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速动车组检修时发现制动缸的停放制动力输出不足,对停放制动夹钳单元检修时发现,停放弹簧力值的衰减是停放制动缸输出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停放弹簧力值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弹簧应力松弛,而导致弹簧应力松弛的主要因素是弹簧长期处于高应力区工作。为优化弹簧应力松弛表现,提出通过更换材料和工艺的方法降低弹簧高应力区表现。最后,通过应力松弛对比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得到改善停放弹簧力值衰减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停放制动夹钳单元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2.
抛丸强化工艺对抗侧滚扭杆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丸强化处理是抗侧滚扭杆轴成型关键工序之一,抛丸前抗侧滚扭杆轴初始表面粗糙度和硬度是影响抛丸后形成表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对3根硬度不同的调质圆钢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形成5种等级粗糙度的试样,采用相同抛丸工艺同时对试样进行强化抛丸。结果显示,相同抛丸工艺抛丸后粗糙度均增大,随着抛丸前初始粗糙度和硬度的增加,抛丸后形成的粗糙度的增幅降低;当初始粗糙度增至一定值时,抛丸后粗糙度增幅接近为零,且硬度越高,该值越小。  相似文献   

3.
对活塞弹簧垂直度对制动缸输出力的影响展开试验研究。活塞弹簧测力试验结果表明弹簧垂直度为6mm时4点力值的一致性非常差,最大差值达到151N,而垂直度为3mm时4点力值的差异仅为24N,一致性很好。这说明活塞弹簧不同安装位置产生的力值差异是垂直度较大造成的,垂直度是影响制动缸输出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室内模型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梁端转角、错台等变形对梁端扣件、轨道板稳定性的影响,寻求变形量值与扣件附加力幅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规律。同时,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模型试验有限元模型,以实测扣件刚度曲线作为扣件弹簧单元输入参数,计算室内模型试验各种试验工况。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有限元仿真计算可推广应用至实际应用中;梁端转角、错台变形引起的扣件附加力分布在梁缝两侧4个扣件内;梁端变形幅值和梁端伸出长度是影响梁端轨道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钢弹簧隔振器阻尼比是影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减振降噪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钢弹簧隔振器阻尼比在设计、制造及日常维养中如何精确测量是行业关注的焦点.结合锤击试验及刚柔耦合数值分析,研究浮置板轨道振动传递特性及阻尼参数对地铁行车的影响.结果表明:(1)锤击力在2~4档是其合适范围,计算自由衰减振动的钢弹簧阻尼比时合适的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表面质量对弹簧寿命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弹簧选材和使用新工艺提高弹簧寿命及抗松弛能力的思路,讲述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表面质量对弹簧寿命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弹簧选材和使用新工艺提高弹簧寿命及抗松弛能力的思路,讲述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修正惯用法、弹性支承法和梁-弹簧-压杆法的计算原理,结合某盾构隧道实例,分别运用3种方法对比分析了盾构隧道弹性抗力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及其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管片接头效应主要影响衬砌弯矩,对衬砌轴力影响有限;径向弹性抗力有助于削弱管片衬砌弯矩,增大管片衬砌轴力;修正惯用法获得的弯矩值最大,弹性支承法次之,梁-弹簧-压杆法最小,而轴力值基本不受分析方法的影响。建议盾构隧道初步设计时采用修正惯用法,施工图设计时采用可编程的弹性支承法,工程研究分析时采用梁-弹簧-压杆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抛丸时间、抛丸电流的抛丸工艺对高速铁路扣件用弹条原材料(60Si2Mn热轧弹簧钢)进行抛丸,弹丸为粒径0.6~0.7 mm的S230铸钢丸,并通过X射线应力测定仪测量60Si2Mn热轧弹簧钢表面残余应力。结果表明:经不同抛丸工艺处理后,热轧弹簧钢表面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在抛丸电流相同抛丸时间减小、抛丸时间相同抛丸电流减小两种情况下,残余应力场特征参数(最大残余应力、最大残余应力对应的深度和残余应力影响深度)和半高宽(层深相同时)均减小,抛丸效果变差;抛丸覆盖率100%、抛丸时间16 s、抛丸电流50 A时,残余应力场特征参数和半高宽最大,抛丸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抛丸处理设备进行选型、方案论证和运行试验,使摇枕、侧架、制动梁表面经过清理,达到探伤要求,并取得了抛丸处理故障率低、安全、环保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西安轨道交通已运营的4条线路进行了振动源强度实测,分析了钢轨至隧道壁振动的衰减特征以及列车振动的衰减规律,并讨论了曲线半径及道床类型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减振效果来看,在同等条件下,大曲线半径线路优于小曲线半径线路,减振垫浮置板道床优于短轨枕式整体道床,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优于碎石道床。  相似文献   

12.
制定梁端变形限值应考虑梁端无砟轨道静力强度和梁缝过渡段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运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梁端转角、错台等变形对梁端扣件、轨道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数值仿真分析中扣件弹簧单元参数选取实测扣件刚度曲线。室内试验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有限元仿真计算可推广应用至实际应用中;梁端转角、错台变形引起的扣件附加力分布在梁缝两侧4个扣件内;梁端变形幅值和梁端伸出长度是影响梁端轨道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随着转角、错台的增加,扣件附加力逐渐增加,且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在转角工况下,梁端伸出长度越大,引起的扣件附加力越大;在错台工况下,梁端伸出长度对扣件附加力影响甚微;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在错台1.0mm情况下,产生最大上拔力和下压力,因此对于梁端CRTSⅠ型无砟轨道结构静力强度,错台1.0mm可作为设计限值条件。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京雄(北京—雄安)高速铁路路基工程,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压路机振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特性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压实过程中沿振动轮宽度方向轮缘下方土体竖向压应力较大,而振动轮中间部位竖向压应力较小且分布较为均匀;土体竖向加速度、速度沿深度方向或水平方向的衰减规律大致相似,竖向加速度的衰减呈现更明显的规律性;压路机激振力频率、激振力幅值、速度和土体弹性模量在不同参数水平下衰减规律相似,但衰减速度与影响深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青岛地铁隧道爆破开挖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青岛地铁3号线试验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隧道掘进向地表振动速度检测试验,得到浅埋隧道开挖爆破不同作用类型炮孔引起的地表振动特性及其衰减规律,并在不降低循环进尺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降振措施。研究结论:开挖掌子面上不同的炮孔爆破类型其衰减规律有所不同,随着爆破起爆段别的增加,衰减公式中的K值逐渐递减,α基本保持不变;根据K、α值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采取了增加中心孔优化掏槽方案、调整起爆顺序、减轻爆破夹制作用的措施,爆破振动降低到1.5 cm/s以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层状弹簧结构参数对其垂向刚度性能影响的问题,基于层状弹簧设计及生产应用经验,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橡胶层外径、橡胶层内径以及胶层厚度等层状弹簧关键结构参数对垂向刚度影响的规律,确定了层状弹簧垂向刚度理论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 表明:层状弹簧橡胶层外径对垂向刚度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起正向影响作用,影响灵敏度值约为5.5~7.7;橡胶层内径为负向影响,影响灵敏度值约为-1.7~-2.5;胶层厚度为负向影响,影响灵敏度值约为-2.1 ~-2.5;胶层数与垂向刚度呈反比影响关系.同时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倍率制动单元制动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偏心轴增力型制动单元倍率随产品位置状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制动过程弹簧阻力对制动力变化的影响,从而提出了高制动倍率制动单元制动力理论计算优化方法,并提出了优化制动力线性输出特性的方法,对高倍率制动单元制动力计算及特性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所建立TPL-ASN空气弹簧模型的准确性,并研究激励幅值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基于TPL-ASN模型的自编空气弹簧动态特性仿真软件(ASDS),建立某高速动车组空气弹簧试验台模型,分析不同激励幅值下空气弹簧的动态特性,并将仿真计算的动刚度、阻尼比、阻尼和传递比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TPL-ASN空气弹簧模型能准确反映空气弹簧的非线性幅变特性;在中低频范围内,空气弹簧动刚度、阻尼比和阻尼的幅变特性较为明显,而在低频范围内激励幅值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基本没有影响;传递比的幅变特性在共振频率附近尤为明显,在中高频范围内较为复杂,在低频范围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岔区轨道刚度合理取值及均匀化技术、尖轨降低值优化技术、转辙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侧线线型设计技术对动车组高速直、侧向过岔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为保证旅客乘坐舒适性,必须结合采用的扣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岔区轨道刚度,刚度均匀化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上受施工质量以及道岔精调状态等因素影响;尖轨相对于基本轨的降低值决定了轮轨垂直力在尖轨和基本轨间的过渡范围及过渡比例,并直接影响列车过岔平稳性,降低值过大会严重影响道岔平顺性及降低行车平稳性;是否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对道岔平顺性无显著影响,客专线道岔不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是有试验数据支撑的;动车组侧向通过42号和62号道岔的车体水平加速度实测最大值小于1.5m/s2,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和设计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19.
孙渝麟 《铁道车辆》2002,40(1):41-43
目前,时速120 km的客车普遍采用两系弹簧装置,其主要部件为螺旋圆弹簧.近几年来,特别是提速后,因弹簧装置而影响客车运行性能及段修竣工客车交验的故障逐渐增多,给客车安全造成隐患.较为典型的有:因弹簧裂纹造成簧条折断;因压缩高、自由高选配不当造成车体、转向架发生倾斜或车辆轴重分配不均;因弹簧刚度衰减使车辆抗侧滚性能下降等.提高弹簧装置的检修质量,改善提速后客车运行稳定性,确保运行安全已成为客车设计、检修、运用部门共同面临的课题. 1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研究磁浮车桥相互作用,比较2种磁轨关系对磁浮车桥相互作用的影响,对磁轨关系采用弹簧阻尼法和悬浮控制法进行处理,分析2种磁轨关系力学特性,建立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车桥作用时2种磁轨关系作用下桥梁振动、车辆支撑力/悬浮力、悬浮电磁铁振动及车速对车辆振动的影响。仿真分析发现,悬浮控制法车桥作用比弹簧阻尼法作用略小;悬浮控制系统具有主动调节能力,悬浮控制法的车辆悬浮力具有周期性,车辆驶出桥梁后悬浮控制法车辆的悬浮力、车辆振动较快保持稳定状态且振动加速度较小,而弹簧阻尼法的车辆支撑力没有明显周期性,且车辆支撑力、车辆振动出现较大振荡;悬浮控制法的车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车速对悬浮控制法车辆振动影响较小,随着车速增大2种车辆振动加速度均呈增大的趋势,相同车速条件下悬浮控制法的车辆振动加速度均小于弹簧阻尼法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