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汽车轻量化、安全和应用性能角度出发,概述了汽车对钢板材料的要求.按照能够反映钢板综合性能水平的强塑积,对目前应用和在研的汽车高强度钢板进行了分类,并对各钢种的特点和典型应用部位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国内外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案例比较,对影响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关键材料及其相关制造技术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诸多设计环节中的一部分,我国与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自主品牌的汽车厂家、上游钢铁企业共同合作,探索多学科、多专业领域高效合作的轻量化集成实现模式,共同推动自主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钢板应用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汽车轻量化已成为当前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降低汽车制造中消耗量最大的钢板质量以及如何使用其它轻质材料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具有轻量化、高强度化、高防锈能力和减振性能等的轻质材料不仅可以保证汽车的各项性能要求,而且能有效地减轻汽车自身的质量。文章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优点和性能以及其在车身构件中的应用,阐述了当前世界汽车材料技术发展的5个主要特征,指出钢铁材料和轻金属材料向着安全、环保、节能及舒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辛欣 《天津汽车》2011,(10):58-60
轻量化设计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整车安全性、节能性和舒适性,高强度钢板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中。文章介绍了常用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的分类及性能,结合国内汽车行业具体的情况,分析了汽车用高强度钢板在汽车上的应用。指出高强度钢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必须提高钢铁企业的研发及制造水平以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混合车身骨架结构可以大幅度实现车身轻量化,车身新材料的应用使传统的连接方式面临挑战,FDS工艺可实现单面连接,也可以连接异种材料,通过对FDS先进连接技术的应用研究,为我国汽车制造中混合车身连接设计及其国产化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案。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开始应用钢铝混合车身骨架结构,使用铝型材、铝冲压件、铝铸件,以及碳纤维等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类部件,结合各种超高强度钢板,替代传统钢板构件或组件,实现车身框架结构的轻量化和高强度。  相似文献   

5.
综述分析结构轻量化、轻量化材料以及制造工艺轻量化3个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汽车结构轻量化中尺寸优化、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材料轻量化中轻质材料和高强度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制造工艺中液压成形、激光焊接和热成形的基本原理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发展趋势,实现结构一体化,研发综合性能更好的轻量化材料以及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工艺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汽车轻量化、汽车用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化趋势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等.介绍了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和轻量化材料技术,重点介绍了10类高强度钢板概念、特点和强化机理,并对最新上市的典型车型高强度钢板应用比例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高强度钢在汽车轻量化、提高安全性、环保节能、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应用优势。简述国际上各种高强度汽车用钢近年来的使用趋势,介绍各种高强度钢板的制造技术及特征,分析其机械性能特性及其对轻量化及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被广泛应用,轻量化材料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汽车减重的重要途径.参考大众、奥迪等车型用材情况,分析了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从成本、效率及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并阐述了汽车轻量化未来发展趋势.旨在...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从轻量化材料、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3方面研究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技术,介绍了汽车结构优化、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热成型技术、辊压成型技术、差厚板技术,总结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汽车结构优化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新材料、先进的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能促进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轻量化材料一方面节约汽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新材料和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轻量化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轻量化发展的必要性、汽车轻量化的主要评价指标和技术路径,同时对高强度钢、镁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新材料,激光拼焊板等先进材料成形和制造工艺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轻量化是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汽车采用合适的轻质高强度材料可以大大降低汽车重量,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安全性有保证。据统计,汽车重量减轻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油耗可降低6%~10%,并且排放随之减少,既节能又环保,因此汽车轻量化发展势在必行。但轻量化与安全性存在矛盾,因此采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来替代普通钢板成为汽车轻量化及安全性的主要方向。高强板目前主要的高强度钢板有含磷钢板、烘烤硬化钢板、双相钢、析出强化钢及相变诱导塑性钢。高强  相似文献   

12.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成套技术及装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宁  胡平  郭威 《汽车与配件》2009,(45):28-30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是同时实现汽车车体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新技术。同时也是将传统的热锻造技术与冷冲压技术相结合的最新制造工艺。结合胡平教授研发团队开发的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热成形批量生产线,介绍了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成套技术及装备。  相似文献   

13.
汽车轻量化的目的,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刚性和安全性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车身结构,使用铝、镁合金材料、高强度钢板和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和新型铆接工艺,降低汽车的整车装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可见,在完成汽车轻量化设计和选用轻量化材料之后,轻量化连接工艺是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汽车的安全和轻量化应用的结果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汽车安全和环保法规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通过对先进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的研究和使用,提高了汽车的碰撞性能,同时也为实现轻量化做出很大贡献。为了解决高强度钢板冷成形的难题,人们研发出一种针对高强度、超高强度钢板的热冲压成形技术。与冷冲压成形相比,热冲压成形具有成形后板料回弹量很小、零件的贴模性好、尺寸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轻量化的设计与制造新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轻质新材料(轻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轻质结构设计及其先进制造工艺。指出采用革新性的轻质材料,开发快捷的先进制造工艺是实现汽车进一步轻量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汽车钢板的生产与使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国际汽车轻量化项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发展趋势,着重论述了先进高强度钢板(AHSS)的生产特点,讨论了汽车钢板的用户使用技术。结合国内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今后在汽车轻量化过程中所应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及其工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是同时实现汽车车体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批量生产线,介绍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成技术要点,并以两款汽车门内加强梁的热成形产品开发为例说明热成形技术的两种工艺方式及其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8.
热成形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汽车轻量化、安全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简要阐述了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原理、成形设备、镀层技术、成形技术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分析了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对高强钢板热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这三个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这包括:汽车结构的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和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液压成型和激光焊接工艺在汽车中的使用现状。作者认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是: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的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和轻量化技术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相似文献   

20.
超高强度钢板冲压件热成形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前言 在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的诸多措施中,减轻车重的效果最为明显,车重减轻10%,可节省燃油3%~7%,因此塑料、铝合金、高强度钢板等替代材料在车辆制造中开始使用.其中,高强度钢板可以通过减小板厚或者截面尺寸等方式减轻零件质量,在实现车辆轻量化和提高安全性方面比其他材料有明显优势,可以同时满足实现轻量化和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其在汽车领域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