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为应对报废汽车回收物质价格波动、非法丢弃、环境污染和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日本于2002年制订了《汽车回收利用法》,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该法在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独到之处,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焱华 《汽车与配件》2005,(43):37-37
1999年10月,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推出针对安全气囊回收和适当处理的应对系统。该系统由安全气囊回收和处理注册中心管理,经过JAMA以及与汽车分销和服务商合作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协会的确认。从2002年10月实施的日本《氟里昂回收和销毁法》(汽车空调)是防止全球变暖的一项措施,旨在帮助保护臭氧层,从汽车空调系统中强制性回收或销毁氟里昂。对氟里昂的回收销毁处理和安全气囊回收和处理已被写入2005年1月生效的《汽车再回收利用法》。  相似文献   

3.
焱华 《汽车与配件》2005,(40):32-33
目前.19本每年的汽车报废数量为500;~辆以上.报废车辆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总质量达到75%~80%。近些年来报废车辆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课题一些相关的综合性车辆回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同时,汽车厂商正在设计和制造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汽车.联同产业台作伙伴和相关运营商一起汽车业界也积极参与主动在全国范围提供帮助,确保对报废车辆的回收有适当的处理。此外.根据2005年1月起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在由其生产的车辆上使用所谓的”削减物质”(SOCs).这样可以有助于降低以垃圾掩埋法处理最终粉碎性残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在日本,汽车保有量有7900万辆,其中每年有700万辆汽车登记注册(主要是新车),同时,每年的汽车报废量为500万辆。日本汽车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而车龄10年以上的汽车没有保险价值(就算车况良好也无法投保),所以每年有超过100万辆报废汽车被作为二手车出口到其它国家,而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汽车回收系统。在日本的报废汽车体系中,当车辆要报废时,所有车主均需向汽车回收中心缴纳相应的费用,以用于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于2月6日就联合制定《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发布了公告。这是一个为推动我国对汽车产品报废回收制度建立的指导性文件。目的是指导汽车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企业起动、开展并推动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报废、回收、再利用等项工作。“公告”称,国家将适时建立“技术政策”中提出的有关制度.并在2010年之前陆续开始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6.
生物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导报》2006,(4):114-115
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始对车辆在整个生命期内,即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不仅是排气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予以重视。 欧洲丽汽车回收法规迫使汽车行业的经营者对车辆的环境影响担负更大的责任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和三菱最近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又联合对外发布《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以下简称《回收政策》),提出从2010年开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总代理商要负责回收代理其销售的汽车产品及其包装物品,也可委托相关机构、企业负责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8.
欧盟实施回收利用法规十年以来,在政府部门、汽车生产企业、回收拆解企业、材料再生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汽车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十年间,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汽车产品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大幅降低,汽车的回收利用率和再利用率逐年提高,大部分成员国已达到法规的阶段性目标。我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开展汽车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管理势在必行。欧盟的管理经验和实施成效,为我国开展汽车回收利用相关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专用汽车》2006,(5):48-48
从国家发改委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日前联合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中,提出于2010年开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总代理商要负责回收处理其销售的汽车产品及其包装物品, 也可委托相关机构、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其中,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2类和M3类、N2类和N3 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 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1日,由商务部组织制定的国家标准GB22128—2008(《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其中技术含量最高、节约潜力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已开始陆续举办“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班”。为了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汽车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对汽车产品再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和禁用/限用物质管理的要求,构建了面向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绿色设计体系,对面向回收利用的可回收性、可拆解性设计的准则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和实施面向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名林 《上海汽车》2007,(8):32-34,45
介绍了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主要技术内容,分析了汽车生产企业实施该技术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指出了该技术政策与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的差异,为汽车生产企业理解和实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陈铭 《汽车与配件》2014,(46):46-47
<正>2014汽车回收国际圆桌会议于近日在日本北海道钏路市举行,240多名与会代表一起分享和交流了不同国家汽车回收利用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讨论了促进本行业发展、提高公共形象和社会认知度等共同关注的问题。"自动变速器的再使用可以节省318.1kg的碳排放,发动机的再使用可节省332.3kg的碳排放。"目前,由日本汽车回收利用协会(JARA)主办,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汽车用新材料、创新工程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汽车回收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配件》2012,(20):9-9
据日本放送协会报道:随着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普及,不少日本汽车公司正推进资源回收利用活动。如从废旧蓄电池中提取稀土等。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汽车目前普遍车龄较高,而由于其国内对于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法规及基础设施缺失,导致报废汽车直接被遗弃的现象大量发生.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现状及政府先后实施的汽车“以旧换新”计划,征收汽车回收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丰田汽车公司根据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的规定,公布了2007年度(2007年4月~2008年3月)丰田在汽车粉碎残渣(ASR)、安全气囊类、氟利昂类等三类指定零部件资源再生等方面取得的业绩成果。  相似文献   

18.
日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同意签署一项期限为13年、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回收铝利用合同。根据该合同,通用公司将在今后的13年里购买超过90万t的回收铝材料,这些铝材将由世界上最大的铝和锌回收企业IMCO回收公司提供,以作为通用汽车公司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的铝原材料。 这项合同在美国汽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标志着这个世界上头号的汽车生产王国向回收利用、环境保护又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事实上,这是IMCO回收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签定的第二个长期供销合同,上一个合同已经于去年年底到期。 另一方面,在去年11月,通用还公布了一项与Alcan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配件》2006,(3):13-13
法国是世界汽车大国,由于汽车总量大,该国年报废汽车数也达到150万~200万辆。目前,近85%的报废车零部件均被回收再利用,汽车零部件回收也因此成为法国一个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20.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汽车回收中的实施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其实施手段的选取问题。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在汽车回收行业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手段可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其中,直接手段是直接从目的层面上规定汽车生产者的具体行为使之符合环保要求,如规定汽车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等;间接手段则是从手段的层面来规定生产者的责任,从而间接地引导汽车生产厂商做出对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国外使用较多的是通过规定汽车生产者对废旧汽车回收处理的责任,而促使其改善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按所使用的具体手段来看,还可分为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按所使用手段的强制程度,上述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还可以归为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其中法律手段属于强制手段,教育手段为非强制手段,而经济手段中有些属于强制手段,有些则是非强制手段。直接法律手段直接法律手段是指以法律形式直接规定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应作出的环保行为。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中零星规定了生产者的一些延伸责任,如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