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对常用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并基于固结度等效的原则推导出了计算地基最终沉降的计算公式,给出了某一时刻地基剩余沉降与沉降速率的关系。该法概念明确、参数确定容易,避免了传统沉降预测方法中确定参数时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的缺点,该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路基工程中预压地基的工后沉降动态控制沉降速率方法,没有地基固结排水条件和不同性质路段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的不同。文章采用基于线性加载固结分析的沉降速率分析方法,考虑了多层土的固结指标均质化和中间透水砂层的水平排水作用,分析了粘性土层与细粉砂层互层结构的沉降速率与工后沉降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固结排水条件,宜采用不同沉降速率控制标准的建议,并分析了预压地基中间透水砂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路段。分别采用地表沉降仪、连续沉降仪、分层沉降仪、地表和地下位移测量对地表沉降、连续沉降、分层沉降、深层土体位移、地表水平位移进行观测。研究了地基沉降与加载方式、加载速率、加载时间的关系,为软土地基的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地基沉降速率法存在的弊端,基于线性加载地基固结沉降的沉降速率法基本原理,将线性加载模式应用于堆石体指数型衰减蠕变模型,成功模拟了堆石体变形的时变规律.采用地基固结分析与堆石体道基蠕变分析耦合的方法,建立了用于道基工后沉降预测的道基顶沉降速率分析法,并进一步提出可考虑地基条件、工后沉降要求的道基顶沉降速率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依托某机场道基填筑工程,针对基岩上天然沉积土厚度变化较大的分布特征,根据线性多级线性加载成层地基固结理论,分析了沉降速率与工后沉降的关系,建立了多级线性加载模式下,成层地基沉降速率、工后沉降、地基固结性状与设计年限的控制方程。通过依托工程的计算分析,验证了原设计沉降速率控制标准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跑道区不同沉积土厚度宜采用不同沉降控制速率原则与方法,论证了与非跑道区工后沉降相对应的沉降速率控制标准,对依托工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今后类似工程的地基沉降速率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曲线拟合法,推导出恒载下地基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之间的关系式、剩余沉降与工后沉降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建立了超载预压卸荷沉降速率标准的计算公式,并给出公式中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对一个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标准不仅取决于允许的工后沉降,还与土体固结性质、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和超载量引起的地基最终沉降有关;超载预压时按该建议的沉降速率标准卸荷,控制的工后沉降非常接近允许值,证明了该沉降速率标准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存在大量的高填方路基结构形式。路基的填筑速率对路基的工后沉降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岩土工程专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高填方路基在不同填筑速率的情况下沉降变形规律进行计算分析,探讨了路基填筑速率与沉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曲线拟合法为主,研究了预测模型的速率与沉降的特征,指出了Gompertz模型、Usher 模型等增长曲线预测工后沉降存在的不足,改进了二次三项式预测模型,提出了计算幂函数模型参数的简便方法.结合高速公路长期的工后观测资料,分析了常用方法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并对工后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铁车辆段整体道床区路基对工后沉降有严格要求。为保证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可靠性,首先采用沉降观测异常数据判别方法,对沉降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根据路基沉降数据的特性,分别以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法为核心技术构建了路基沉降预测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预测方法与过程。对比分析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均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显示,依托工程路基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运营期不会发生较大的工后沉降,现有地基处理与路基填筑压实的施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双曲线法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路基的沉降特性,总结了各种沉降分析方法,得出双曲线法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简单易操作,可用于路基沉降预测。结合邵怀高速公路某段路基的沉降特性,采用双曲线法对其进行沉降分析和预测,对比实测沉降资料,两者误差很少,最大不超过3%,充分说明了双曲线法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和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预测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从固结理论单级线性荷载下的沉降计算公式,推出了关于沉降的3种线性关系。利用其中任何一种线性关系,根据前期实测沉降数据,可方便地得到沉降计算公式中的参数。其次,利用叠加原理将单级荷载下的沉降计算公式推广到分级加载情况下,并给出了分级加载情况下参数推算的方法。沉降计算公式中的参数确定后,计算公式可用于推算后期沉降。最后,用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推算后期沉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神经网络模型在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建立了可依据现场量测信息对软基路堤沉降量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预报的分析方法。其要点是 :建立公路软基沉降预测的神经网络结构 ,并将前期沉降观测值作为样本 ,通过神经网络结构的训练寻求沉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 ,据以预测后期沉降量  相似文献   

13.
高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为公路工程的通病之一,文章主要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及原因,为积极有效地防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工格室在处治路基不均匀沉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结合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处治工程,应用MARC软件,采用基于直接约束的接触迭代算法和COULOMB摩擦模型模拟半填半挖路基挖方段和填方段的非线性接触,对土工格室处治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并通过土工格室复合体的承载板试验及实体工程的现场沉降观测,对该处治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复合体具有较大的弯拉刚度与抗剪强度,此复合体能够部分隔离应力和位移的传递,从而柔性过渡和协调了半填半挖路基顶面的沉降;它对局部荷载具有网兜效应,使荷载的分布更为均匀;土工格室的加筋作用减小了土中的竖向应力和剪应力,增强了路基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消除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实体工程表明:土工格室是一种有效解决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室内动力试验,对加筋粉煤灰进行了震陷试验研究,得到了加筋粉煤灰的震陷经验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动力分析计算方法对软基上加筋粉煤灰路堤其例进行了震陷计算分析,计算中考虑了不同地基、不同地震烈度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加筋粉煤灰路堤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考虑变质量的路基沉降应力变形协调分析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针对传统分层总和法存在小变形假定和无法考虑地基排水引起的质量变化等缺点,在不同参考构形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应变和压缩模量等度量的内涵,结合分层总和法和有限变形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考虑变质量的应力变形协调分析法,用于计算最终沉降和固结沉降。对手排水和不排水路基的沉降问题,分析了最终沉降量的协调解与两种传统解的计算差别及其相对误差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新方法在预测路基固结沉降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最终沉降量的协调解和两种传统解均随着压缩层厚度的增加近似按双曲线规律增加,随着荷载的增加近似按线性规律递增;常用的不考虑应变历史修正的传统解计算结果偏小;协调分析法能提高顸估路基固结沉降的精度等。用新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路基的最终沉降和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17.
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采用摩尔-库仑模型,对非软弱地基路基的沉降进行了模拟计算。考虑路堤逐级加载过程,得出非软弱地基路基的沉降时间曲线和部分沉降规律,即:路基的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其工后沉降相对较小;路基面的竖向变形主要来自于地基的沉降,路堤堤身的变形量相对较小,对于黏性土填料约占总沉降量的0.5%。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蒙古集丰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侧资料,对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利用三种计算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了最终沉降量的计算,讨论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得出较为符合工程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全样曲线拟合法在软基沉降计算中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全样曲线拟合法计算最终沉降的方法。结合内蒙古集宁-丰镇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测资料,用全样曲线拟合法推算了最终沉降量。计算结果表明,全样曲线拟合法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既有隧道下的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日益受到比以往更多的关注。由于在这些基础设施(建筑地面,砌体地下隧道,管道和其他设施)下的隧道施工在过去几十年隧道施工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损害已经产生。基于Mair的理论分析和确定在既有隧道下新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面体积损失之间关系。由方程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地面沉降。计算现有隧道因新隧道施工引起的最大沉降。通过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提出因隧道施工导致现有隧道的沉降和地面体积损失的控制方法。在新隧道施工之前使用大管棚(LPS)增强技术,通过与不使用LPS增强技术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使用LPS增强技术对地面体积损失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PS增强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新隧道施工导致现有隧道的沉降,地面损失方法被证明是估计LPS增强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