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列车车厢内气流分布的数值计算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厢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就列车空调设计工况进行数值计算,从理论上得到设计工况下车内气流分布情况。以一节硬卧车厢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可压缩流理论建立了车内气流的连续微分方程、动量微分方程和能量微分方程。采用k ε封闭模型,并用半隐式压力 速度耦合即SIMPLE算法计算出车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实验测定空态下车内的气流分布,与数值计算值基本吻合,用数值解代替分散的、有限的实验测点值来进一步分析车内的热舒适性。通过计算分析得出:车厢内的平均风速为0 42m·s-1,处于铁规限定的上限,即车内速度偏高;铺位区和走廊区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4 4℃和26 8℃。宽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匀性为0 75℃·m-1;采用人体热舒适性指标PMV得出特征断面上各铺位上达到热舒适标准的测试点仅为42%。  相似文献   

2.
高速空调列车内气流组织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空调列车车厢内气流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研究是空调列车内气流组织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空调车内舒适环境评价的依据.考虑到高速列车车厢内复杂的几何结构、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以及空气流场的湍流特性,本文采用湍流大涡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车厢内空气流动与热质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区域离散,应用均匀六面体网格划分车厢,并在同位网格的基础上采用SIMPLEX算法,考虑车内座椅、行李架等障碍物以及车体各壁面辐射、车窗热流、乘客散热和高速列车运行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对高速列车车厢内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其结果对高速列车的空调效果及车内舒适环境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客列车空调硬座车厢内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调车内气流组织研究是车厢内环境控制的基础,合理的气流组织可有效地改善乘客的热舒适性。采用k-ε湍流模型,对载客车厢内三维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PMV(Predicted Mean Vote)指标分析了车厢内人体热舒适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缝送风条件下,除车厢中部和两端外,车厢内气流分布比较均匀;由于回风口位于车厢两端,车厢中部和端部PMV分布不同,端部人体热舒适感较好,中部较差;座位区由于人员集中和受太阳照射的影响,温度较高,PMV值偏大;过道区温度适中,人体热舒适感较好。研究结果对空调车内气流组织优化设计和改善人体热舒适环境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空调客车的空气品质与热舒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空调列车卧铺车厢存在多种空气污染物和车厢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分析空调、通风系统的布置对车厢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状况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节能和满足乘客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在车厢内采用个体送风方式来改善卧铺车厢的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并且对空调客车室内三维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空调客车室内舒适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厢的空调系统气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内乘客的热舒适性。以某型地铁车厢为研究对象,建立地铁车厢满载情况下的三维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车厢内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送风工况(送风量和送风角度)对车厢内温度、速度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各工况的车厢气流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工况中,送风量12 000 m3/h、送风角度60°的送风工况是最优工况,其总体气流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地铁列车车厢内空气流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多条线路不同车型的车厢内风速进行实车测试,同时对车厢内乘客进行舒适度调查,分析了地铁列车车厢内环境现状。基于实测及调查结果,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法,建立地铁列车B型车满载车厢模型,分别对未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0℃、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0℃、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2℃等3个工况的客室流场进行模拟,研究幅流风机对车厢内环境与乘客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幅流风机能改善车厢内气流组织,提高流场均匀度,从而大大提高车内乘客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空调列车室内微环境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调列车车厢微环境尚不能令多数乘客满意,包括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两大问题。综合了目前对于空 调列车室内微环境的多方面研究,提出了评价空调列车车厢微环境的指标,对于列车空调的设计有一定的意 义。  相似文献   

8.
杨培志  顾小松 《铁道学报》2006,28(4):109-113
列车车厢内空气品质的优劣与旅客实际得到的新风量密切相关。笔者以YW25G型空调硬卧列车车厢为研究对象,在物理模型中考虑了旅客以及车厢内各障碍物(包括边桌、行李架、床铺、折座)等对流场的影响,采用κ-ε湍流模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硬卧车厢内流场及空气龄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车厢内的换气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车厢内的换气效率基本符合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整个车厢内流场及空气龄关于隔间存在良好的对称性;旅客区域的空气品质优劣排序依次是:下铺区域、中铺区域、上铺区域;气流组织的合理分布能够缩短空气龄,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车厢内换气效率及空气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PMV-PPD(预测平均投票数-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热舒适性指标,基于夏季列车内环境参数,计算最舒适热环境下空气温度与乘客新陈代谢率的关系。发现列车内不同新陈代谢率的乘客达到最舒适状态时所需的温度不同。地铁列车采取同车不同温的空调设定模式后乘客的平均不满意率降低。以某市地铁为例,分析了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不同分布方案的平均不满意率。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前3节车厢为强冷车厢、后3节为弱冷车厢时,整车的不满意率平均值最低。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铁3号线列车空调系统采用中顶孔板与侧送风口相结合的送风方式,通过实车测试分析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这种新型送风方式下车厢内的热舒适环境。测试结果表明:在距车厢地板高度0.5 m、1.2 m、1.7 m截面处的风速在0.35 m/s左右,车厢内任意两点处的温差小于3℃,车厢内环境满足列车空调系统设计规范。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列车空调系统采用中顶孔板与侧送风口相结合的送风方式,乘客的热舒适性较好,能够有效解决格栅送风方式中乘客吹风感的问题,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高原空调客车热工计算和空调机组试验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在高原地区使用的空调客车如何确定室外空气参数、如何测试空调机组的制冷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以空气的焓值和含湿量来计算空调客车所需的制冷量,提出在不同气压状态下测试空调机组制冷量的建议和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并结合国内外空气品质评价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空调客车空气品质评价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跨坐式单轨列车单节车辆为研究对象,将乘客作为热源,考虑太阳辐射对车室内气体流动的影响建立了物理模型.利用CFD软件对车辆客室内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采用热舒适性评价体系PMV-PPD(预期平均通感-不舒适人员比例)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车辆客室内的流场及温度场沿车厢长度方向具有...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环境实测和热舒适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长春地铁1号线冬季、过渡季、夏季车站及车厢的热环境和热舒适情况,分析得出长春室外、车站及车厢2017—2018年温度的变化区间及规律、结果显示,华庆路站站厅、站台温度值不满足规范要求,冷风渗入是影响冬季出入口温度的重要因素,并分析出车站及车厢80%满意率舒适区以及不同季节的热中性温度,旨在为严寒地区地铁热环境及热舒适研究奠定研究基础,为地铁环控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SW-220K型转向架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配装SW—220K型转向架的25T型客车进行了振动试验;分析了车辆的主要振型;分别进行了采用不同空气弹簧、二系阻尼系数值时的试验,根据垂向、横向平稳性指标测试结果,得出了采用原型空气弹簧结构并增大二系垂向阻尼系数值能够改善车辆运行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俄罗斯对一些舒适性要求较高的客车在卫生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及所颁布的相应标准和文件或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客车在卫生方面的舒适性和防病、防疫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发改委及铁道部的调研显示,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将以铁路系统建设为主.兴建的铁路系统将包括长大铁路、城市轻轨及偏远地区接驳铁路在内。国家发改委已经列入计划在未来的20年内.将持续不断每年新修铁路1万公里.我国的铁路事业呈现出了高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国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木制及混凝土轨枕.  相似文献   

18.
轨枕是轨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部荷载和下部道砟共同作用下处于受弯状态,常产生裂纹,增加维修费用,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分析Ⅲ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FFU复合轨枕受弯特征、裂纹发展过程和裂纹开口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位移和裂纹测试中具有高精确性;混凝土轨枕在加载初期处于弹性阶段,刚度大,随荷载增加,裂纹不断发展,刚度逐渐减小,抵抗变形能力下降,裂纹开口位移增加速率逐渐增大;FFU复合轨枕受弯过程中始终处于弹性状态,裂纹产生原因为层间分离,裂纹开口位移增加速率在裂纹开口完全分离时增加,之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