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鹏 《中国水运》2014,(11):204-206
文中在统筹考虑运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准则的基础上,以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运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并提出了不同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为运城市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河北某山丘区河流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采用1956年至2010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相似文献   

3.
隧道工程除了岩土的可挖性外,地下水是影响和决定隧道工程的造价、工期、施工风险的主要因素,也是长期困扰隧道工程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隧道勘察中必须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放在首位,查明隧道地下水的类型和赋存条件,测算隧道开挖的涌水量;提供地下水的处理方案和预防预报措施。本文就隧道工程的地下水特征作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重庆岩溶石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地下水长观资料,评价了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2010年和2015年该区域基本不缺水,只有乌江水系缺少部分地表水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地下水,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已保证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新疆某水源地概况,重点对其地下水资源条件与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可充分了解该地下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而提出措施加以改善,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北部,临近赣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本文从新干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出发,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新干县大洋洲镇的取水水源地为研究区,在进行了资料收集和野外数据采集后,又通过抽水试验、高密度电法进行物探勘察等手段重点分析了新干县大洋洲镇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且以水均衡理论分析了地下水资源的补给与排泄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该区的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储存量,并用平均布井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同时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陈聪 《中国水运》2014,(7):121-122
经过调查研究某县城北部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条件,通过GMS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校正,模型基本可以反映研究区地下水时空特征,可以用于研究区地下水不同开采阶段的预测,进而为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孪井灌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所取降水、渠道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分(18O、D和T)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灌区内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总体特征一致,表明其起源一致,主要接受灌溉水和降雨补给。2)同一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存在空间变化特征,其在地下水浅埋区域呈现出同位素富集。3)地下水中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存在季节变化特点,其在冬季D富集18O贫化而夏季显现出D贫化18O富集。4)结合氚丰度值以及灌区内主要观测井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表明灌溉水及现代降雨在地下水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垃圾填埋场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与研究,利用地质钻孔、地下水位监测、渗水实验等资料,绘制厂区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从而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并对其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分析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及其渗透系数,查明了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为场地下一步的工程处理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基础水文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路正升 《水上消防》2023,(16):139-141
本文首先对项目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及埋藏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海子滩地下水埋深30~85 m,漫水滩西部地下水埋深50~60 m,白墩子盆地最低处地下水埋深1~3 m,局部季节性积水。同时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进行评价,水样分析表明项目区水质差,对普通混凝土具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随后对总体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程序进行探讨,为了保证施工工期和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在以主副厂房为重点施工的同时对前池、渐变段、拦污栅进行平行施工作业,在其主体工程如期达到上水条件后,再进行装饰装修工程、厂区工程、防洪工程及竣工收尾工作。最后对施工总进度安排进行总结,旨在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后期的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对沿黄地区的地质背景、后备地下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区域浅层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分析黄河水文地质条件对当前沿黄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黄河影响带内地下水的流向是:黄河以北从西南向北径流,黄河以南从西北向东南径流。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此外还有灌溉回渗、河渠回渗以及黄河侧渗等补给源。浅层地下水的排泄包括侧向径流排泄、蒸发排泄、向中深层越流以及人工开采。  相似文献   

12.
应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上游水位骤降和地下水渗流等危险水力条件下堤坝稳定性,分析了上游水位不同降速、地下水位不同高度及土体各向异性对堤坝稳定性的影响.模拟了改变地下水渗流的方向、大小等工程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堤坝渗流整体稳定性分析时应正确考虑渗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RAVI河与SUTLEJ河之间的巴里河间冲积地区位于印度河平原地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冲积层,目前国内外对该地区的研究较少,对当地水文地质条件也没有很好的认识。本文通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研究了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项目区含水岩组的分布规律;并通过钻探资料与测井资料的对比清晰了解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及运移规律,以保护现有水源地正常运行,并为今后地下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野外钻探、现场抽水试验及室内试验等综合方法研究了天津港某翻车机房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作为一种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的水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开采和利用.本文从我国目前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地下水立法中存在的缺陷谈起,并结合和借鉴国外立法中一些先进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和原则,对我国地下水立法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进行了架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白甘泉为一古泉,出露于辉县市黄水乡白甘泉村西北。泉水自明代有史记载至今已经数百年,从未断流。经鉴定,泉水中偏硅酸含量达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界限指标,属含偏硅酸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为阐明矿泉水成因,对其赋存的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从地质构造、基岩裂隙、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等方面对矿泉水成因进行了探讨。水源处于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交接部位,西部和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一部分沿片麻岩裂隙渗入地下,形成深循环地下水,深循环地下水长期不断与围岩作用,使岩石中二氧化硅溶于水而形成矿泉水。自西北向东南运移,当流至NE走向压扭性断层时,由于压扭性断层的阻水作用,地下水在断裂带的复合部位向上运移,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  相似文献   

17.
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隧道工程中地下水与隧道有着复杂的联系。建设施工时期隧道开挖将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大量的涌水会影响隧道施工,甚至出现突水突泥事故。隧道运营阶段地下水的涌入将影响隧道服务水平和隧道安全稳定。隧道受地下水影响的同时地下水环境也因隧道而受到影响,由于隧道的存在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改变,随着隧道大量疏干地下水,形成了一系列自然环境的恶化。本文结合我国隧道建设中所遇到的水害实例情况,分析了隧道与地下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水害的原因。通过水害成因分析对处理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杨建青 《中国水运》2009,(3):122-123
地下水监测信息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地下水监测信息使之更好地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社会经济服务是地下水监测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地下水信息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B/S的地下水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框架,并就其主要功能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该系统利用数据库对历史和实时地下水监测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并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模型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通过WEB浏览器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为社会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是地下水监测业务管理自动化能力建设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地下水资源发挥着其他水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民乐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典型案例,分析了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逐步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涂秦川 《中国水运》2006,6(8):60-62
详细分析了目前边坡地下水的研究情况,认为边坡地下水动力作用的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下水资源的定量评价和人工补给的预测,二是岩体的裂隙水压对变形和破坏的影响。地下水动力作用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数学模拟法、数值模拟法和实验模拟法。并对目前边坡地下水的排导措施进行了归纳,主要分为地表防渗措施和地下排导措施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