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已经过去,总结一下这一年来的汽车市场,虽然没有2003年及2004年的大起大落,表面看似平淡,却也依然精彩着。2005年汽车价格的下降幅度是从1999年到现在,历年中最低的一年。然而销售情况却好于2004年很多,可以说,2005年车市没有像2004年那样混乱,而是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在经历了2004年的低迷、2005年的调整之后, 许多人都在期待2006年车市能有一个新崛起,因为  相似文献   

2.
快意车谈     
孟大可 《汽车驾驶员》2005,(11):F0005-F0005
年底将至,车市又快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此时对今年的车市做盖棺定论未免有些为时尚早。但关注今年下半年的车市,传统的“金九银十”并没有像厂商所期望的那样出现。而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和优惠,对消费者来说却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消费者的犹豫表现在行动上.而销售和完成任务情况的不乐观却写在了很多厂家或与厂家在一条船上的经销商的脸上。  相似文献   

3.
与上年的低迷相比,2005年汽车市场有了平稳的回升,车市一直不温不火,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已成定局。2005年前10个月共累计销售轿车2256511辆,同比累计增长了25.05%。轿车市场走出了2004年低迷的状态,迎来了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销售高峰的到来,各乘用车厂家销量纷纷上翘,11月份环比增幅普遍在10%以上,形成为6月、9月之后的第三个销售高峰,这种增长已经超越年初的预期。与2004年下半年车市一路下滑相反,05年下半年以来车市回暖势头逐渐确立,增长率接近18%。  相似文献   

4.
在金九银十之际,车企之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营销攻坚战,从往年的销售趋势上看每年的“五一”、“十一”前期车市都会迎来新一轮的销售高峰,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车型都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赚得一杯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车企之间的竞争比拼的不仅是实力,不仅是品牌、不仅是价格、也不仅是产品力,还有大家容易忽视的营销力,车界上有一句老话叫:“技术看日产,营销看丰田”,丰田的成功其在营销上的举措功不可没,而以技术著称的日产其产品力不可否认,然而不管是重技术还是重营销,车企的广宣投放和广宣策略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车市销售现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篇透过2007年1—8月B级车市的市场格局现状为您解读B级车市的行销策略在销售过程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龙 《汽车导购》2006,(1):61-63
年底是厂家和经销商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加大降幅、清理库存、清还贷款,并为2006年做好准备:年底也是历来的销售旺季,消费者都通晓这一市场行情,紧盯车价的变动,将要选购的车型看成是一大宗“季节性打折商品”,随时准备出手。纵观整个2005年车市,年底的利好行情为增幅仍然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国车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中国车市进入第二个“井喷”期,屡创新高的销售数据频频向市场发出好的信号,本已遍地开花的“汽车热”再度升温。2007年1月车市“开门红”,产销双双创历史新高,由此拉开了2007年车市的大幕。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2007年产销有望超过800万辆,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很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变脸”可以说是中国车市的特色,在新车型上市后,原有车型改头换面接着销售,或者干脆给原车型动个大“手术”。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车市上出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甚至“三世同堂”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通常被很多媒体甚至消费者诟病,但对真正的购车者来说,性价比显然更有说服力,例如捷达,在市场上拚杀了十多年,但历经多次改进依然销售良好。由于投产期较长,老车型在价格和售后费用方面优势较大,因此吸引了很多注重经济实惠的购车人。另一方面,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汽车厂家对上市两三年的车型也会进行大幅改进,通过提高性价比来争夺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杨艳 《汽车情报》2007,(36):20-22
年底将近,伴随着“金九银十”购车高峰的渐渐退去,传统的汽车市场销售高峰已经到来,在2007年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创出历史新高后,10月份稍微有所回调,而11月份的车市销售再次上扬,轿车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亮出了迎接年底车市“黄金时节”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6,(6):39-39
“五一”黄金周到来,按照往年惯例厂家和经销商都会有大的优惠政策或者活动,很多消费者在节前就一直持币待购,然而今年的黄金周车市销售平平,并没有出现火热场面。  相似文献   

10.
与2005年整体车市比较低迷相比,汽车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成为2005年车市的一大亮点,在中国入世4年以及汽车稳步增长之际,完善的法规将会使中国汽车产业逐渐受益。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贸易政策》等政策法规的推出,必将对我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礼文 《汽车情报》2004,(18):8-8,13
一边是人头攒动的北京国际车展,一边是门庭冷落的各地车市。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当前中国车市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望着空荡荡的停车场,握着满是下滑线的销售数据,汽车厂商们连呼看不懂!有人说:2004年的车市就是一个意外,2004年车市远没有达到业内人士的乐观估计,据国家统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配件》2005,(46):36-43
自从今年4月1日推出《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以来,市场销售渠道并没有出现如同“办法”希冀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要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和消费者购买汽车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就连奔驰这样的豪华车,其70%的销售仍然是由二级经销商协助其完成。在车市走淡,车商销售指标难以完成,年底返利不能如愿兑现,4S店关门甚至转卖,消费者维修费用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办法”究竟如何,还值得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更正启示     
《汽车实用技术》2005,(8):B048-B048
今年车市这种车型供给紧张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每年七八月都是车市惯例的销售淡季,但目前车市还是一片风平浪静,各大厂家和经销商都没有刺激车市的意思,车市供求紧张的局面还在继续,紧俏车型提不到现车取代降价成为车市的话题。汽车厂家的利润已经被降价压缩到了合理范围的最低,上游成本的增加导致厂家已经没有什么降价的余力,今年下半年相信也不会再有价格战的重现。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对于当前车市出现的一种“畸形繁荣”的景象十分担忧:4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表明,在车市增长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以“油老虎”著称的SUV却一枝独秀,而且前4个月国内SUV的销量比2007年同期猛增4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乘用车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豪华SUV、大排量豪华轿车、跑车的进口量也大幅增长。对此,笔者对中国车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些哀愁,想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大嘴”A6L上市,市场对它巨大的进气格栅造型褒贬不一,但也没有影响它一路领先的销售成绩。今天,2008年新的A6L以更锐意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次,是压倒性的惊艳之声,我几乎可以预见奥迪的销售经理们笑到梦里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我国轿车市场,情况复杂,从数据看还有两位数增长,生产231.63万辆,增长12%;销售232.65万辆,增长15.2%。从走势看,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感到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评价,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有说“车市低迷”,有说“车市并不低迷”。  相似文献   

17.
6年前,一款名为“爱丽舍”的家轿出世,其被中国消费者认可的火爆程度,成为车市的“新三样”。其实惠、耐用的特性,以及扎实的操控为自己赢得了6年的销售奇迹。  相似文献   

18.
图解车市     
9月,中国轿车的销量环比增幅非常大,这一方面与“金九”市场需求上涨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部分企业为催升销量而进行的铺货有关。这样一来销售的压力便转移到了4S店。虽然大部分厂家车型没有直接降价,但根据往年的销售曲线分析,10月的车市将弱于9月,因此,消费者今后还是能从商家那里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9.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5,(3):31-31
经过长时间低迷,车市在2月显出回暖的迹象。各品牌的汽车销售都开始增长,尤其是售价低于5万元的经济型车在春节前还出现了“有价无车”的情况。现在年关已过,库存压力已然缓解,在厂方调低售价和过节减产的影响下,经销商的优惠幅度都相应减小,价格体系也趋于规律。进入到3月,2005年度的车市争夺战将正式打响,还在按兵不动的几个重量级厂家应会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的车市不温不火地一路走过,当时间的脚步已经跨入新的一年的门槛时,我们似乎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回望2005年的车市, 没有出现2003年那样“皆大欢喜”的全面飘红,也没有象2004年下半年一样车市凝固得令人窒息。去年整个车市的走向就如同在年初专家和媒体们预测的一样准确,毫无悬念的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年底,这似乎为 2006年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