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线路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全站仪进行施工放样,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的关键在于放样点的坐标计算。由于公路线路坐标计算大多是重复计算,依据曲线的规律及曲线计算的一些特殊计算公式,通过应用计算机中的Excel,可以计算公路线路的中桩及边桩坐标。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利用路面计算程序HPDS对软弱地基地段的路基换填深度进行计算。对通过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计算结果是可信的,可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相似文献   

3.
详细阐述了使用ANSYS进行桥梁施工控制的模拟,并且提出了施工过程中采用ANSYS进行砼徐变的研究方法,计算了离石高架桥施工过程中的徐变,并与实际施工监控中采用的BSAS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施工模拟过程及徐变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CASIO-4800型号计算器以其价格低廉、操作便利等特点在公路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介绍CASIO-4800计算器控制面板功能的基础上,对其模块功能、测量计算中的公式以及中、边桩坐标计算程序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将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ASIO-4800编程计算结果稳定、可靠,值得在公路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中,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是保证成品质量的关键步骤。在设计中,如何对各原材料的用量进行准确计算,最终配制出合格的再生混合料是重要的计算基础。通过对规范的理解及试验、施工经验,对计算过程及参数控制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Excel计算程序,经实体工程验证,本计算方法实用、有效,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对当前公路建设中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传递矩阵法在船舶轴系校中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船舶轴系校中计算中传递矩阵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轴系计算模型以及传递矩阵法求解的方法和计算流程,并将传递矩阵法校中计算结果与三弯矩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传递矩阵法计算方法先进,可以克服三弯矩法中把轴承为刚性支承的不足,并简化了数据参数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前公路测量都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导线计算、中桩点位坐标计算、水准高程计算等,如采用手工计算工作量大,介绍用Ecxcl进行直线段、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中桩坐标计算,水准高程记录成果整理以及推算各结构层设计高程。  相似文献   

9.
目前公路测量都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导线计算、中桩点位坐标计算、水准高程计算等如采用手工计算工作量大,介绍用Excel进行直线段、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中桩坐标计算,水准高程记录成果整理以及推算各结构层设计高。  相似文献   

10.
桩承式加筋路堤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软基处理办法,在高速公路桥头段软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提出了桩承式路堤的沉降计算方法,按照桩、土各自分担荷载计算土中附加应力,分别对桩和桩间土的沉降进行了讨论,对桩顶和桩端刺入的计算也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1.
战时陆军防空兵车辆装备抢修作业是迅速恢复陆军防空兵机动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作业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陆军防空兵伴随防空作战效能,因此,应高度关注其车辆装备抢修工作,对其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对防空作战单元机动效能指数的确立提出修正意见,可为提高陆军防空兵伴随防空作战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万吨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基于空气制动系统仿真的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程序.通过单车撞击试验获得缓冲器本构关系,通过仿真获得1+2+1编组两万吨列车制动特性.计算了两万吨列车车钩力分布特性,在受力特点上看,1+2+1编组列车在制动时可以看作中间分界的两段列车,每段列车前部受压,后部受拉.最大车钩力发生在列车的约1/8处,最大拉钩力发生在列车的约7/8处.后部机车滞后于前部机车制动,将使受压车辆数目增多,最大压钩力增加、发生位置后移,最大拉钩力变化不大.车钩间隙越大,车钩力越大.初速度越高,车钩力越小.  相似文献   

13.
从位错密度出发,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建立了正交微切削力的预测模型,并设计了正交微切削实验,验证了微切削力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用此模型预测微切削力与实验数据相比,平均误差不超过5%,更好地反映微尺度特征.分析微切削力实验数据发现:在正交微切削中主切削力基本是大于进给力的;当在相同切削速度时,进给量越小时,主切削力和进给力的变化程度越大;主切削力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而进给力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通过约束力来计算Levy型(葵花型)索穹顶结构初始预应力的方法.选定便于分析的多余约束,用约束力代替约束,根据力的平衡,首先推导了轴对称Levy型索穹顶相邻节点间脊索与斜索共同传递的竖向力及水平力计算公式;然后给出了由竖向力和水平力计算杆件初始预应力的计算公式.初始预应力计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应约束力为零并承受竖向荷载;一部分对应约束力为P的自平衡预应力.自平衡预应力随约束力P成线性变化,可以通过增加约束力P对应的自平衡预应力水平提高整个索穹顶结构的初始预应力水平,达到满足各种荷载工况下的受力要求.最后,通过算例描述了方法的计算过程并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此方法计算简单,便于结构计算和调整初始预应力值.  相似文献   

15.
定量分析软体排顺水流沉排施工受力,是保障软体排施工安全的基础.文中建立了在动水中铺排船移动时软体排受力计算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在一定水深的内取值,同时开展了软体排受力测试试验.试验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对现场试验与施工起到了一定的预示作用,且排体两侧受力大于排体中间.  相似文献   

16.
接触网和受电弓是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弓网之间的动态接触又是保证电力机车良好受流的关键条件,所以寻求良好的弓网关系是铁路供电系统设计的一个重点.考虑到目前弓网接触力大多采用接触式检测手段,对于非接触检测的研究方法较少,故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算法检测弓网接触力的新方法.简化受电弓弓头结构,分析了弓网接触力与弓头位移之间的关系,建立弓网接触力计算模型;并在弓网混合模拟试验台进行地面验证实验:首先,利用图像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标记点的目标跟踪与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得到的位移信息进一步分析得到弓头加速度等信息,修正得到加速度信号;最后,对经过惯性力和阻尼力修正后的接触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图像处理检测得到的弓头位移最大测量误差仅为1.3 mm,精度较高;同时检测得到的弓网动态接触力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46%、5.15%和4.58%,测量误差较小.结果证实此方法检测弓网接触力是可行的,且检测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弹性力学的空间轴对称问题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建立了竖井竖向附加力的应力表达式.分析该应力表达式可知,在竖向附加力作用下,井壁所受的径向、环向压应力值均为零,竖向附加力对井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轴向压应力,且轴向应力在沿井壁厚度方向几乎无变化,因而可以将作用在井壁外侧的竖向附加力等效为作用在井壁横截面上的均布力.利用该应力表达式对某铁矿竖井井壁竖向附加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井壁应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偏压明洞衬砌在不同洞顶回填倾角下的受力情况,建立荷载-结构模型,对不同洞顶回填倾角下偏压明洞衬砌的受力和安全性进行计算分析,可得出该结构的受力情况,为隧道偏压明洞衬砌的受力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重载货车车钩在车钩间隙、重力与纵向牵引力综合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改变问题, 对车钩进行了准静态受力分析, 研究了其纵向载荷分配规律; 设计了钩舌上下牵引凸缘根部的应变试验, 得到了测点弹性应变随牵引力的变化关系, 分析了上下牵引凸缘承载程度变化趋势; 对车钩进行了详细的受力分析, 推导了载荷传递部位等效力解析解, 得到了车钩承受不同牵引力作用时所对应的仿真边界条件; 对车钩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 得到了节点应变随牵引力变化的响应曲线, 通过与应变测试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证明了车钩载荷传递部位等效力解析解和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研究了牵引力与钩舌内腕面、上下牵引凸缘等效力的关系式中关键参数对等效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当牵引力小于13.5 kN时, 上受压推台受力; 牵引力为13.5~1 725.0 kN时, 车钩系统上下牵引凸缘同时承载, 随着牵引力的逐渐增大, 下牵引凸缘承载比例逐渐减小并趋近于0.53, 上牵引凸缘承载比例逐渐增大并趋近于0.47, 承载比例与系统参数有线性关系, 其中钩舌内腕面等效力作用位置对此影响极大。研究结果作为研究车钩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仿真的基础, 对铁路重载车钩服役安全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巨海 《交通标准化》2014,(15):213-217
劲性骨架的构造形式及承载力分析是连续刚构桥和龙段设计的重要环节.从连续梁劲性骨架设置因素出发,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研究和龙前在温度作用下的梁端下挠力及挤压力进而阐述温度作用力对梁体线形及挠度引起的变化,以此总结分析温度作用力对劲性骨架及托架的影响,得出结论:轴向作用力远小于理论值,剪切力与理论相符,由此为劲性骨架和托架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