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的简单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多。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速磁浮列车测速定位问题,从系统工程角度阐述测速定位问题的技术本质是车地时空关系的表达,功能目标是实现车地时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交互,重点在于信息层面而不是单纯的测速定位技术研究应用或系统构建。分析归纳了在技术选用和系统设计时需充分考虑的时空一致性、时空约束性和时空敏感性特征以及五方面具体特点;汇总了高速磁浮列车测速定位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感应环线技术、齿槽检测技术、车载多普勒雷达技术、脉宽编码检测技术、射频应答器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以及光纤测量技术,并分别从原理、优缺点、适用性、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鉴于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技术层面,从工程化角度出发展望了测速定位技术和系统的发展,认为雷达技术、通感一体化技术、基于惯导的组合测速定位技术以及摄像测量技术值得关注,以工程化为目标的系统研究、设计和优化还需深入进行,需要跟随技术发展对多种技术组合进行持续研究和试验,并应构建测速定位技术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针对目前的系统架构下不能充分支持时空信息共享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总线架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通用技术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技术平台的数据来源和共享需求,提出RITS通用技术平台的总体结构,并建立一套RITS通用技术平台的标准体系架构,阐述平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接口和数据标准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时空一体化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全面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既有线提速技术、机车车辆装备技术、重载运输技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客站设计施工技术、通信信号和信息化技术、安全装备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论述中国特色铁路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深刻阐述新形势下做好铁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十一五”铁路技术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对系统掌握客运专线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提升机车车辆装备技术、完善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体系、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推进设备安全检查维修技术现代化、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铁路基础理论研究、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等技术创新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5.
现代制造技术具有系统化、一体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我国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相结合,新的工艺、设备与技术逐步完善并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外重载铁路技术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今后我国重载运输技术发展模式,分析提高轴重的经济效益,分析我国重载铁路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重载运输应采取既有普速路网的强化改造和合理规划新建重载线路的措施,以提高整体重载运输能力;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应重点研究运输能力匹配和运力布局,加快开展大功率机车和货车技术、牵引制动控制技术、基础设施强化技术、大能力煤运通道新建技术、重载轮轨关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采用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技术、预防性线路维修等技术来全面提升重载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强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2):11-15,106
基于HXN3和HXN5型机车技术性能的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总体及柴油机、电气、车体、转向架、制动和辅助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阐述了上述各系统技术优化和创新的重点方法,提出了该产品技术平台的建立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盾构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对日本的隧道和地铁施工技术情况的考察报告,重点介绍了多面型盾构机、盾构机产品系列化、盾构技术发展的新课题,以及与盾构技术配套的高压和超高压喷射注浆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S1000D标准和动车组技术资料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S1000D标准对动车组技术资料进行结构化编码管理的方法和优势。结合目前动车组技术资料的实际使用情况,运用S1000D标准对既有技术资料进行结构化编码分析研究,初步制定了一套易于操作、使用的动车组技术资料结构化编码的解决方案,并且制定了动车组技术资料的数据模块编码和信息控制码,希望以后逐步形成中国高铁技术资料自己的结构化编码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信及其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简要论述了通信技术、信息传输及其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简要论述了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差异,并围绕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和信息编译码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简要说明新建高速基础制动试验台的用途和技术特点,重点阐述测试技术特色,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采集技术、无线测试技术、高温应变测试技术、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红外热成像测试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从数字高清技术分辨率和压缩技术方面进行阐述,并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高清技术的组网和应用进行分析,对高清技术在铁路内应用提出检测验证要求.  相似文献   

13.
填土压实质量检测新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就现存及正在开发的、新的填土压实检测技术和方法 ,从基本原理到施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和评价 ,在对第一代压实系数K和第二代基床系数K3 0 检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和介绍第三代动刚度系数Kd和瑞利波速VR压实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路线和仪器特性 ,并指出动态、无损、准确与快速将是开发填土压实质量检测仪器的必然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姜强俊  刘文亮 《铁道车辆》2012,50(5):4-8,47
对国内外重载货车轻量化技术现状和我国轻量化技术基础进行了对比;结合世界各国轻量化技术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重载货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思路和措施,为我国发展重载铁路货车、实现铁路重载货车轻量化技术新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迅速发展的轨道车辆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全球高速铁路发展及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进行技术分析和调研,分析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及高速列车发展计划,尤其是欧洲及日本的下一代高速列车技术研制特征。同时,介绍我国下一代高速列车的技术特征和技术目标,包括设计理念,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和制动、智能化特征、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重点提出我国下一代高速列车的技术指标建议值,论述了下一代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牵引传动等关键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智能化的设计目标。结论表明:国内外下一代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和竞争依然比较激烈,下一代高速铁路先进技术成为当前的主要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测试中将产生大量繁杂多样的数据,人工进行测试分析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仍不能保证测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基于专家系统的综合测评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分析传统专家系统技术在CBTC综合测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传统专家系统技术的取舍和改进,提出一种针对CBTC的综合测评技术,其中包括数据预处理技术、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机技术,最后对该技术在CBTC测试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评价技术的创新为我国建立安全、高效、舒适、快捷的轨道交通运输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十余年的磨砺坎坷,励精图治,已经造就了一只严谨务实,  相似文献   

18.
简要叙述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电磁兼容的关键技术即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和浪涌抑制技术等,结合电磁兼容理论提出电磁兼容机柜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R1线是济南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探索、应用了多项绿色技术,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及稳定性控制技术,混凝土刚性防水技术及预制构件应用技术;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和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设备系统中的可调通风型站台门和隧道嵌装型蒸发冷凝技术等改造工艺,以及"海绵"设施应用、高架车站光伏发电和中压能馈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以期为后续济南和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完成铁路牵引和运输任务,机车动车的传动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功率电子技术与交流传动相结合,不论是对提供牵引力方面,还是对电网的性能方面,都赋予传动技术以新的品质。文中综述了交流传动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和GTO晶闸管技术为交流传动的成功做出的重大贡献;在此期间,IGBT技术发展到最大功率和电压范围,并将取代GTO技术;以德国DB铁路的423型城市快速轨道动车和185型电力机车及瑞士联邦铁路的Re484型多流制电力机车为例,阐述了IGBT技术的优点和新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