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大隧道火灾工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已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课题。介绍了长大隧道发生火灾的危害性及设置安全疏散通道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外长大隧道疏散救援通道的设置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的安全疏散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火灾烟气控制有多种模式,关键是对火灾位置的准确判断。隧道内受到列车行驶的影响,高温烟气的扩散会异于常规的火灾烟气分布和扩散规律,提出了以烟气迁移规律为导向的车载火灾探测方案,为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第一时间启动事故通风模式,组织人员疏散和火灾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鹧鸪山隧道防灾救援通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通风网络理论对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的火灾救援通风进行了研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火灾疏散阶段进行了三种风流组织的模拟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灭火阶段的风流组织及消防进入路线.  相似文献   

4.
为给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位置选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完善高海拔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要求,文章以某典型高海拔特长单洞双线隧道为依托,分别采用火灾动力学三维模拟软件FDS及人员疏散软件Pathfinder建立全尺寸火灾模型和疏散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紧急救援站位置时站内纵向可见度、温度分布规律及人员必需疏散时间分布规律,得到各情况下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及必需安全疏散时间,进而明确不同海拔高度下紧急救援站位置。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3 000~4 000 m时,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均满足6 min要求;高海拔铁路隧道位置选型应以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最短为原则;海拔高度为3 000m,3 500 m和4 000 m时,紧急救援站最佳位置分别为距洞口10 km,20 km和15 km处。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由于自身结构狭长、密闭、内部交通环境复杂等特点,使得发生火灾时火势极易蔓延并产生高温有毒烟雾,对被困人员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威胁。对隧道火灾探测、火灾发展、火灾烟雾控制以及隧道发生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具体包括火灾探测系统的优化更新,隧道火灾烟雾远近场分界点、火灾烟雾回流层长度和烟雾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确定,以及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安全疏散效率的方法。建议深入研究集成式火灾视频图像探测技术(VID),更新迭代智能化通风控制系统,并利用VR训练系统提升隧道管理人员的应急指挥能力,提高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长大公路隧道和铁路隧道中,两管隧道之间多等间距设置横向连接通道,使隧道在发生火灾等事故情况时,乘行人员可以通过横向连接通道安全地疏散到另一管隧道内,救援人员亦可通过连接通道迅速进入事故现场。  相似文献   

7.
西华岭特长公路隧道位于浙江省诸暨至永嘉高速公路金华境内,按双向四车道平行分离式山岭公路隧道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其中左隧道长4 291 m,右隧道长4 312 m.设计采用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方案.文章通过对该隧道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规律、人员疏散安全分析及逃生救援方案的研究,确定了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的间距及相关疏散参数.  相似文献   

8.
随着铁路路网向西部地区扩展,高海拔铁路隧道数量显著增加。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温和低含氧量的特点,且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烟气扩散速度加快,但人员疏散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受困人员的生命安全。鉴于此,文章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给出了铁路隧道群划分标准,洞口间距小于250 m定义为毗邻铁路隧道群,洞口间距大于250 m小于400 m定义为连续铁路隧道群;探明了高海拔地区人员疏散能力下降规律,海拔每升高1 000 m,人员疏散能力相较平原地区约下降11.28%;得到了考虑坡度和海拔高度的人员疏散能力综合折减系数;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坡度等因素,给出了紧急救援站上下坡方向隔离区长度分别应不小于700 m和200 m的建议;依据烟气扩散规律和人员疏散能力等参数,给出了洞内外紧急救援站、紧急出口和避难所等防灾救援土建结构的设计建议,提出了适用于高海拔铁路隧道的救援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上海长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smartfire软件(CFD软件)和buildingEXODUS软件(疏散模拟软件),首先分析了隧道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因素,然后对上海长江隧道的疏散排烟系统在正常运营和阻塞两种工况下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发现在正常运营工况下发生火灾时隧道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但是在阻塞工况下发生火灾时火源下游人员并不能全部安全疏散,据此我们提出了减小纵向风速和引导部分健康成年人从次近疏散口逃生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山岭公路隧道结构的耐火极限与防火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公路行业标准、规范中缺乏对山岭公路隧道耐火极限与防火保护的相应规定.发生火灾时,首先应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隧道结构不会出现连续坍塌或严重掉块伤人情况,使司乘人员逃生疏散及消防人员救援与灭火具有足够的时间.火灾后隧道结构损伤应可进行维修,且其维修成本及因此中断营运的损失应可接受.通过对影响耐火极限与防火保护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山岭公路隧道耐火极限为1~2 h,一般应以隧道结构失去稳定性为判断标准,按此标准隧道结构一般无需附加防火层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公路隧道火灾的原因和特点,将公路隧道的防火救灾对策系统划分为指导思想、火灾安全等级、宣传教育、交通管理、通风控制、监控与消防系统、建筑材料与附属设施,以及灭火救援体系八个子系统,对应于每一个子系统,提出了详细的防火对策;针对不同的火灾安全等级,给出了我国长大公路隧道的防火设施配置表和危险物品运输时的交通控制表;完善了公路隧道灭火救灾的组织流程,并提出了公路隧道防火救灾预案的研究原则、研究内容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长大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的烟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公路隧道火灾初期对人员逃生造成威胁的并不是高温,而是烟雾。为了更好地控制隧道火灾的蔓延,就必须更好地对隧道火灾烟雾的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普遍规律,为火灾救援提供试验基础。文章通过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的火灾模型试验,对长大公路隧道发生火灾时的烟雾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的防灾救援难题,文章依托秦岭马白山隧道,提出了适合该隧道的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并利用FDS软件模拟隧道内纵向通风时列车着火后的烟气扩散,确定了规范中尚未给出的紧急救援站隔离区长度参数。结果表明:(1)秦岭马白山隧道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应包括疏散区、隔离区以及待避救援区;(2)利用FDS数值模拟时,在不考虑纵向通风下,烟气沿下坡方向的扩散长度为295 m;考虑沿下坡方向通风时烟气最远扩散长度为980 m,建议隔离区长度设置为1000 m。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上海长江隧道火灾疏散设计方案,采用STEPS软件对最不利工况模拟分析,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从运营管理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是世界上首座城市道路与地铁合建的盾构隧道,具有超大直径、高水压、小间距、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条件困难等特点,总体设计难度大。文章针对三阳路长江隧道公铁合建的工程实践,结合其工程建设环境条件、隧道施工安全与风险、两种不同交通方式本身的技术要求及在运营防灾救援方面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对隧道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疏散救援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措施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公路隧道的交通安全不仅事关隧道内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对隧道本身的结构安全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从公路隧道的总体设计、交通工程设施、防火、隧道内装、洞口增减光设施、火灾的预防与救援、隧道的运营管理、宣传教育和交通法规等多方面对影响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的因素和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措施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延安东路复互隧道噪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隧道内噪声主要来自车辆行驶和通风机动作噪声,特别是延安东路隧道复线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纵向通风方式,射流风机直接悬挂在车道顶部,噪声问题更为严重。一旦隧道内发生交通阻塞或火灾紧急事故,射流风机噪声交会阻碍管理人员对车辆和乘客的交通诱导和避难疏散,其对策之一是在射流风机两端设置消声器;对策之二是在隧道车道顶和侧墙上部内装吸声材料,以降低噪声和混响时间。因此要求研制兼容吸声、防火、憎水和耐腐性能的隧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内已有的轨道交通单洞双线类隧道工程特点,对单洞双线类矩形隧道疏散方案进行定性及仿真分析分析了不同疏散方式、不同疏散间距方案下的疏散效果,推荐合适的疏散方案。同时,与常规单圆盾构隧道的疏散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在疏散方面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19.
《西部交通科技》2014,(3):I0002-I0003
近日,由四川兴蜀公司、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参与,并以303省道巴朗山隧道工程为依托的“巴朗山单洞对向行车超特长隧道通风与防灾救援技术研究”交通科技项目,通过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课题验收。  相似文献   

20.
道路疏散应急系统作为承载应急救援、疏散活动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应急疏散管理日渐成为灾害管理、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道路应急疏散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道路疏散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建立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动机制,以便做出实时的紧急响应,减小事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