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网规模的集中扩张和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负荷不断攀升.尤其在春运期间,与各火车站毗邻的换乘枢纽大站的客运组织工作也备受考验.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为例,首先对车站的客流进行分析及预测,随后将客流与车站疏散能力、列车运能相结合,找到不足之处,最后从春运前期准备工作及现场处置两方面制定了上海火车站站春运客运组织策略,为类似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春运期间的客运组织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站为例,根据南京站在线网中的位置、实施设备和客流特点,分析南京站客流组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站厅和站台的容纳能力、出入口及通道的通过能力、自动售检票设备的能力、乘降设备的通过能力及列车输送能力,对南京地铁进入网络化运营时期后对换乘客流和外枢纽转入客流采取的车站级、线路级和线网级等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客流仿真模拟技术,对车站改造前后的客流密度分布、出入口疏散时间等进行仿真模拟,论证了观音桥站增建1个小站厅及2个出入口后,站内客流拥挤程度降低,出入口整体疏散时间减少,车站疏散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早期车站在客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面临的车站结构及设备设施布置无法满足现场客运组织需求的现状,依据车站结构、设备布局及客流分布特征,明确"仿真-分析-优化-评价"的研究思路,利用AnyLogic软件对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宗关站进行仿真分析,基于客流分布密度等分析结果提出设备布局优化方案,并设计量化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优化方案对车站拥堵情况和流线通畅程度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思路及方法可行有效,优化后车站面积利用率提高,换乘瓶颈被消除,站厅客流交叉减少,站内拥挤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流线通畅程度明显提升,对早期轨道交通线路老旧车站的布局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客流仿真模拟技术,对车站改造前后的客流密度分布、出入口疏散时间等进行仿真模拟,论证了观音桥站增建1个小站厅及2个出入口后,站内客流拥挤程度降低,出入口整体疏散时间减少,车站疏散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地铁芳华路站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结合目前发生紧急事故需疏散客流量及列车满员进站客流量,应用美国NFPA130标准计算出紧急疏散时间及目前车站设备条件下最大的疏散能力。结果表明,站台是整个疏散过程的瓶颈,对此提出相应疏散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6号线和临潼线的建设实际,分析了将纺织城站设置为3线换乘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合纺织城站最大断面客流量预测和分析成果,通过分析客流流线和车站周边控制因素,分别提出了3种3线换乘布置形式.通过比选确定采用地下二层3线平面双向同台换乘的方案.结合车站客流仿真模拟和布局优化,对车站客流疏散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以克服3线换乘车站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客流在特定时空区间的强聚集效应导致车站内部设施的服务能力与客流量不匹配,极易造成乘客拥堵、滞留等问题。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流线大范围调研,确定服务设施实际通行能力,识别车站瓶颈区域。进而利用多点联动的瓶颈控制方法,构建网络瓶颈客流疏导模型,协调流线网络结构中设施通行能力的匹配度,计算瓶颈点上下游客流调节量。以北京东单地铁换乘站为例进行流线瓶颈优化,制定不同客流强度下瓶颈优化方案,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模型可协助车站管理人员明确瓶颈控制区域的范围,并制定详细的限流泄流乘客量分配,为高密度客流组织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客流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提供详尽的接近真实的疏散过程,其数据可以用于流线分析、成果验证及设计优化.以重庆三线换乘地铁枢纽冉家坝站为例,建立人、流线、结构、障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对紧急状况下的客流疏散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疏散设施、人员属性等要素在疏散过程中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大型枢纽车站疏散设计的优化思路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