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信号系统安全距离的计算机制对其相关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其在移动闭塞中的运用,对移动闭塞中安全距离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型是车载ATP(列车自动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影响车载ATP安全防护距离的因素包括列车位置不确定因素、ATP设备反应时间、列车制动性能等.分析了这些因素与安全防护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移动闭塞系统和准移动闭塞系统的ATP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实际工程数据存在较小的误差,模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铁路货运量的逐年提升,三显示自动闭塞追踪间隔日益不满足运输需求,朔黄铁路对安全防护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阐述朔黄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将既有信号系统和移动闭塞信号系统进行适应性分析对比,通过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定位、列车卫星定位、列车完整性检查、行车许可计算、重载列车安全制动模型、技术站发车能力和ATP与LKJ不停车切换技术,得到适用于显著提高朔黄铁路运输能力的信号系统,提升了我国在重载铁路移动闭塞核心领域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信号系统下到发线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发线安全防护距离涉及行车安全、行车效率及工程投资。在不同信号系统下,到发线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阐述安全防护距离的定义、组成,分析在不同信号系统下安全防护距离受约束的相关因素;以两种典型的信号系统为例,详细讨论不同方式下到发线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实际的到发线有效长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谈移动闭塞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移动闭塞和固定闭塞技术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移动闭塞的3个基本要素,即列车定位、安全距离和目标点,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介绍,简要地阐述了移动闭塞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已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固定闭塞信号系统,成为地铁信号系统中的新成员。介绍了阿尔卡特S40移动闭塞信号系统的结构框图、组成及主要功能。分析了该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中的列车定位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移动闭塞的原理及实现方式,为应用及设计信号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距离的概念,并对安全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间最小追踪间隔模型,对移动闭塞中安全距离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全距离是影响列车追踪间隔的主要因素,且在列车最高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随安全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引入移动闭塞概念的基础上,比较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的技术差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计算方法,推导出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计算公式,对两者进行仿真计算及分析。可知,列车以相同的速度运行,列车安全间隔越大,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比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缩短得越多;列车安全间隔距离一定时,列车的运行速度越大,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和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越接近。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铁3号线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州地铁3号线信号系统(车辆控制中心、车载控制器、列车自动控制等)安全性功能的介绍和应用分析,对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设计上的一些安全理念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从而得出对该系统在安全性应用方面的一些分析见解。无论是移动闭塞还是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任何信号系统所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是"故障导向安全"。  相似文献   

10.
CBTC系统简介 移动闭塞系统的意义 城轨交通中列车控制系统经历了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几个发展阶段,移动闭塞系统通过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实时、连续地双向通信.缩短了列车前后的安全距离.闭塞分区的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的两个绝缘节之间的距离.而是代之以列车占用区域,这个区域是移动的也是经过优化后最小的.  相似文献   

11.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基础数据中,信号机公里标与信号机间距离是控制列车安全运行的基础,当提报的LKJ基础数据中信号机公里标与距离不一致时,会出现LKJ临时限速控制异常的情况。本文针对此类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相对传统固定闭塞系统,缩短了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距离,从而大幅提高运营效率。保障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是CBTC系统安全高效安全运营的核心。分析了CBTC系统的典型安全制动模型,计算了各参数典型取值情况下不同速度列车的制动距离,论述了该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对于不同速度列车的制动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将洞室最大切向应力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比值、弹性能量指数这3项影响隧道岩爆的主要指标作为判别因子,建立隧道岩爆预测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以国内外重大隧道工程发生岩爆的实测资料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判别函数对待判样本进行预测。该模型在预测判别中综合考虑了影响隧道发生岩爆的多项因素,通过判别模型的学习功能获得岩爆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排除了一般准则中建立判据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实例证明该模型利用回代估计法所得到的误判率为零,并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远程直达列车的各种车辆小时消耗。在着重考虑始发站集结车辆小时消耗的前提下,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式,并且确立了远程直达列车的开行条件。建立以总车辆小时消耗最少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利用循环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5.
折返站是限制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能力的关键点,因此折返站的设置在地铁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建设过程中车站尾部常常受到建设规模的制约,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就站前折返安全距离长度对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根据IEEE制定的CBTC系统安全制动模型,推导安全距离计算模型,根据计算模型得出安全距离缩短后对信号系统ATO控制列车运行的影响。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列车站前折返全过程,绘制折返时间图解,研究站前折返能力的受制因素,分析列车安全距离缩短后对折返时间间隔的影响。最后,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在安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有轨电车在组团式城市有着良好的区域适用性。通过分析现代有轨电车车站分布对吸引客流、乘客出行时间、工程造价和项目运营的影响,为站点布设提供理论基础。以运营效率最优兼顾乘客节约出行时间效益为目标,从车站工程费用、运营费用(车辆购置费)、运营收入(车费收入)和乘客节约出行时间效益4个部分建立有轨电车站间距优化模型;并用Matlab编程求解,结合成都市IT大道现代有轨电车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有轨电车能实现70 km/h速度的最小站间距为0.631 km,一般现代有轨电车的合理站间距为0.5~0.9 km;该优化模型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度较高,可以为现代有轨电车车站分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计量比对定义基础上,分别从比对实验室、比对项目和方法、比对路线和时间安排、传递装置、比对试验过程、参考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参比实验室结果报告共7个方面,论述机车车辆轮对内距尺检定装置的计量比对方案.通过处理计量比对结果,分析个别参比实验室比对结果未达到合理预期的原因,提出建议,为进一步保障内距尺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双层采空区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隧道下穿煤层采空区开挖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产生扰动,"活化"既有采空区,影响隧道及采空区周围地层的稳定性。由于双层采空区的特殊性,采空区与采空区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FLAC3D软件,通过控制变量法建立双层采空区隧道模型进行计算,考虑采空区高度及采空区之间间距的影响,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形变及位移、围岩应力及围岩塑性区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双层采空区存在时,当采空区之间间距大于20倍煤层采高时,双层采空区可按单层采空区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到发线有效长度及信号系统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普速铁路、高速铁路、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动车段(所)的到发线或存车线有效长度,从标准规范和信号系统适应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机车牵引列车运行线路,结合LKJ停车安全距离的计算,对相关标准规范做出补充建议。对于动车组列车运行线路,结合列控系统停车安全距离和列车过走防护距离的计算,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分析,并给出必要的优化设计建议。对于动车段(所),结合出入段(所)方式和是否设置调车应答器组,确定不同情况下的存车线有效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