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历来船"料"解释问题 "料"这个字在后汉(约公元100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就有注:"料,量也,从米在斗中,读若辽."以后的一些古代字典,对此字的解释如下: <玉篇>(梁朝):"料,数也." <增韵>(宋朝):"料,计也." <广韵>(宋朝):"料,度也."  相似文献   

2.
满剌加,即今之马来西亚马六甲.据<明史·外国六·满剌加>载,明成祖永乐元年十月,遣中官尹庆出使其地,"其地天王,亦不称国.……庆至,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其酋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进贡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师,帝嘉之,封为满剌加国王."  相似文献   

3.
南海交通史研究若干问题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释名>云:"海,晦也,其水黑如晦也."古代中国人从陆地望海,觉得海很黑、很深、很有神秘感.人在黑夜里容易疑神疑鬼,白天则不会,晦暗之处容易产生神秘感.中国人最初对海的观念就是海上有仙.从<史记>开始,古书就记载海上有出产不死之药的仙山,名为蓬莱,蓬莱即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魏晋时期,约有六篇有关海的赋,都提到海上有名山、仙人、异兽,所以中国人最早的海洋观念是与"求仙"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航海科技名词>67页列有"11.0029初稳心高度initial metacentric height above baseline符号‘KM'","11.0031初稳性高度initial metacentric height又称‘初重稳距',符号‘GM'".这里将船底基线到稳心的距离定义为"初稳心高度";将船舶重心到稳心的距离定义为"初稳性高度".实际上无论是造船业还是航运业,不管是称"初稳心高度"还是"初稳性高度",历来都是指重心G到稳心M的距离,也就是"GM"值,彼此心知肚明,从来不会产生误解,它是衡量船舶初稳性的一项主要指标;而从基线到稳心的距离KM一直都称"稳心距基线高".由航海教育界知名教授蒋维清先生编撰的全国统编教材<船舶原理>有这样的论述:"GM--初横稳心高度,以下简称为稳性高度";"Zm--初横稳心距基线高,以下简称稳心距基线高"(Zm亦即KM).沈玉如先生主编的<船舶货运>中亦称:"KM--船舶横稳心距基线高度".航海职业教育交通部学科带头人吴钟琪先生主编的<实用英汉航海词典>对GM词条解释为:"稳心高度".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船舶工程名词>中也体现的是这个精神,如23页中指出,"03.047重稳距metacentric height又称‘稳心高',‘稳性高'.船舶稳心与重心之间的垂向距离."至于<船舶工程名词>与<航海科技名词>对"GM"的规范定名不一致,那是需另外讨论的问题.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初稳性高度"和"初稳心高度"系同义语,且KM从来都叫做"稳心距基线高(度)",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称呼.<航海科技名词>审定的专家们初衷是好的,却违背了航运理论与实践中约定俗成了的习惯,也没有顾及到与之相关的造船业的用法.对"GM"这个词的审定,应该是在"初稳心高度"和"初稳性高度"二者中确定出一个作为规范名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它们各自另立门户,这样,不仅违反了科技名词规范的原则,而且容易造成混乱.比如中英对照的<国际海事条约汇编>中的"初稳心高度"业内人士谁都知道指的是"GM",但按照<航海科技名词>的规范法,指的却是"KM",如此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5.
一、扶胥港所在的黄埔深水湾具有一定抗御风浪和飓风的条件,<黄埔港计划>和<黄埔港史>都指出古代扶胥港与民国时期建的黄埔港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并以之相互参照研究.所谓"海船不易在此停泊较长时间"的论断违背事实.二、从扶胥镇的商业税收入之多,可断其为重要商业中心.从其多海舶停泊,可断其商业之发达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章望之<重修南海庙碑>也证明其为外贸港口.宋代官员曾噩已指出海舶完全可以在扶胥镇合法停泊."宋代海船不能在此停泊贸易"之说违背史实.三、<元大德南海志残本>证明当时南海西庙一带商业区虽在西城墙外,仍被当时人称其在西城南隅,廖颐、方信孺的记载实质上指的是同一座神庙."南海西庙迁移"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意义 交通行业标准<海上运输航线代码>是为规范海运航线的标识,加强水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而制定的."九·五"期间,围绕国家重点项目--集装箱运输EDI运作系统及示范工程的开发,EDIFACT国际标准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被积极采用,同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海上运输航线代码>加以试行,目的是促使我国海运航线的标识尽可能趋向一致,逐步达到全国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大统历日汇编>收录<大明泰昌元年岁次庚申大统历>残卷,经对比发现,该历年份非庚申.据残历之纪年表推断,其年份当属下一年,即辛酉年.该年历日颁发之前,因皇位更替,二度改元,出现了两次变更历日年号的特殊情况."泰昌元年"或有所本,建议仍据原笔书题写<大明泰昌元年大统历>定名.辛酉年历日之印造颁行过程,可为今人审视传统颁历制度提供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8.
一、缘起 1999年秋,英国李脱·布朗出版公司推出了THE CITY OF LIGHT(by Jacob d' Ancona).该书中译本名为<光明之城>,原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英文本的编译者是大卫·塞尔本.书的封页上说:"在马可·波罗之前,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冒险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国都市,称作光明之城."  相似文献   

9.
陈自强 《海交史研究》2002,(2):118-125,80
一 漳州月港是明代著名的民间海外贸易港.20世纪40年代,胡寄馨先生在<明代福建对外贸易港研究>(载<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会出版)第四章,以丰富的史料展现月港的历史风貌,指出月港"是近代中国国际贸易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厦门兴起之先声,其兴起仍是值得我们重视".胡先生的这篇大作堪称月港研究之先声.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月港.美国学者菲律乔治<西班牙与漳州的早期通商>(薛澄清译,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年第4期),论述了1571年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后漳州海商赴吕宋与西班牙商人展开贸易的情况.他指出:"西洋人通商,先在波斯湾,次移施拉尔,后迁至霍微拿斯.三四百年前,中国对外通商的地区,也曾三变,先泉州,次月港(在海澄),最后厦门."  相似文献   

10.
曹魏政权开凿的运河(续) (五)白马渠 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楚王曹彪(文帝曹丕弟,公元195-251年)自寿春徒封白马县(故址在今河南滑县东),世称白马王.相传曹彪曾在今河北饶阳与武强一带开凿过一条沟通滹沱河与漳水的运河,后世称之为白马渠(也称白马河、白马沟).据<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条下郦道元注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