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处理桥头跳车的施工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怀相 《中外公路》2005,25(2):31-33
桥头跳车的基本原因是桥台与路堤间的沉降差(又称错台高差)及纵坡变化值超过某个限值时所致。该文详细探讨了桥头跳车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台背填筑的施工工艺,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桥头路基与桥台的差异沉降导致路桥过渡段纵坡的不平顺,由此引起桥头跳车现象,而设置桥头搭板将显著缓减或消除桥头跳车。通过对桥头搭板的尺寸参数、埋置角度及配筋参数设计研究分析,给出了相关的参考值,以期对实际公路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桥头不均匀沉降是沿海海相软土地区公路普遍存在的病害。刚性的桥梁基础与柔性的路基之间存在沉降差异,如何使这两者可以舒缓、平顺的过渡,减少车辆通过时的跳跃是处治这一问题的核心。以浙江省台州市沿海地区某桥桥头不均匀沉降处置为案例,通过桥台路基过渡段沉降曲线计算,提出基于路线纵坡线形理论的PC管桩桩长的反曲线设计理念。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桩-土混合桥头地基处置分析模型,进行了基于反曲线理念的PC管桩桩长计算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反曲线理念设计的PC管桩桩长处治桥头过渡段能有效改善沉降后的桥头纵坡线型,减少跳车现象。这对沿海软土地区的该类桥头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方案与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新兵 《路基工程》2012,(2):114-118
桥头路基工后沉降在路桥连接处一定范围内产生的纵坡变化(附加坡度)是导致高速行驶的汽车出现桥头跳车现象的根本原因。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桥头路基的工后沉降并设置缓冲过渡段,是解决公路桥台跳车问题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道路使用功能的桥头引道沉降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桥头引道沉降控制标准的问题是解决桥头跳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理论上较为合理的标准。本文从道路使用功能的角度,建立四自由度的人体 汽车 路面的振动模型,通过输入路面纵坡坡差推求司乘人员受到的振动加速度,并结合ISO2631的相关规定,分析桥台与桥头引道沉降坡差对行车舒适度的影响,建立基于道路使用功能的桥头引道差异沉降标准。  相似文献   

6.
桥头路面沉将导致路、桥过渡段纵坡几何不平顺,由此引起桥头跳车现象。桥头跳车现象将导致路面受力显著的变化。通过建立简化的车辆运动双轴动力模型,得出在桥头跳车过程中车辆的动力振动方程,进而考虑桥头跳车现象中车辆运动的各种边界条件,给出该方程的解析解。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对高等级公路跳车过程中后轮对路面作用力进行分析,由此揭示车辆驶向和驶离桥面时车轮对路面作用力的变化情况,可供桥头路基路面沉降分析及相应的设计规范或规定的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技术概述高速公路桥头跳车是目前国内公路建设质量通病中较常见的病害之一。桥头跳车是指由于差异沉降或伸缩装置破坏而使路面出现显著的纵坡变化,从而导致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宁通一级公路扬江段桥头搭板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高等级公路的特性要求,桥梁和通道数量较多,特别是在平原、河网和人口稠密地区,几乎300 ̄400m左右就有一座桥梁或通道。为了缓解桥头跳车问题,一般在两端桥台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而合理设置搭板又是保证它真正具有改善桥头行车舒适性功能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搭板改善桥头跳车情况,通过对宁(南京)通(南通)一级公路扬(州)江(都)段4座桥的桥的桥头搭板技术状况现场调查,表明设置桥头搭板后,其纵坡变化Δi  相似文献   

9.
宁波地区公路桥头引道的不均匀沉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波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公路桥头跳车现象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桥头引道段不均匀沉降的最大相对沉降量、纵向沉降曲线、纵坡相对差、横坡相对差的统计规律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长短桩加筋路基在处治桥头差异沉降中的作用,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桥头过渡段三维模型,分析了不处治情况下桥头沉降特性,对比了等长桩和两种长短桩对沉降的影响、单一法与长短桩联合格栅法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不进行地基处理的桥头处存在较大纵坡差;长短桩能使沉降平稳过渡,利于行车;长短桩联合格栅不仅能减小沉降量,还能避免桩基路段结束处的跳车感;随路基高度的增加,道路沉降量随之增加,但不同处治方式的沉降规律不受路基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出公路规范中的容许工后沉降存在一些缺陷,为控制桥头跳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和工期,建议一般路段根据工期、地质等条件具体确定容许工后沉降,并提出结构物附近路段以纵坡差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容许工后沉降公式。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周鑫 《公路交通科技》2014,(11):112-114
本文从台背地基、路堤的工后收缩沉降及引道路面搭板脱空沉陷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桥头跳车的产生原因。分析引道路面不同结构形式对应的不均匀沉降类型,采用搭板的引道路面纵坡变化是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形式,而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引道错台和凹陷是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形式。本文针对桥头跳车的产生原因和不均匀沉降类型,重点从台背地基、路堤、引道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角度阐述如何有效防治桥头跳车。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桥头跳车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质量中较常见的病害之一。桥头跳车是指由于差异沉降或伸缩装置破坏而使路面出现显著的纵坡变化,从而导致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复合有机水硬性材料(简称MOH材料)处理桥头跳车技术是在对微表处混合料这种有机水硬性新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该工艺采用分步填充,最后整体罩面的原则。该工艺施工简洁,封闭交通时间短,工程造价低,在河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得到了使用,技术工艺成熟。  相似文献   

14.
张金彦 《公路》1989,(12):32-36
一、概述一般的拱桥都是以拱顶竖轴为对称轴两边拱轴线对称。而不对称拱桥与其相反。不对称拱桥的拱轴线可以适应河床横断面形状特点,使拱轴线随断面形状特点变动。例如:拱脚可直接放置在良好的地基上,便可减少墩台圬工。桥面可任意设纵坡,改善了桥头引线,并减小桥头两端路线高填或深挖土石方。经济效益特别显著。不对称拱桥在我国已建成两座:一座是重庆市南桐煤矿桥。它是为煤矿斜井口建的跨径为70米,纵坡为36.4%,拱脚高差为16.23米的拱桥。1987年,在贵阳市潭眉冲建成我国公路上第一座不对称拱桥(见图1)。该桥全长为67,66米,主孔为31米,两拱脚高差为4.87  相似文献   

15.
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8万公里,高速公路4.54万公里。其中在桥台构筑物与台后填土衔接处普遍存在差异沉降,使得路面形成台阶或显著纵坡变化,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时产生颠簸跳跃,从而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宁波地区一些典型的路桥过渡段分别实施加铺、泡沫混凝土换填、DGR工法来处治沉降,推导出最大沉降量与路桥过渡段沉降纵坡差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不同车速条件下路桥过渡段最大沉降量控制值。结果表明:对于DGR工艺和泡沫混凝土处治的路桥过渡段,沉降曲线大多呈马鞍形,而用加铺法进行处治的路桥过渡段,大多呈现渐变形沉降曲线;在桥头限速80km·h-1可作为预防该处发生桥头跳车的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7.
道路平面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竖向设计是否合理对整条道路的技术指标有着较大的制约。当交叉口位于坡面上时(如桥头接坡),随着道路纵坡值的增加对车辆的行车舒适性有着明显影响。通过对该类交叉口竖向设计进行分析,提出评价指标及优化措施,以改善行车条件,提高行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的平均纵坡与连续坡长进行了规定,但平均纵坡≥3%的规定在应用时掌握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开展了补充研究。根据对已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平均纵坡控制指标采用情况的调查分析,2008年前为了克服高差和降低工程造价,采用最大纵坡+短缓坡段连续拉坡现象较为普遍,最大纵坡为5%时,任意连续3 km平均纵坡较容易超过4.25%,任意连续5 km以上平均纵坡在3.5%左右的情况较多,任意连续10 km平均纵坡超过4.0%的较少,缺少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的规定,造成纵坡设计随意性较大。根据对高速公路平均纵坡与交通事故关系及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调查研究,连续长大纵坡长度在15 km内,交通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靠近坡底位置;大于15 km,特别是大于30 km以上,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中间的较大纵坡路段;当高速公路区间平均纵坡大于3%以上时,事故率迅速上升,而且随着坡度的增大,事故车辆所行驶的距离越短。结果表明:为了避免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出现交通事故多发点,提升交通安全性,除了应控制全路段平均纵坡指标外,还应使纵坡设计接近于平均纵坡度。提出了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中对高差小于300 m的任意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压路机驱动类型的不同,通过对压路机在水平路面与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碾压时的受力分析,得出压路机驱动方式在纵坡路段沥青路面上、下坡碾压时对路面的影响和差别,并提出了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碾压的合理建议。对于单一驱动轮情况,建议在水平或小纵坡情况下(如纵坡小于2%),驱动轮在前从动轮在后;当纵坡较大时,从动轮在前驱动轮在后。对于双轮驱动情况,建议当纵坡不大或水平路段(如纵坡小于2%),宜采用前轮驱动,或短时间双轮驱动;而在较大纵坡路段,应采用双轮驱动(下坡双轮制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国内外载重汽车的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载重汽车容许最低车速与纵坡、坡长的关系 ,纵坡对事故率的影响以及不利自然气候条件对载重汽车行驶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东海大桥最大纵坡的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