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泥石流龙头对坝体冲击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泥石流所来的诸多灾害中,泥石流龙头冲击建筑物造成的危害是非常突出的,本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稳定性均颗粒水石相流龙头冲击坝体的水槽试验研究。分析了冲击荷载峰值的构成情况,运用压力波理论结合颗粒流的应力关系建立了龙头冲击力的计算办法,并对概化后的龙头计算其在冲击坝体时的作用力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即将开通的海南东环铁路及运营中的东线高速公路清水湾段受突发性大型泥石流冲击,泥石流漫过铁路路堤、穿过桥下净空后进一步漫过公路路面并流入南中国海;通过记述泥石流的成灾过程,结合地质调查、航拍、勘探、测试等手段,分析流源区巨型滑坡的成因、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机理、泥石流的径流和堆积特点。研究结论:(1)流源区巨型滑坡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突发性以及高位高速运动的特点;(2)风化破碎的花岗岩体和不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3)连续强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陡倾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的直接原因;(4)表现形态:岩土体高速下滑后,迅速解体并与水体充分拌和转化为泥石流,沿途不断铲刮沟床,流体物质和含水量逐渐增大,高速流态化运动近4 km才逐渐停下来;(5)海南东环铁路及东线高速公路位于堆积区的外缘,当泥石流到达时动能已大大减弱,其破坏程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稀性泥石流拦挡坝坝高和沟床纵比降对坝后回淤坡度的影响,并对坝后泥石流淤积形态及坝前冲刷坑的深度和长度进行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沟床纵比降与回淤坡度成正相关关系,当沟床纵比降为12%,14%,16%,18%和20%时,对应的平均回淤坡度分别为8.08%,10.08%,11.88%,14.02%和15.63%;不同坝高条件下,回淤坡度随各沟床纵比降线性增长的幅度不同;坝高与回淤坡度成二次函数关系,沟床纵比降一定,回淤坡度随着坝高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实验结果可供坝后淤积模型试验研究、拦挡坝工程设计等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泥石流是山区铁路建设的一大灾害,以实例说明铁路遭受其危害的严重性。并按其在我国铁路各干支线上的分布情况,作了初步统计。还论述了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山区铁路泥石流发育地区的形成条件、特征和规律,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泥石流的类型与铁路勘测和其防治工程设计的关系。按山区铁路建设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标准的建议。最后,根据泥石流的不同类型、特征和规模,对如何防治其危害,提出了治理方针和整治措施,并总结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炳炎 《铁道学报》2003,25(3):122-126
三峡水库135m高程蓄水将近,库区泥石流活动对城、镇、移民新村的安全问题备受政府关注。2008年水库175m水位蓄水后,泥石流活动的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泥石流环境的变化特点,特别是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中对泥石流活动的影响,库区工程建设中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形成的人为泥石流等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库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11项预测结果和一点建议,供有关部门讨论和实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减灾已成为保障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隧道泥石流的发生过程一般可分为孕育、潜伏和发生3个阶段。本文以兰渝铁路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勘察时所遇泥石流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人类活动与植被条件等泥石流形成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其发生条件和一般特征,据此提出预防隧道泥石流的关键是使其不能同时具备3个形成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沟口堆渣体占据大面积沟道而束窄泥石流流通渠道,将会改变泥石流运动特征,导致泥石流对右岸的冲刷作用增强,进而产生较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若较大规模泥石流可能会引起堆渣体局部失稳,甚至堵塞沟道进而形成更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某水电站弃渣场工程区域环境地质的研究,在调查干河沟地形地貌、沟谷形态及物源分布等特征的基础上,对渣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对泥石流的影响做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针对堆渣体和右岸边坡可能的失稳破坏方式、规模及工程影响,提出简要的防治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区铁路沿线暴雨泥石流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泥石流发生是灾害性降雨过程和流域内不稳定的松散物产状与制约水、沙输移的河沟条件所决定的,解决泥石流预报中的时、空因素,可以通过每小时接收卫星云图的信息分析决定。对某一流域内能否发生石流的预报,则由降雨条件函数和地面环境动态函数组合的量级决定。本研究对铁路3个预报试验区、黄河水利委员会3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大量观测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完善了“山区铁路暴雨泥石流中短期预报的研究”中提出的泥石流组  相似文献   

9.
暴雨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石流流量计算对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灾害评估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一种计算方法属雨洪修正法。与以往的方法相比,它的特点是根据沟床形态和转移能力来估计泥流的浓度;泥石流浓度除主要决定于沟床纵坡外,还取决于浆体密度。通过调查,得出了浆体与流域单位面积松散固体物质的储量、细颗粒比率和流域植被情况的经验关系。秘得泥石流流量计算式,经野外调查资料检验具有一定可信度,但式中堵塞系数等项目尚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刘薇 《科技交流》2003,33(4):28-32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一项重要评估内容。本分析了地质、地形地貌、水及气象条件等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论述了泥石流易发程度的多因素定性一定量分析法.并结合兰武二线实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比较活跃。具有泥石流特征的沟谷约309条,其中254条集中分布在奉节以东的三峡峡谷区河段内。分析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在蓄水前、后的气象、地质、人文环境变化特征及库岸再造过程与泥石流活动消、长关系,通过泥石流发生判别模式的检算,在7个方面对蓄水后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提出了6点结论和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介绍成昆线南段(攀枝花到昆明)对泥石流的整治经验。实践证明,在工程整治中“V”形排异槽是泥石流泄的最佳断面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由于部分山区桥梁跨越发育冲沟,会受到泥石流的冲击作用,基于桥梁构件能力保护原则,对泥石流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有限元动态接触方法对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选取某高速公路30 m实心T墩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泥石流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研究表明,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块石与桥墩接触区及下部构件连接处应力较大,墩顶位移随上部荷载压力增大而不断减小,即设计应考虑分别提高桥墩的承载能力及其构件连接处的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京原铁路蜿蜒于太行山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地质灾害广泛存在,K157泥石流属于严重-极严重暴雨型泥石流。根据泥石流沟的现场勘察,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对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该泥石流成因是暴雨引起崩塌型泥石流。通过对主支沟汇水、崩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松散物源总量为5.6×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1.9×104m3。根据对泥石流沟量化评分,冲沟易发程度为极易发,急需进行处治,结合工程实际,根据泥石流沟形成的原因,提出分流、隔离网、主动网、挡墙、拦渣坝、涵渠扩孔等综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赵天子砂坝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特征、活动性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罗布穷则泥石流灾害的活动特征及规模,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进一步认识高海拔地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泥石流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处理,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目前沟域内仍残留以沟道物源为主的大量松散物质,在一定降雨条件下仍有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2)罗布穷则爆发的泥石流规模符合5...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寨二号隧道“突泥”灾害处理实例,介绍了采用大管棚单、双液注浆施工方案快速通过泥石流段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铁路泥石流防治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扼要介绍了铁路泥石流防治技术。对绕避、排导、拦挡和明洞渡槽等泥石流工程减灾技术的适用条件和减灾效益作了分析总结。为加强泥石流非工程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建立泥石流防灾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成昆铁路采用遥感技术对沙湾至泸沽段泥石流沟的判释调查,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等级划分,并原则地提出了泥石流沟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灾害系统是一种自组织临界性系统,这种系统的演化总是处在混沌的边缘,系统的演化过程是可以预测的。将改进的重标极差分析方法(RSH)引入泥石流灾害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中,并在计算赫斯特指数H时,定义1个涵盖序列历史和序列长时记忆信息的时间窗。应用该方法对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总径流量观测数据进行研究表明: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总径流量时间序列不仅具有持久相关性,而且在激增前赫斯特指数值要经历1个先降维,然后升维的过程。根据对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总径流量时间序列赫斯特指数值及其变化的分析,提出了预测预报泥石流灾害的3种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