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给沥青路面黏层设计提供依据,揭示黏层黏结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直剪试验方法评价了沥青黏层的黏结效果,针对影响黏层抗剪强度的几个因素,如乳化沥青性质、洒布量、沥青混合料类型、水环境、荷载及老化作用等对黏层黏结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乳化沥青最佳洒布量在0.4-0.6 kg/m2,此时黏层抗剪强度和...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采用水镁石纤维对普通水泥混凝土进行改性,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水镁石纤维的改性效果,系统从实验方案、原材料、结果分析和工程实例应用等方面分析,以达到增韧抗渗、提高抗拉强度的目的。结果表明,A类水镁石纤维在其掺量为4.5kg/m3时,其抗压性能最好;在掺量为6kg/m3时,其抗弯拉性能最好;B类水镁石纤维在掺量为4.5kg/m3时,其抗渗性能最好。建议在交通量较大地区,采用A类水镁石纤维,且添加剂量为6kg/m3。在多雨地区,采用B类水镁石纤维,且添加剂量为4.5kg/m3。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水泥混凝土路面推荐较优改性材料,本文采用渗水试验、磨耗试验和小梁弯曲疲劳试验。以渗水高度、磨耗损失率和疲劳寿命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三种聚丙烯纤维材料,在不同添加剂量条件下,对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川路威聚丙烯材料在添加剂量为1.2kg/m3时,其改性水泥混凝土试件的抗渗性能较优。辅特维聚丙烯材料在添加剂量为1.6kg/m3时,其改性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耐磨性能较优。混凝土拌纤维聚丙烯材料在添加剂量为1.2kg/m3时,其改性水泥混凝土试件的抗疲劳性能较优。在工程应用中,多雨或者融雪地区,建议采用海川路威聚丙烯材料,且掺量为1.2kg/m3;交通量较为繁重地段,建议采用掺量为1.6kg/m3的辅特维聚丙烯材料,或者掺量为1.2kg/m3的混凝土拌纤维聚丙烯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温度的室内薄膜烘箱试验对SBS改性沥青进行老化,对老化前后的改性沥青进行常规试验、动态剪切试验(DSR)、弯曲蠕变劲度试验(BBR)、测力延度试验(FDT)等,分析不同性质指标与老化温度之间的关系;同时,改变SBS掺量来探究SBS含量对沥青性质的影响并与老化作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指标、车辙因子、峰值力、拉伸柔量和屈服应变能等与老化作用和SBS含量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法区分二者作用机理的差异;BBR试验和韧性比指标可以有效区分老化温度和SBS含量对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且韧性比与m值之间具有很好的关联性,证明了利用测力延度试验评价SBS改性沥青老化特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盐渍土路基中的水分,针对现有芯吸纤维土工布在控制盐渍土路基水分的应用中纤维吸水能力不足、易于被盐分堵塞的问题,通过改变纤维截面结构,新研制了涤纶芯吸纤维.采用尺寸为0.15 m(直径)×0.36 m(高)的土柱试验,对自研纤维与成品纤维作用非饱和盐渍土时水分与盐分减少量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时试样被置于温湿度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层间粘结性能对沥青路面抗剪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改性剂掺量的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并采用直剪试验和45°斜剪试验比较了其作为层间粘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提出了抗剪强度高且适于施工的改性剂掺量;同时比较了粘层沥青洒布量为0、1.2、1.5、1.8、2.1kg/m2时的抗剪强度,提出了1.8kg/m2是层间最佳的洒布量。用GTM试验法比较了沥青路面结构在热接、冷接状态时的层间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7.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键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各因素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RAM)的路用性能影响,选择3种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掺量(20%,30%和40%)和2种类型(DAT和S-Ⅰ)温拌剂,并就WRAM再生剂使用与否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关键因素(RAP掺量、温拌剂类型和再生剂使用与否)对路用性能的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使用再生剂,随着RAP掺量增加,WRAM的动稳定度DS增大,最大弯拉应变εm及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TSR均减小.使用再生剂WRAM的εm和TSR均满足规范要求;未使用再生剂时,仅RAP掺量为20%的WRAM的εm满足规范要求,TSR不满足规范要求.相同的温拌剂及RAP掺量时,与未使用再生剂相比,使用再生剂的DS减小、εm和TSR均增大.相同RAP掺量时,无论是否使用再生剂,与添加S-Ⅰ温拌剂WRAM的DS,εm和TSR相比,添加DAT温拌剂的均增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拌剂类型和RAP掺量对DS有显著影响,RAP掺量和再生剂使用与否对εm有显著影响,再生剂使用与否对TSR有显著影响.据此分析得出,针对不同路用性能指标,进行WRAM的配合比设计时需要考虑各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耐碱玻璃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性良好,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弯冲击性能。由梁弯曲冲击试验发现:当玻璃纤维掺量为1.6~2.7 kg/m3时,纤维掺量2.7 kg/m3(G 3)的初裂冲击次数比掺量2.0 kg/m3(G 2)和1.6 kg/m3(G 1)时分别提高1.97倍和2.81倍,比素混凝土提高10.97倍;G 2的初裂冲击次数比G 1提高28%,比素混凝土提高3.03倍。G 3的破坏冲击次数比G 2提高1.95倍,比G 1提高2.78倍,比素混凝土提高11.01倍;G 2的破坏冲击次数比G 1提高28%,比素混凝土提高3.08倍;G 1的破坏冲击次数比素混凝土提高2.18倍。纤维质量掺量由2.0 kg/m3提高到2.7 kg/m3时,对改善混凝土抗弯冲击性能效果十分显著。玻璃纤维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弯冲击性能,可以用于机场道面、桥面等工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喷油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精密偶件结构参数的变化引起喷油量及泄油量发生变化的问题,以博世CRIN2/3喷油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喷油器精密偶件磨损对喷油及泄漏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构建喷油器仿真模型。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以柱塞偶件间隙、针阀偶件间隙、针阀升程为试验因子,以喷油量与泄油量为试验指标,建立了各试验因子与试验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多目标优化法得出如下结论:当柱塞偶件间隙范围为3.00~3.07μm,针阀偶件间隙范围为1.50~1.77μm,针阀升程范围为0.32~0.38 mm时,能够实现在喷油量变化率满足国标的要求下,泄漏量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乳化沥青砂封层的渗水特性,该文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对比分析了砂封层的抗渗性能,并对试验路进行了大量的观测。首先通过Mcleod理论法设计了6种不同粘度、不同固含量和不同洒布量的乳化沥青砂封层;然后通过室内试验系统地分析了渗水特性与乳化沥青的洒布量、粘度、固含量和砂封层空隙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渗水系数随乳化沥青洒布量、粘度、固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且与空隙率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制砂洒布量固定为6.7kg/m2情况下,使用乳化沥青固含量为70%、恩格拉粘度(EV)为10的高粘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682kg/m2时抗渗效果最佳,工程造价最低。最后通过铺筑试验路对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高原地区解放牌汽车的涡轮增压试验,对车用汽油机涡轮增压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如增压压力、化油器供油量、点火提前角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水泥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材料性能的作用机理和确定水泥掺量的最佳范围,本研究对不同水泥掺量(0%~5%)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材料进行了微观形貌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并对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宏观力学测试。通过扫描电镜测试和电子能谱分析表明:(1)扫描电镜观测到的纤维状晶体确实为水泥与混合料中的水相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的水化产物,这些水泥水化产物和沥青形成的胶浆复合物在空间中呈立体网格结构;(2)水泥掺量为1%~2%时,水泥水化后的产物没有形成棱角分明的纤维晶体,呈圆柱状,纤维较短(10μm),大多分布在5μm左右,当水泥掺量大于3%时,水化后的晶体分布致密,呈针状,纤维较长(部分水泥水化产物晶体长度 20μm);(3)这些水泥水化产物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加筋"作用,能够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早期强度。通过高温车辙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及抗水损害试验研究发现:(1)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提高;(2)低温性能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性,当水泥掺量在1%~2%范围内,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中外公路》2021,41(4):47-51
疾速载荷试验是一种介于静载与动测之间的单桩轴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技术。它利用比静载试验低一个数量级的配重,在100 ms级的时间内产生接近或超过静载水平的荷载,将试桩整体压入地基,再通过一定方法,计算得出等效静载条件下的单桩轴向抗压承载力。按荷载产生方式的不同,疾速载荷试验分为向外推出重物加载(如Statnamic)、重物下落加载(如StatRapid)两大类。该文以美国ASTM标准、欧洲ISO标准为主,对疾速载荷试验的发展历程、适用范围、荷载特性、加载设备、荷载与位移量测、应变传感器布设、试验准备、数据分析与判定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超薄磨耗层粘结层的粘结性能,采用平行试验分别对洒布量、改性剂含量、乳化剂含量及固含量等因素对粘结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验确定粘结材料洒布量为0.8 kg/m2,改性剂量为4%,乳化剂剂量为1.5%,固含量为65%时,粘结材料使用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马歇尔试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水稳定性等的试验出发,研究再生沥青掺加量分别为0%、25%、40%时沥青混合料整体性能的表现情况。从结果来看再生沥青掺加量从0%到40%的过程中,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明显降低,但沥青高温稳定性、马歇尔稳定度和水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的态势。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认为再生沥青稀释剂(轻油和植物油)等轻质组分明显降低,内部稳定组分(如沥青质)占主导,混合料整体粘度提高,从而提高了沥青的稳定性。但再生沥青自身的流变性较低,在低温环境下,在混合料薄弱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刘云  王月 《路基工程》2020,(3):86-93
通过沥青爬升高度试验、浸水扫刷试验、低温敲击试验和黏结性能试验,设计了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并确定了沥青洒布和集料撒布温度。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4.75~9.50 mm粒级的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沥青洒布和集料撒布温度分别为170℃,140℃,最佳沥青洒布量和集料撒布量分别为1.6,6.0 kg/m2;9.5~13.2 mm粒级的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沥青洒布和集料撒布温度分别为170℃,130℃,最佳沥青洒布量和集料撒布量分别为1.8,8.0 kg/m2。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具有最优的抗低温脱落和抗冻融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耐磨性,试验研究了机制砂混凝土砂率和水灰比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砂率小于35%时,随着砂率的增大,磨耗量增加;在砂率大于35%时,随着砂率的增大,磨耗量减小。35%的砂率是磨耗量变化的拐点。随着水灰比的降低,磨损量逐渐减小。水灰比在0.36~0.4左右磨耗量较低,耐磨性好。采用本文配合比进行的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磨耗量非常小,均低于2kg/m2,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17,(1)
驸马长江大桥北岸锚碇平面尺寸为79m×48m,基底高程不高于215m。采用三角框架重力式嵌岩锚,锚体分为锚块、支墩及基础、前锚室等3部分。重力式锚碇的混凝土设计方量为64 778m3,工程部位均采用C35混凝土。现场施工采用收口网新型永久混凝土模板,从实际经济成本、工效、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试验分析,重点介绍了收口网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现场,尤其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等工程中的施工应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144个试件和现场300 m试验段13个试件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掘进煤矸石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水泥稳定掘进煤矸石的力学性能、抗冻性能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了水泥稳定掘进煤矸石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小值为6.2 MPa(水泥掺量4%),满足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基层要求;最大值为9.2 MPa(水泥掺量6%),比《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要求的强度最大值提高了31.4%。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现场与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关系模型。室内冻融循环试验表明,水泥掺量5.5%的室内试件抗冻性能较好;微观结构表明,由于现场施工工艺(碾压、铺摊等)的影响,现场试件出现少量裂缝。  相似文献   

20.
《公路》2020,(8)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简称BF)在各掺量下的透水沥青混凝土(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简称PAC)性能,通过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劈裂试验、渗水试验等,得到PAC的最佳BF掺量。结果表明:对于马歇尔试验,当BF掺入量为0.4%时,稳定度最高;而浸水马歇尔试验中,掺加0.5%的BF其残留稳定度和浸水稳定度均为最高;BF掺入量为0.5%时车辙试验中的动稳定度最佳;低温劈裂试验中,残留强度比在BF掺入量为0.4%时取最大值;渗水系数在BF掺加量为0.3%时开始明显减弱。因此,在满足各项路用性能的条件下,BF掺量应控制在0.3%~0.4%,对应最佳沥青掺量为4.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