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实践与开发探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介绍了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现状,国际上列车通信网的发展情况,并对几种主要网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发展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铁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以运输调度为目的,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完成列车与调度中心之间或列车与列车之间的通信。仿真系统主要利用VC++编程技术开发调度中心操作界面,通过Socket网络编程,采用有线方式实现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同时简单介绍列车车载显示终端软硬件部分。  相似文献   

3.
列车控制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介绍了IECTCN,WorldFIP,LonWorks和CAN等主要列车控制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现状,结合IEC列车通信网络标准的最新动向,指出列车控制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未来列车网络承载大数据量传输需求,设计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骨干网网络架构。在分析列车骨干网的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列车骨干网节点的软、硬件开发,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骨干网络具有高数据吞吐量、高传输可靠性的特点,证明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列车骨干网络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简述与列车通信网络有关的一些计算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现场总线的情况,重点叙述列车通信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依据标准EN 50126-1、EN 50129、EN 50128的规定,阐述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开发流程.通过建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定义安全生命周期模型、解析安全性专有技术,论证了列车网络系统安全完整性开发流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列车通信网络及其访问控制协议和选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的列车通信网络结构和功能,提出列车通信网络中合适的访问控制协议,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给出列车通信网络的选用原则.简要描述了列车通信网络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GSM—R移动通信网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铁路运营中的列车调度通信、列车控制系统、高速列车通信网络的改进,对GSM—R移动通信网的测试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发一套对整个通信网络进行网元级和系统级的综合评估监测系统势在必行。主要介绍网络服务质量监测系统的功能、结构、特性及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于以太网总线的列车综合网络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案例,提出自主开发的列车综合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及设备组成,并描述其设计思路及系统特性。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及其以太网维护网络、车载乘客信息系统和制动系统内网一体化设计可优化车载网络设计、提高网络利用效率,改善轨道交通的整体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介绍了日本高速列车发展过程,对各系的运营路线、列车特点、技术参数以及开发前景和运营环境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发展高速列车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太网技术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深入应用,列车通信网络面临的安全挑战日益增加。文章结合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业务特点及网络架构,对列车通信网络中存在的各种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参考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IEC 62443 《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系列标准中的安全要求,研究了适合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案,为后续列车通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ARCNET网络系统实时性能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车控制网络在列车控制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时性能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对其实时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优化设计列车控制网络的应用层,合理配置网络,优化网络性能,从而保证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介绍ARCNET列车控制网络的数据帧类型,数据通信机制和自动重构过程等,并对ARCNET网络通信延迟时间参数进行分析,建立ARCNET网络数据通信延迟时间模型、分析其网络实时性,并提出改进网络实时性的方法。最后在搭建的网络控制系统中,对实验测试结果和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分析结果以及建立的通信延迟时间数学模型,计算开发基于ARCNET轻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轮询周期,为系统应用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列车课题研究的开展,高速列车控制中也遇到一些带有方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列车网络控制,自动列车防护,列车通信网络的介质和控制系统的接地等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NET的轻轨列车通信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网络承担着高速列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责任,开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控制网络成为一种迫切需求。文章介绍了一种理想的列车控制网络——ARCNET网络,分析了ARCNET网络协议的数据传输机制,组帧方式,重点阐述了单节点的硬件构建和软件设计,并根据重庆轻轨列车的结构进行了组网设计,通过捕捉总线上的各种类型的帧解读了数据传输的全过程,同时也说明了网络功能验证成功。该系统日前已在重庆轻轨列车上开始试用。  相似文献   

15.
《机车电传动》2021,(4):70-77
在ETB/ECN列车通信网络中,列车重联或解编时,其设备的列车级IP地址会随重联车ETB属性和重联方向的不同而改变,网络技术人员需要利用ETB初运行结果对列车级IP地址重新进行计算,这样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文章提出了基于URI域名的寻址方案,相比常用的IP寻址方案,URI地址可根据其所处列车位置、车辆位置和设备功能来确定,不随列车拓扑变化,源端设备通过静态的URI地址与域名服务器交互后就可得到目的设备列车级IP地址,完成ETB通信。URI寻址降低了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动态IP寻址的复杂度,解决了WTB/MVB网络无法对全列车进行单点维护的问题,提升了网络开发和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列车通信网络(TCN)配置及传送数据的规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现列车的互操作性,必须对列车总线上传送的数据规范化,而列车通信网络配置规范化是传送数据规范化的前景,文章分析了国内6种动车组网络配置的特点,对网络配置和传送数据规范化提出了建议,供今后网络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高速铁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运营经验积累,形成了成熟和高效的旅客运输组织方案,主要体现在紧密结合市场需要,设计高效益的列车开行方案、列车运行图、种类丰富的客票以及构建基于“无缝运输”理念的联合运输体系。分析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特点,结合我国铁路高速客运产品的开发实际,提出编制市场导向型列车运行图,创新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运行图设计,加强铁路旅客联合运输体系研究,以使我国铁路适应客运市场需求,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列车通信网络的常见故障问题,总结了列车通信网络现场检测方法。在现场检测中,对帧错误、过程数据、帧间隔、信号幅值、信号上升沿时间及干扰等项目的测试实用性较高。梳理了列车通信网络现场故障处理案例的主要处理过程及测试结果,总结了列车通信网络故障发生模式,归纳了排查列车通信网络故障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9.
为旅客列车乘务员配备备用公共地址(PA)通信系统,建立与旅客之间的通信联系是可行的。当发生紧急情况(碰撞、脱轨等),列车通信线路遭到破坏时,装备了PA/对讲电话系统的铁路旅客车厢失去了与整个列车的通信能力。这时,要求列车乘务员必须能够与旅客建立联系,向旅客说明情况,消除恐慌,避免发生对旅客和列车乘务人员造成伤害或带来其他危险的情况。 美国联邦铁路局(FRA)资助了一个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项目,对铁路旅客车厢内配备备用通信系统,以便在发生列车通信线路遭受破坏或中断时发挥通信联系作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该备用系统的供电将独立于车厢电池装置。从列车通信线路遭到破坏的那一时刻开始,可满足1小时的通话。列车乘务员及急救人员可利用手持装置通过该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车厢内或车厢外向旅客发出指令。 DFuzion,Inc.公司被指定对其建议使用的旅客无线通信系统(WPCS)的开发进行研究。WPCS通过802.11x Wi—Fi网格技术。在整个列车编组上建立容错、自修复、安全、无线移动的网格网络。WPCS利用基于网格协议的手持无线装置。通过车内无线网络接入点,最终与旅客建立联系。WPCS由可充式直流电源供电。直流电源由列车主电源充电,当失去列车主电源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WPCS概念的可行性通过了多次计算机模拟试验的验证(图1),当列车通信线路网络需要服务器支持或网格网络节点被破坏时,该无线网格网络整体上能继续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列车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及采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列车通信网络的应用概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列车通信网络标准(TCN),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列车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对其所采用的总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