-R网络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也可对4类测试项目分别量化评价,为GSM-R网络状态的趋势分析和铁路GSM-R无线网络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铁路线路动态检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目前铁路线路动态检查的状况,对动态检查周期,轨道检查车的编组挂运、运行速度,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电算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以及轨道检查车与其它动态检测仪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线路动态检查及检查数据的处理与应用,对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提高线路质量,确保行车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轨检车检测资料指导线路养护维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要充分发挥利用轨检车检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的作用,首先是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判释,其次是完善线路质量的谡法,包括采用轨道质量指数(TQ1)指导线路养护工作,实行有计划的预防维修  相似文献   

15.
轨道作为影响线路行车安全的主要结构之一,其质量状态检测与科学管理是工务部门养护维修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已积累了海量的多源轨道检测数据,是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并进行运维决策的重要基础。在总结我国主要轨道检测数据管理与评估方法基础上,介绍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在轨道弹性不良筛查、连续多波周期性不平顺识别、道床脏污状态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基于轨道几何动检数据的病害预警分析,以及轨道质量预测与维修决策技术,为动态检测大数据在线路设备养护维修中的科学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轨道检查车作为指导线路维修和确保行车安全的有效检测设备,应对其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地分析和应用。介绍轨检车检测原理,以曲线养护为例,分析轨道几何测量、车体振动加速度测量和变化率等项目的检测数据,提出如何利用轨检车检查报告和有效利用轨检波形图加强曲线养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轨道检测在工务维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线路的维修提供很好的数据平台和参考标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轨道动态检测的不足,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达到检测很好地为提高线路维修质量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把铁路线路设备各种检测数据与设备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将各种检测数据分开存储、独立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工务决策部门提供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可视化查询、浏览与分析的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19.
铁路枢纽地段地形复杂,客货运大小车站相连,且线路较为密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客货混跑铁路纵横交错,因此GSM-R移动通信系统除了在前期设计阶段中进行相应规划外,在后期GSM-R网络编号方案中需要对既有线路进行分析,同时对本线数据进行合理编制。结合郑州铁路枢纽的实际情况以及相邻线路GSM-R网络编号方案,对郑机城际铁路GSM-R网络编号方案当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相应分析,最终形成郑机城际铁路GSM-R的网络数据报表。通过报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合理的GSM-R网络编号方案,可以充分利用GSM-R系统的既有资源,同时可以为铁路运输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轨道动态几何状态与轮轨力是服役状态的重要指标,对这两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轨道质量,但由于轮径值偏差、线路长短链、车辆运行中产生滑动摩擦等原因,检测结果里程与线路真实里程偏差较大,影响数据分析应用的准确性,且难以对两种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本文提出了统一采集和分散采集模式下轨道动态几何状态与轮轨力检测数据的里程校准方法。统一采集模式下,先校准轨道动态几何状态检测数据的里程,再将轮轨力检测数据的里程与之同步对齐校准。分散采集模式下,采用特殊区段、线路要素与检测波形关联分析的方法,实现对轮轨力检测数据的里程校准。对某地铁线路真实检测数据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统一采集模式下校准后误差小于0.6 m,分散采集模式下校准后误差小于2.0 m。将该校准方法应用于轨道动态几何状态与轮轨力检测数据可视化展示软件,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