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措施,探索与高职院校特色相适应的思政教育途径,即: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寻求融合环节,促进思政、专业实践的结合;根据专业需求,设计科学的思政教学活动;优化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意义重大,针对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明确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规范融合内容,实现融合方式的多元化,提高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思政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学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规范学生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需要从课程目的、教材编订、课程开设方式、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当代思政教育内容,将大学思政教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对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思政课”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彰显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践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对高职院校药理学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提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实践出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丰富居民出行选择、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与轨道交通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旨在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干扰,需要通过授课老师的理论知识教导、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思政理念培养,来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三观养成.因此,在新课改政策下,如何借助思政科目教学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倡导的职业精神之一,彰显了老一辈职业工匠身上所特有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蕴含着敬业、专注、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内涵.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高铁工匠精神对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书籍,以期在促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长足发展方面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丰富居民出行选择、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与轨道交通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旨在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干扰,需要通过授课老师的理论知识教导、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思政理念培养,来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三观养成.因此,在新课改政策下,如何借助思政科目教学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倡导的职业精神之一,彰显了老一辈职业工匠身上所特有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蕴含着敬业、专注、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内涵.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高铁工匠精神对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书籍,以期在促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长足发展方面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逐步走向以运营为主导的“运建时代”,为进一步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文进行了城市轨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首先从“一心三轴四圈层”的系统要素、输入—配置—运行—输出—反馈的要素关系、开放系统、技术—社会系统以及复杂巨系统特性出发,论述城轨交通是一个“开放的技术—社会复杂巨系统”;其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度交错概念模型,建立由评价要素体系和评价业务体系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最后,建立“线性—非线性相融合的人机交互法”的方法论,并突破当前知识—数据双驱类评价方法难点,创立基于先验信息的深度融合型“知识—数据”双驱算法模型,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职业素养理念日益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中来,成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在职业素养视域下探索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持续抓好党史宣传教育。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党史,贯彻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融入过程中,紧扣党的初心使命与“六个必须坚持”的教学逻辑,遵循着把握各门思政课的教学重点、讲好党史故事、处理好教学内在关系等授课逻辑,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感染力与感召力,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明确思政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评价机制,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网上思政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育出能力与道德素质兼具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重点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与临空经济区的关系,解析城市轨道交通对临空经济区域之间引力的提升作用,促进“港”“产”“城”三者的融合,支撑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出临空经济区城市轨道交通的布局模型,即:放射布快线—串联延伸布主线—连通布次线—空白布加密线。以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布设城市轨道交通网为例,展示了该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迭代为商业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商科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新商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强化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商业新元素、新模式为商科类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内涵,以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专业群角度进行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设计,探索创新商科类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环境的微观建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知识权威的传统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时代呼唤思政育人路径的改革与创新。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隐性育人环境。高校要积极建构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手段的微观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在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中的陶冶作用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工人,用坚定的革命意志、英勇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铸就的,将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有利于补足精神之“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思政课课程资源。通过深化“三教”改革,开展社会实践,创设红色社团,打造传播平台,多措并举,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铁路》2009,(5):24-24
4月14日,华为公司在深圳、北京两地通过远程方式举办了主题为“融合·智能”的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了新一代开放式网真系统——ViewPoint Telepresence 3006。华为新一代网真系统拥有更强大的全融合能力和更高效的智能管理系统,在易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该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了与IP、SDH、IMS等网络,以及与高清/标清视频会议、桌面视频会议、电话会议、3G视频等不同体验模式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学与思政工作融为一体至关重要。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针对我国高校教学中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推进教学与思政工作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使命与地方红色文化独特的教化功能具有高度契合性,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具有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数字技术手段,以及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等都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践,以及创设教学环境等方式来优化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网络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针对网络思想政治现状,要认识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制订网络思政教育制度、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以建立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双创”和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系统阐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实训融入的相关概念、问题及机理,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现实背景,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协同,做到有机融合。只有充分挖掘“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潜能,才能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社会创新创业实践,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践实训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