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短,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现目前蓄电池能量储能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直接增加蓄电池容量来解决续驶里程问题,在电动汽车上采用再生制动来回收制动能量是增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原理分析,设计出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电路,最后以设计的制动回收系统电路进行分析选择,主要是对驱动系统、储能系统和变换器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2.
汽车制动技术发展迅速,可能量回收式制动方式已在众多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上得到应用。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结合大数据挖掘,可以进一步优化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以实现出行过程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的目的。将本文所提的制动方法应用到NEDC工况续驶里程测试中,续驶里程提高了3.26%。  相似文献   

3.
当传统汽车减速或制动时,车辆运动能量通过制动系统而转变为热能释放到大气中。而新能源汽车通过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转变为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从而提高车辆的续驶能力。新能源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要保证其制动稳定性和平稳性,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回收制动能量,以延长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文章通过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剖析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工作过程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制动工作过程,阐明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各部件的作用;重点围绕途观L PHEV制动系统组成、途观L PHEV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混合制动工作原理,即减速请求、摩擦减速、再生减速的支持及三相电流驱动装置的支持不足4个工作过程;系统地介绍了Tiguan L PHEV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主要是通过控制机电式制动助力器e-BKV和蓄压器VX70实现的,驾驶员的减速请求是摩擦减速与能量回收减速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动大客车复合制动系统特点的分析、制动控制策略原则的制定及对制动能量回收影响因素的讨论,对一款电动大客车在中国典型城市工况下的制动能量回收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每百公里可回收约8.38度电,回收的制动能量能够有效增加其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5.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再生制动特性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动汽车行驶时对能量的需求以及延长续驶里程要求驱动电机具有再生制动能力,既可以提供制动力,又可以将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回收。通过对汽车制动模式及其产生的能量进行分析。以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在作电动汽车动力时实现电气制动为控制策略,仿真了回馈制动,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再生制动的算法是可行的,能满足能量回收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新能源汽车在本次上海车展可谓"群星璀璨",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包括合资与自主)都在其展台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对于购车者来说最为关心的话题依然是由于电池技术现阶段的瓶颈带来的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问题。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博世集团电池系统(中国)公司总裁Karsten Haug博士和商务及技术总监韩猛先生,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动化的作用 在涉及减少CO2排放的节能政策讨论中,电动车被公认为是一种解决方案.然而,电动车的续驶里程受制于所携带的锂离子蓄电池的能量,以致实际运行时续驶里程显得不足.一种替代方案是带增程器的混合动力车.而与电机联合使用的内燃机对催化转化系统另有要求.特别是当不允许内燃机的少量残余排放损害电动车的"零排放"形象的时候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率以提高其续驶里程,本文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作了进一步研究。本文论述了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并与传统制动系统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机械制动与电机制动的分配关系并总结了复合制动与传统摩擦制动系统的区别,最后论述了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实现形式;分析并阐述前轮驱动电动汽车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结构与原理;通过Cruise建立整车模型,在NEDC工况下进行仿真,并与无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车辆对比。结果表明:有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车辆的动力电池SOC值衰减变缓,能够有效延长车辆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0.
黄小龙  宋弘 《汽车电器》2013,(5):36-38,43
通过对电动汽车的无刷直流电机能量回馈系统进行全面分析,进而讨论如何合理高效地回收再生制动能量;并运用模糊控制算法对机械制动和再生制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配,协调二者的比例分配。有力地证明模糊制动力分配策略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率,相应增加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评价方法。从制动能量回收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制动力分配和整车能量流;引入新的制动器效能因数和电机制动力分配系数的概念,推导出制动轮缸压力与制动能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评价制动能量回收效果的3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制动能量回收率、节能贡献度和续驶里程贡献度;并进行了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制动能量回收率可反映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节能潜力,节能贡献度能反映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对整车节能的贡献度,评价指标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12.
分析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制约因素,综合汽车制动动力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电机制动与机械制动并行控制和电池耐受性分析,提出了制动能量回收的联合控制策略.基于Simulink和Cruise软件平台进行了系统建模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该联合控制策略能够实现法规制动条件下的制动能量回收,回收率达13.7%,提高续驶里程16.4%.  相似文献   

13.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11,(14):16-19
各大汽车厂围绕电动汽车的竞争主要就在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以及以此为中心的电动车设计战略考虑,究竟把重点发在提高续驶里程,还是放在降低价格,或者是两者兼顾。或许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小型化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增加汽车续驶里程,本文针对前、后轮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的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定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时,采用以路面特征值识别为前提,将f线、ECE法规线和I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当前路面的附着系数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可使汽车在获得较大制动力的同时确保制动的方向稳定性;在制定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时,根据车辆实时工况,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分配驱动轮上的再生制动力,可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建立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并在CYC_1015和CYC_UDDS两种工况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比ADVISOR原车控制策略能更好地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提高了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力电池能量状态估计和车辆能耗预测的续驶里程估计模型。电池能量状态估计采用电池状态模型估计电池剩余的可用能量,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利用纯电动车测试数据,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算法辨识车辆能耗参数,结合行驶工况预测汽车能耗,进而计算续驶里程。与传统的续驶里程估计方法相比,基于电池能量状态估计和整车能耗预测的续驶里程估计模型的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的特点,针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时强鲁棒性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ugeno模糊逻辑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以满足能量回馈的要求,该回馈系统提高了整车的制动性能以及续驶里程,也使整车的动力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达到较好的平衡,文章同时估算了这种控制策略的能量回收效率。经仿真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策略满足总体设计的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能有效提升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如何更好的设计和利用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文章结合试验数据分析了使用环境、驾驶员操作和车辆本身等几个因素对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适合的环境温度和驾驶工况,良好的驾驶习惯,合理的设计匹配等有利于提升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12,(33):10-10
福特汽车公司计划于今年秋季推出C—MaXEnergi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首批将在美国19个市场销售,明年初将在全美推广。这款车型由一台汽油发动机和一台电机共同驱动,功率可达265kW,仅靠蓄电池驱动续驶里程可达32km。总续驶里程为880km。C—MaxEnergi搭载的是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汽油发动机和电机都可以给车轮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明轩 《汽车与配件》2010,(35):44-46
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采用能量为5.2kWh、345.6V、容量为15Ah的锰酸锂锂离子蓄电池。电动工况行驶(满充电)续驶里程为23.4km。  相似文献   

20.
续驶里程及蓄电池供电技术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主要因素。再生制动技术作为提高整车能量利用率的有效方案,为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的提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针对再生制动关键技术,分别阐述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和再生制动能量管理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再生制动策略问题,分别从制动意图识别、制动力分配以及轮缸压力控制三方面总结了再生制动相关控制策略;针对能量管理问题,分别从制动能量回收潜力与能量回收效果评估两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通过能量流机理计算车辆节能潜力的方法,并对未来再生制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