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韶山8型准高速电力机车气动外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以传统机车外形为基础,对机车端部适当流线化的准速机车气动外形设计方法,并具体应用到韶山8型准高速电力机车气动外形多方案设计,最后风洞试验结果证明此种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王勋村  李素燕 《铁道车辆》1995,33(12):72-76
介绍了模型风洞试验方法,研究了现型、局部改型和综合改型准高速双层客车的气性能。结果表明:所采取的各种局部改型及综合改型措施对改善双层客车气动性能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广深线开行准高速、提速列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拟在初、中期采用高、中速列车混行方式,对高速列车既在高速线又在既有线上运行的方案与中速列车上、下高速线运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后一方案较为经济,从而探讨了中速列车上、下高速线的条件和运输组织措施,并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压缩流体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RNG k-ε模型,以由头车、中间车和尾车3辆车编组的某高速列车1∶8风洞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D),建立包括车体和走行部的三维非结构化列车表面离散网格模型和列车与隧道、列车与明线空间的组合计算网格模型,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气动阻力的时变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在车尾刚进入隧道人口时其气动阻力达到最大值,为同样工况下明线运行时的2.5倍;高速列车完全进入隧道后,其气动阻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平稳期,为明线运行时的1.8倍;之后在隧道压力波的作用下,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会发生准周期变化,变化幅度接近明线运行时的60%;在隧道长度大于高速列车长度的前提下,高速列车通过不同长度隧道时,其进入隧道时的气动阻力最大值均比较接近,而且在隧道内运行时的气动阻力变化特征和幅值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的高速列车制动系统气动仿真平台.该平台具有自定义专用元件库、仿真结果处理及分析、模型优化、元件加密、CAE共仿真、硬件在环仿真等功能,已在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研发设计中应用.压力变换阀和直通式电空制动系统的仿真案例表明,利用气动仿真平台既能缩短制动系统的开发周期,又能提高设计的准...  相似文献   

6.
高速列车舒适度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广深线准高速客列车运行试验结果对高速列车舒适度进行评价,并对线路和车辆提高舒适度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高速客车上采用集便装置,国外高速客车上各式集便装置,以及四方工厂将在准高速客车上使用的气动循环式集便装置。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及软件,对目前高速列车气动性能进行计算,优化车体外形及部件结构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李先全 《铁道车辆》1995,33(12):77-81
介绍广深线准高速双层客车车体钢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具体介绍了准高速双层软座车和双层软座行合造车车体钢结构主要零部件轻量化设计的概况;并根据对两种车体静强度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准高速双客车体轻量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扬 《中国铁路》1996,(2):14-16
阐述了秦皇岛-沈阳准高速客远专线修建的必要性,分析了路网规划对该线准高速列车运营可行性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秦沈维准高速列车3个阶段的运营方案,进而探讨了发挥秦沈线运营效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广深铁路160km/h准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立新  苏民 《铁道车辆》1995,33(12):3-9,2
论述了广深线具备了作为提高旅客列车速度试点的有利条件,并从广深既有线的机车车辆现状及准高速机车车辆主要技术指标,出发对准高速机车车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准高速机车、客车及列车制动装置提出了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由于横风下运行的高速列车气动特性恶化,面临侧翻的风险,并且转向架和风挡对高速列车周围的流场及气动特性影响较大,会加剧横风下的不稳定性,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研究横风作用下转向架和风挡的平顺化设计对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风下平顺化列车模型由于结构简单,气动阻力更小,同时由于背风侧大尺度涡流引起的负表面压力,侧向力更大,而在原始模型中转向架减弱了大尺度涡流对高速列车背风面表面压力的影响。转向架在列车底部产生了大量的旋涡,是原始模型和平顺化模型中流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风挡结构比转向架简单,对流场的扰动效果弱,但风挡表面压力对气动阻力会产生较大影响。在频谱分析中,由于原始模型中转向架引起的扰动,高速列车气动力震荡的幅值更大。转向架产生的大量小尺度涡与大尺度涡相互作用并削弱了大尺度涡对高速列车的影响,从而导致原始模型中气动力的主频率消失。此外,转向架产生的小尺度涡加剧了流动的混乱程度,这些涡在横风作用下被推离车体,影响测点处列车风分布,在阵风分析中导致各次运行间差异较大。原始模型中列车风的峰值出现在车头部分的轨道高度处,会对轨道旁的设备和施工人员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3.
在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中,气动噪声控制是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介绍气动声学发展的概况,提出高速列车气动噪声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在空间流场采用LES方法求解,在近壁区采用低雷诺数两方程湍流模型的DES方法,可以得到随时间变化的脉动压力场,采用莱特希尔气动声学比拟理论把声学信息从流场中提取出来.通过与文献提供的类后视镜凸起物的噪声结果比较,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运用该方法对某型高速列车开展气动噪卢计算,得到列车在运行中声压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列车气动噪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高速列车运营过程中,极易形成前后车辆的不同形式偏置,造成列车气动性能改变,甚至可能引发行车平稳性问题,极大影响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以高速列车尾车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尾车上下偏置时,高速列车尾部流场变化以及气动特性。基于SST k-ω双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350 km/h高速列车尾车无偏置、尾车下降20 mm、尾车下降40 mm、尾车下降60 mm、尾车上升20 mm、尾车上升40 mm以及尾车上升60 mm 7种工况下列车的气动性能,分析高速列车气动阻力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垂向位移下高速列车尾部流场特性以及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尾部垂向位移对列车整体气动阻力影响较小,但对高速列车气动阻力分布以及流场特性造成一定影响。当尾车偏置位移达到60 mm时,列车车体气动阻力相对于无偏置工况分别降低了-1.11%和2.64%,转向架气动阻力相对无偏置情况下分别降低了11.35%和-17.43%。此外,尾车偏置对列车近尾流区域流场结构有一定影响,尾车鼻锥下方排障器周围漩涡结构由双漩涡结构向单漩涡结构转变;鼻尖处漩涡结构随着尾车高度下降而增大,随着尾车高度...  相似文献   

15.
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的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气动噪声研究的数值仿真方法和测试技术,分析了高速列车各主要部位气动噪声的形成机理,从而可以采取准确措施,进行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高速列车气动噪声及减噪措施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增加,高速列车的气动噪声问题愈发突出.高速列车气动噪声已成为目前世界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的性质介绍了高速列车的气动噪声源,分析了受电弓装置、车厢间的连接部位、百叶窗、转向架、车头和车尾各部位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以上各部位降低其产生气动噪声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春光号准高速客车的基础制动装置及其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东云 《铁道车辆》1995,33(12):64-66,110
长客厂生产的准高速客车基础制动装置采用了盘形制动和防滑器的组合方式。其结构简单,重量轻,维修工作量小;经过和运用考验,证明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气动阻力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由8辆车组成的CRH3型动车组的实际外形,生成约1.6亿个计算网格,采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模拟单列高速列车在明线轨道上以350km/h速度运行时的气流流场,并对列车各组成部分的气动阻力特性进行统计和归类,给出各部件气动阻力对列车总气动阻力的贡献,为高速列车局部减阻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流体力学数值计算软件FLUENT对我国某新型动车组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速度下,两列高速列车明线同向并行运动时的气动阻力,并与单车明线的气动阻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双车产生的气动阻力均大于单车时情况,随着速度的提高,气动阻力增幅加大.  相似文献   

20.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种头型高速列车1:8模型在8m×6m风洞开展的试验,比较了2种头型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并进行了头车大侧风安全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头型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明显小于原型车的气动阻力,优化头型的3车编组列车的全车气动阻力比原型车约小3.7%;优化头型列车的纵向气动特性比原型车略差;2种头型的横向气动特性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