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沉降控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地面建筑物沉降、地面沉降变形的不同要求对沉降控制问题做出分析,给出相关的控制基准值经验公式。结合南京地铁鼓楼站—玄武门站区间具体情况,对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及建筑沉降进行细致监测,并根据现场实测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在设计及施工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浅埋大跨度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高层建筑,容易造成隧道围岩偏压失稳、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以青岛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高层建筑为工程依托,选用数值计算结合现场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变形特性及建筑物基础稳定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研究表明:下穿隧道采用三台阶法开挖+超前注浆加固+及时施做初期支撑的施工控制技术,隧道拱顶变形与建筑物基础沉降差异均能满足安全要求;下穿隧道采用三台阶法开挖时的沉降数据表明:上台阶开挖是控制地层变形与建筑物差异沉降的关键步骤,施工时要及时施做后期支护,尽早做到闭合成环。  相似文献   

3.
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阐述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老街年站的施工情况,对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地铁隧道施工邻近建筑物安全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铁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及建筑物本身抵抗变形的因素,对地铁施工引起的环境建筑物的风险进行评价.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地铁施工区间多个邻近建筑物安全风险排序模型及邻近建筑物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对隧道施工引起的邻近各建筑物的安全风险进行排序,并进一步评价建筑物安全风险等级.通过风险评价,可为地铁隧道施工前期风险源排查、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在保证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地铁隧道的施工.  相似文献   

5.
地铁隧道施工会对周围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地层应力的释放和调整,从而导致相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倾斜,严重时甚至出现失稳和坍塌,造成重大损失。文章以杭州地铁3号线隧道穿越某新建中学的盾构施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建立考虑隧道-土-锚杆-桩-建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双线地铁隧道同向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特性及基础与建筑物工作性状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基础和建筑物变形较小;盾构施工前后,隧道附近桩基和锚杆的内力变化较大,建筑物梁柱构件的内力变化较小;建筑物的变形与稳定性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地下铁道桩基托换及微振动控制爆破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托换是城市地铁穿越既有建筑物时为保护建筑物所采取的最经济、快捷和安全的施工方法。我国地铁的建设起步不久,基础托换施工在我国还属于较为前端的一种施工技术,尤其是正在运营地铁的动载桩基托换。文章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州东站及站后折返线土建工程施工,论述了动载桩基托换的施工技术,以及托换开挖工作中采取的微振动控制爆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地铁16号线达官营站为工程依托,对地表变形、管线沉降和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地铁车站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划分为初始变形、缓慢变形、急剧变形和变形趋缓4个阶段,各阶段所占比例因工程地质和空间位置等因素而相差各异;地铁车站平行穿越地下管线时,主要引起管线纵向差异沉降,对其横断面受力无明显影响;地层变形主要发生在初支扣拱阶段,初期支护的施作时机和支护刚度的合理确定是地层变形控制的关键。研究成果可为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应用非线弹性及线弹性本构模型,对长春地铁1号线火车站站—北京大街站区间双线隧道盾构施工中,在不同施工工序条件下地表沉降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行分析,得到了使得地表沉降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最小的最佳工序,以期为长春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盾构扩挖地铁车站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采用盾构扩挖解决了城市地铁盾构在不具备设置接收井的条件下进行施工的难题。结合盾构扩挖法施工,研究了施工中对周围邻近建筑物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层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扩挖阶段,无论从建筑物的内力变化量上,还是建筑物基础沉降值或沉降差值上都要明显大于盾构阶段,并且建筑物底部结构的变形量大于顶部框架结构,结构底层柱和梁的内力变化趋势不同,应加强重点构筑物的监测,以防基础沉降差过大造成框架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施工现场监测。通过矿山法(右线)施工与盾构扩挖法(左线)施工对地面及建、构筑物的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出不同施工方法与沉降之间的关系,找到引起围岩变形和建筑物沉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地铁施工风险预控管理水平,以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的危险源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环境-管理4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明确险兆事件的致因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危险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危险源系统结构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与三类危险源理论相契合,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2.
马宝利 《铁道建筑技术》2021,(2):97-100,145
随叠合梁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叠合梁斜拉桥在高速铁路中应运而生,中跨合龙成为斜拉桥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钢混叠合梁施工一般先焊接钢梁再施工桥面板,导致跨中最大悬臂段和跨中合龙段的桥面板无法从主梁前方的合龙口吊装至桥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昌赣客专赣江特大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采取先后顺序施工主梁最大悬臂段的钢混叠合梁,并将跨中合龙段桥面板提前存放于主梁之上,最后预抬合龙口主梁标高,并对合龙口宽度进行温度观测以配切合龙段长度的措施,保障了大桥的顺利合龙,节约了工期与施工成本,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越来越关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逐渐开始规范化、标准化,中央政府也不断推进保障新住房的建设进程,加大投资力度。然而,由于地产商从中获得利益颇少等诸多客观因素,保障性居住小区与其他商品房住区之间出现明显的断层,尤其是户外环境方面的设计手法简单且粗糙,使许多保障性住区内的居民不能对此产生归属感,大片的所谓的公共空间被遗弃,小区失去活力。将以北京市北辰福第小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对保障性居住小区户外环境设计进行研究,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铁建设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其项目特点日益凸现出来:单位工程的多样性、投资控制主体的非唯一性、投资控制因素的不确定性、设计方案的逐步稳定性等,这都使地铁项目的投资控制变得较为困难。此文结合上述特点,以西安地铁工程为例,指出在项目交易和土建施工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资控制方法,以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特别是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提高项目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对确定无碴轨道的施工时间起着决定作用,要对路基沉降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就需要制订一种有效的观测方案。研究方法:首先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和高精度的检测仪器、确定需要观测的内容、布置合理的观测断面、确定观测频率;沉降观测包括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堤坡脚沉降观测和路堤顶面观测四方面,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沉降推算,以确定最终沉降值和堆载预压的卸载时间。研究结果:实测沉降推算通常可采用双曲线法和对数曲线法来进行并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来分析和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以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分析推算最终沉降完成时间。研究结论:为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测评价方法,希望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中城市地铁建设快速推进,在含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的地区深入研究因地铁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考虑多层地层分布情况的改进Peck经验公式方法,以武汉地铁2号线某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提出的改进Peck经验公式方法和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该区段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软弱土层对于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最为明显,数值分析结果与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吻合程度较高;提高软弱土层的抗剪强度参数有益于改善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情况。最后,本文针对研究区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软基处理防止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规划平面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软弱偏压岩体中进行隧道开挖支护的工程越来越多。软弱岩体特征复杂、岩性多变、围岩破碎,隧道施工时易发生大变形。以下贵坪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观察和分析监测结果,分析大变形的基本特征,并归纳总结地形偏压严重、围岩软弱破碎和施工方法不当是引起下贵坪隧道大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隧道大变形的特点提出施工方法调整和支护措施加强、浅埋偏压段洞外减载反压及初期支护变形拆换3项大变形控制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及后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8.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线下工程沉降做系统评估,以确认工后沉降和变形能否符合设计要求。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既有的路基沉降监测与评估方案难以达到规范所要求的测试精度、频次以及评估的有效性。针对该问题,研发了多点静力水准沉降观测仪,选择代表性工点对沉降变形评估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1)室内检定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多点静力水准沉降观测仪测试绝对误差小于1.0 mm,而现场测试数据还未能达到室内检定的测试精度;(2)对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沉降观测数据,采用指数曲线法和Asaoka法可以得到相关系数更高的沉降预测结果;(3)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路基沉降评估工作中,将现行规范要求的曲线回归相关系数由0.92放宽至0.85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9.
水文观测系统在山区复杂岩溶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文观测系统的应用是指通过在复杂岩溶隧道建立水文观测系统,收集降雨量、涌水量、水压、深孔水位变化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突水、突泥等)发生的可能性,据此可及时作出预警,确保施工安全。同时,这些监测数据也可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此文结合宜万铁路的施工经验,对复杂岩溶隧道条件下建立水文观测系统的全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挂篮施工是指浇筑较大跨径的悬臂结构时,采用吊篮方法,分段安装预应力筋、管道、模板,并分段浇筑梁段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以韩江双线特大桥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桥为双线变四线道岔连续梁的渐变特点,详细介绍了多桁架菱形挂篮的施工关键技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