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岁末,回顾2006年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可谓令人心有余悸。大概没有人能忘记,年初时有研究机构预测2006年至2007年度全球箱集装箱船队运力或猛增大约16%,而预计同期国际集装箱运量的增长率至多在8%~10%之间浮动,并由此断定2006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运力必然明显供大于求。然而,伴随2006年2~3月份全球主要航线集装箱贸易量的快速恢复以及强劲长势,市场骤然全面回暖,悲观情绪得到缓解,2006年上半年亚洲,特别是中国集装箱货物出口量持续增长,全球各条贸易航线,尤其是亚洲/欧洲贸易航线集装箱运量连续6个多月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2006年港口的增速将从激情的增长转变为稳定的成长。预计2006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为13%-19%。港口集装箱泊位供给2006年仍然将保持稳定的态势,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2006年航运市场仍然处于周期性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和中国对大宗货类进口增速的下降以及运力的快速  相似文献   

3.
国际水运     
“全球集装箱运力猛增”法国船舶经纪公司全球集装箱运输数据研究中心于近日推出一份报告表示,随着全球集装箱经营人在过去几年中变本加厉地相互收购,合并和扩展等活动的不断升级,全球集装箱运输经营大户船队运力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份报告指出,截止2006年1月31日,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已经扩大到913万标准箱,而2000年1月31日仅仅为515万标准箱,6年增长幅度为77.4%。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整个产业的最高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50万TEU (集装箱的计量单位,20英尺标准箱),而2005年市场需求量只有22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相距业内公认比较合理的最高生产能力与需求量比铡1.3:1甚远,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加快了供求矛盾显现。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同时预测,2005年新设或规划建设标准干货集装箱工厂到2007年全部投产后最高生产能力将达到582万TEU,但从现在到2010年集装箱全球新箱需求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未来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用航空货物运输市场存在着供求与需求不匹配,并且航空运价不能反映供需关系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缺乏信息明晰的市场。航空货物运力具备期货商品的属性,并且存在远期标准化合约交易的可能性。通过民用航空货物运力期货市场的建立,可以使得航空企业获得套期保值的能力,从而有效保障安全生产;可以使得监管机关可以获得真实数据,以此为监管依据;可以发掘航空货运市场创造财富的潜力,从而促进航空货运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世界船舶市场开始出现转折之年,也是中国船舶工业新船完工量突破 1 000万载重吨之年。航运与造船市场仍处中高位 2005年年初以来,油船和散货船航运市场明显降温,集装箱船运价先涨后跌,其原因是船队运力供过于求,船队运力增长率大于海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从供求关系上看,2005年航运市场船/货供求基本平衡。油船市场 2005年油运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像2004年那样紧张。上半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输》2010,(12):86-87
中国近年大规模建设港口,而在金融海啸打击下,去年码头设备需求减少,业内已明显出现运力过剩的问题,有大批中小规模港口的码头设备被闲置。而在各类型港口中,以集装箱港口运力特别过剩。去年全国港口集装箱码头设计通过能力为1.28亿箱,已首次超过港口处理箱量。而以91个主要集装箱码头保守计算,处理能力为1.12亿箱,码头能力与处理量比率为1.11:1,且两者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超限运输导致运输市场运力过剩,形成“压价→运力过剩→再超限”的恶性循环,严重扰乱了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使运价无法正确反映市场运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严重损害了守法承运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9.
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让各大船公司相信,航运业已经步入黄金期。各大船公司争相建造更多更大的船舶。而船越造越大时,危机或许就不再遥远。好日子持续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集装箱运价一直低迷。到1999年出现转折,集装箱航运业的需求骤增,运价从此开始大幅攀升。经过2001年和2002年的短暂盘整后,到了2003年,运价再度走高,并一直持续到去年。也就在这几年,全球航运界对中国的迅猛发展似乎缺乏必要准备,以至于产生了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2004年,全球对集装箱的需求增长14%,但运能仅增长8%,以至于中国东部沿海各大港口等待出口的集装箱占满了码头堆场,一排排颜色各异的集装箱多得望不到边,船公司成了香饽饽,外贸公司的货物排着长队等待装船。  相似文献   

10.
航运高潮带来巨大需求 2004年以来,由于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制造业持续了20个月有史以来最旺盛的市场需求。以中海集团为例,随着海运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每年需要更新的集装箱就达到了20万标准箱。航运市场的突发性繁荣使得集装箱产品订单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输》2011,(12):86-86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香港举行的亚洲物流及航运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受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市场运力供求不平衡以及经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海运业总体低迷,  相似文献   

12.
杨冬林 《综合运输》2000,(10):18-19
<正> 道路运输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车辆的运输能力(简称“运力”)、人流和物流对运力的实际需求量、经营者(驾驶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道路运输市场所提供的运力应适应并保持略大于客货流量的实际需求状态,并通过有序竞争,力求充分利用运力,不断满足人流、物流(质和量)的要求,从而实现道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如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长江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和前景2005年长江运输超过6.5亿吨的铁矿砂、原油和化工产品,集装箱运量超过260万TEU,与2004年同比增长42.8%,预计2006年将增加到310万TEU;2005年长江运输集装箱有142万TEU从上海港转口,相当于上海港2005年1808万TEU吞吐量比重的15.7%。由此,英国市场分析专家尼尔·德克认为,持续性扩大投资开发长江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扩大集装箱运输,尤其是转口运输市场,对于上海洋山深水集装箱枢纽港口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 自从1956年美国人麦克林把集装箱运输推到海上运输后,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从1970年的316万TEU发展到1990年的3799万TEU,年平均增长率为13.24%,而同时期外贸海运总量年增长率仅2.29%。其中80年代年增长率为8.7%,低于70年代的17.97%,尽管运量大幅度增长,但运力增长远高于运量的增长,遂使集装箱航运市场也和其他国际航运市场一样,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各班轮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主要的有:采取新的市场经营  相似文献   

15.
道路货运车型结构和运力结构不合理问题存在已久,普通运力过剩,各类特种车、专用车、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等特种运力不足;中型货车运力大于运量,大型车、重型车数量相对较少。为促进道路货运运力结构调整,交通运输部提出以降低能耗、提高运输效率、确保运输安全为目标进行货运车型结构调整,部分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促进道路货运运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促进运力结构调整,进而促进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但是针对一个地方推动货车运力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本文针对节能减排效果难以量化的问题展开研究,建立货车运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模型,并给出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6.
罗虎 《综合运输》2004,(6):75-77
经过长达几年的低各,2003年国际班轮运输市场迅速恢复、重新趋好。这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需求稳步增加,全球主干航线箱运量墙幅较大,全年运量增幅超过9%;特别是中国集装箱进出口箱量保持快速增长,可谓一枝独秀,成为全球集装箱市场增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7.
数字·交通     
<正>582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11月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继续呈现下跌趋势,月均值为582点,较10月份均值下跌26.6%,其中11月20日仅为498点,创历史新低。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周均值为1050点,较10月份均值下跌2.6%。722.3点12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需求保持平稳,但多数航线受供需失衡状况影响,市场行情总体下行。12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反映总体市场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722.3点,较上月平均下跌4.6%;反映即期市场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536.7点,较上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全球煤炭、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减少,然而运力在未来几年有增无减,运力过剩局面相当严峻。本文在这种背景下从海运贸易量、运力增长因素对2009年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数字     
《综合运输》2010,(11):90-90,91
10我国的液化气船舶年运输能力已达到520万吨以上,新增运力的年平均增速是运量增长的10倍。供大于求,运力过剩困扰航运市场。  相似文献   

20.
蔡少渠  钱宏玖 《综合运输》2000,(8):33-34,40
<正> 改革开放给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发展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各地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搞活运输市场的改革措施,允许道路运输多家经营,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兴办道路运输业,几年功夫,运力长足增长,基本解决了运输难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个体运力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路运输市场体系雏型。如何使其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拟谈些粗浅看法,与同行共讨。 一、当前道路运输市场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不力。在运输市场开放的初期,曾一度忽略了与市场相配套的一系列环境,特别是未严把“准入关”,过份强调“量”的增长,忽略“质”(车型、等级)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功能发生紊乱。于是,出现了:车站、货场、道路等配套设施在短期内不适应,造成运力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