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将逐年增加.据分析,到2020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量将比现在增长一倍,能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也带来了地球变暖、酸雨增加等矛盾.为了人类能源的稳定持久供应,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能源的研制开发受到普遍的重视.在诸多现在正在被使用的能源中,电力被公认为最理想、最清洁的能源.因而,继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之后,一种新型的发电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正引起各国科学家注目并被积极地着手研制.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在燃料电池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德国政府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因此.近年德国沼气发电的数量迅速增加。德国沼气发电工程的数量1992年为139家.到2000年发展到1050家.到2003年底迅速发展到3000家。沼气发电的装机总量由1999年的50MW猛增到2002年的250MW。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排放污染日趋严重,世界各国特别是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正在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被认为是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潜在的运输能源,它是一种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只要连续不断地向电池  相似文献   

4.
燃料电池的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兆  吴志新 《汽车工程》2002,24(1):84-85,87
燃料电池是最有希望为汽车和居民提供清洁高效能源的技术之一。燃料电池直接将氢和氧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而只产生水。迄今,燃料电池仍被局限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的太空使命及世界上几个试验室中。由于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紧迫,科学界重新对燃料电池产生了兴趣。今天,各国政府和大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致力于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尽管燃料电池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5.
沙永康 《时代汽车》2009,(10):49-54
汽车新能源是相对目前内燃发动机、二次电池、一次性电池而言的。它必须是消耗新的能源或新的转换技术装置转换成另一种能源、产生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行使。因而符合这一条件的有以下几种:氢氧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移动或无线途中供电磁能技术(装置)、海水浓缩聚变发电装置等,其余只能是改良性质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动车》2004,(5):31-31
新型的燃料电池是采用氢和氧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排出的只是水,它具有零排放、高效率和资源可再生的巨大优点。近年,国际汽车界对燃料电池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现在可以说燃料电池在汽车上应用.不是什么技术层面上的困难。而是什么时候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的问题。燃料电池,这项古老又新型的产品,可追朔到150年前,英国律师格罗夫首先提出燃料电池发电原理,1932年培根的氢氧型燃料电池在实验室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贾雄 《中国电动车》2014,(12):94-94
因能源结构的不同,各国的发电形式会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目前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而随着能源的紧张,急需改变这种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形式,以太阳能发电、光伏电池、风力发电为主要形式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且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但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引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电能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在应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同时又提高电能质量,文章在分析分布式发电对电能质量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济导报》2007,(1):86-88,90-94
料电池发电是一种高效、环保和可靠的发电方式,它们使用氢气的电化学反应发电,不同于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和煤的燃烧)。并且大型汽车公司的研究也表明,在接下来的十年,经济型汽车中最有潜力的将是燃料电池车辆(FCV)。  相似文献   

9.
洪林  王渺林 《车时代》2009,(2):192-197
燃料电池在上个世纪未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汽车替代能源,以通用汽车为首的美国汽车公司投入了大量经费进行相关研发,并带动了日本,欧洲汽车行业对燃料电池技术的重视,形成了一股燃料电池研究的热潮,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率可以高达60-70%。  相似文献   

10.
占强 《世界汽车》2007,(1):94-95
替代能源汽车一直是各国汽车企业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又有了新的进展。大众推出了一套革命性的燃料电池技术,称为HTFC高温燃料电池技术。这套技术的出现,解决了现有燃料电池对温度要求苛刻的问题,电池价格降低,使燃料电池投放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目前的燃料  相似文献   

11.
北京想在2020年之前让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发电)满足全国15%的能源需求。相比之下,欧盟在此期间的目标是20%,而美国的目标只是在2013年之前达到75%。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投入高达2.65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单是去年,中国就在替代能源上投入了约100亿美元,仅次於德国。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上讲,电力的输送是从大型集中的发电厂通过集中的输电网向本地分配系统供电。但是,在大部分欧洲国家里,这种方式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分布式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日益渗透进入这些主要网络。这也为开发新型发电工艺(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左右互搏     
James 《汽车杂志》2004,(1):200-200
现在人们对于可一次性解决地球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能源问题的燃料电池车,寄予了极大的厚望。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纯电动汽车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人们在寻求更加清洁的能源道路上并没有停歇。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来源广泛的最理想能源之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以氢气和氧气为原料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发电方式,与驱动电机相结合即可成为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因其在效率、环保、噪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动力源之一,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以下简称DMFC)是使用甲醇直接进行电气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它不需变换器、因而在使用变换器时在容积、重量、效率、起动性等方面的存在的技术课题可望获得解决。为使DMFC作为汽车动力源使用,需要弄清现今的发电水平,明确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陵龙 《汽车与配件》2011,(32):24-25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3月30日在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发表演讲,提出了美国需要大幅转变能源政策的观点。在演讲中,奥巴马表示,今后将用约10年的时间,把美国现在每天1100万桶的石油进口量减少1/3。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确保替代能源和新的化石能源资源外,美国政府还将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汽车杂志》2007,(5):44-45
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太阳能车,氢动力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石油短缺,人类积极寻找各种新型替代能源。其中,混合动力车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氢动力到来之前”最理想的汽车动力源。以下8款混合动力车,被认为最有可能进入中国销售的,其中一部分甚至将可能国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燃料电池及其相关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消耗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因此,寻找新型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各种低排放或零排放汽车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以及工业界关注的焦点。被誉不可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科技之一的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无污染、无噪声的汽车动力源。燃料电池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工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SaabAeroX在发动机所用燃料方面选择了生物能源。作为第一个将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到轿车上的汽车生产厂商,强化动力性能又是萨博一惯的追求。因此,用涡轮增压技术“挖掘”生物能源能量的潜质成为SaabAeroX首要的选择。新研制的轻质V6发动机可输出功率294kW,该机采用双涡轮增压技术,其所用燃料为100%的乙醇,装置在含电控悬挂系统和4轮驱动的轿车上,使其从静止加速到100km/h时只需4.9s,且能够大幅度降低CO2排放。有专家评论,SaabAeroX的“绿色动力”在驾驶乐趣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新能源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新能源车辆的研发也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的青睐与推广,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市场上正在被逐渐的接受,成为继普通内燃机车之后,汽车在动力形式上的一大转变,而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早已颇具建树的丰田却有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另辟蹊径,大力致力于氢能源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中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电化学转换器,因此,它比其他发电过程具有更高的效率。氢作为能量载体在冷燃烧中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电流。燃料电池工作时,没有运动部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