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刚性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其受力状态加以阐明,经应用试验证实,刚性桩处理软土地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其推广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为高粘结强度刚性桩,相关的检测结果证明其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远高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值。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刚性桩复合地基及褥垫层的不同形式和受力特性,以及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加以探讨,从而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李华 《交通标准化》2008,(19):75-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为高粘结强度刚性桩,相关的检测结果证明其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远高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值。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刚性桩复合地基及褥垫层的不同形式和受力特性,以及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加以探讨,从而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开展了现场原型试验, 分析了桩身和桩间土的应力在不同荷载与深度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与刚性单桩的对比, 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相互作用特点; 结合已有文献,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与软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在力学表现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柔性桩的主要作用是挤密桩间土, 消除其湿陷性, 试验场地处理后湿陷系数基本小于0.015;由于柔性桩的挤密作用,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以充分发挥,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得以增强; 软土地区柔性桩的荷载分担率一般大于桩间土, 由于黄土的承载力较高及柔性桩与桩间土的模量比小,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稳定在26%左右, 远大于柔性桩的7%;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属于端承摩擦桩, 随着荷载增加,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逐渐强化, 荷载分担率逐渐增加, 最终稳定在67%左右; 刚性桩荷载传递能力的增强并不利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纯摩擦桩有效桩长的影响, 以及对端承摩擦桩桩端土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路基基础有两种形式: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但目前对于CFG桩复合地基常用的质量检测方法为刚性承压板载荷试验,这种检测方法对于柔性基础来说是存在缺陷的.本文给出一种适合于高速铁路柔性基础作用原理的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模拟高速铁路柔性加载的特性.通过对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其沉降变形和桩土荷载分担特性.  相似文献   

6.
卢涛 《交通标准化》2012,(18):111-11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较少。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工作机理,着重利用有限元法分析垫层模量、垫层厚度、刚性桩长度和路基填筑高度等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旨在为以后该类型高速铁路复合地基沉降量的设计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刚性桩(CFG桩)加柔性桩(砂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加固方法,可以处理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地基。在淤泥地层上修建多层建筑,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尝试使用CFG桩加砂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处治方法,对承载力设计和施工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多桩型加固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模型试验理论基础和放宽的相似法则,对路堤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中的土工格栅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同时对各级荷载下的受力状态进行测试,并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有规律性、有价值的结论,这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长短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长短桩复合地基在不同桩土刚度比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及荷载传递方面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此类复合地基能使刚性桩、柔性桩以及土体协调变形,合理发挥它们各自的承载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复合地基是指由基体(桩间土)和加固体(桩)构成的地基载体.可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和柔性复合地基,与均质地基和柱基础不同的是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加固体构成,是非均质的异向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桩体和增强体共同受力,即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  相似文献   

11.
依托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加固实体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旋喷搅拌桩加固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的适用性和加固效果;通过钻孔取芯和静载试验测量分析了旋喷搅拌桩在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中的成桩质量和桩芯强度;监测了路堤荷载下旋喷搅拌桩加固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典型断面的施工期间及工后的地表沉降、深层水平位移、桩体荷载分担比、...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群桩基础抗液化性能优于单桩基础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托海南省海文大桥工程,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单桩、四桩、六桩基础处理液化地基的差异性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工况下饱和粉细砂土层中孔压比、桩身加速度和弯矩时程响应差异及其三者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35g地震动荷载作用下,3种工况均产生液化现象,饱和粉细砂土层深处的孔压比开始增长时刻及稳定时刻均滞后于浅层;六桩基础完全液化耗时比四桩基础延缓4.41~4.82 s,四桩基础完全液化耗时比单桩基础延缓4.00~4.42 s;随着桩数的增加,同一深度处饱和粉细砂土层中桩身最大加速度及其放大系数均逐渐减小,桩身最大加速度出现时刻逐渐滞后,且随着孔压比的增大,桩身加速度逐渐减小;六桩基础最大弯矩较四桩基础小25.95%~43.50%,四桩基础最大弯矩较单桩基础小28.80%~33.10%,单桩基础最大弯矩出现时刻比四桩基础早1.22~1.27 s,四桩基础较六桩基础提前0.66~0.72 s,且桩身弯矩随孔压比的增大逐渐衰减,说明液化前饱和粉细砂土层具有软化减震作用。可见,六桩基础抗液化性能优于四桩及单桩基础,在液化土层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可通过群桩基础形式提高其抗液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A set of self-developed apparatus for foundation physical model were utilized to conduct model tests of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a steel pipe pile and several gravel piles. Som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including the curves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stresses of piles, pile-soil stress ratio, and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s and soil, were obtained to study its working performances in silty sand so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teel pipe pile and gravel pile contributed more than the grave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improv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ilty fine sand.  相似文献   

14.
桩土复合地基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应用广泛。介绍了桩土复合地基的概念、分类及桩体的主要作用,简要回顾了桩土复合地基的发展历程,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结合桩土复合地基研究中通常采用的试验、理论、数值模拟三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桩土复合地基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复合地基承栽力、工后沉降量并考虑成桩效应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设计计算方法,在进行复合地基桩间距的设计时,应保证复合地基承我力满足设计要求,加固后地基土的工后沉降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为确保施工质量,还应充分考虑打桩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挤密砂桩处理软土地基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采用挤密砂桩处理呼绥高速公路泥河段软土地基的情况 ,并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挤密砂桩处理软土地基所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于桩帽的存在,PTC桩复合地基的变形规律与一般的复合地基的变形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解带帽PTC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掌握其沉降变形、承载特性、荷载传递、桩土应力比及桩土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带帽PTC桩复合地基现场足尺试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将对其设计优化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粉喷桩的桩网复合地基应用于高速公路的软弱地基加固,能够保证粉喷桩充分发挥其承载作用.并且布桩的数目不会很多,从而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采用粉喷桩处理呼绥高速公路泥河段软土地基的情况,并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所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